APP下载

“两会”航运风采

2018-04-19

珠江水运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员两会邮轮

2018年3月3日至3月20日是全国“两会”时间,来自各行各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建议和提案,积极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其中来自港航相关行业的代表和委员也积极聚焦行业,为航运发展鼓与呼。

关注海上搜救

何建中:加强搜救体系建设 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推进和长江经济带、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战略的实施,对海上搜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海上搜救体系建设,筑牢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履行好我国搜救责任区的义务,维护好我国海洋权益。

海上搜救肩负着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海洋环境、涉海用海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的重任。何建中介绍:“当前,我国海上搜救已形成以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和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为制度保障,以专业救助力量、国家公务和军队力量为中坚力量,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国家海上搜救体系。”仅在2017年,全国共组织协调海上搜救行动2063次,成功搜救1462艘遇险船舶、15046名遇险人员,日均成功搜救42人,人命搜救成功率96.3%。

何建中认为,目前海上搜救任务日益繁重,海上搜救难度越来越大,尚未做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特别是深远海搜救能力不能满足需要。“今年1月6日在东海发生的‘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在世界航运史上没有先例,极大考验着我国海上搜救能力。”何建中举例说。

加强海上搜救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他建议,一是加快海上搜救立法进程,推进国内法规和国际相关公约的接轨,赋予海上搜救工作应有的法律地位和责权边界。二是提升海上搜救和溢油处置能力,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优化完善海上搜救保障体系建设布局,构建精干实用专业的海上搜救和溢油应急处置队伍。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海上搜救的领导,落实属地责任,确保搜救机构、人员、经费、装备有效落实。四是加强海上搜救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沟通协作,提升合作层次,以开放的态度与东盟国家建立搜救合作机制。

针对当前国家立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何建中建议,可先行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意见,对各方搜救职责、工作程序、保障措施等予以规范指导。

关注海员权益

高彦明:第六次建议免征海员个税

“长期以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海员不愿意从事航海工作,‘弃船登陆严重影响了中国航运业的根基,也使国家对海员多年的培养付之东流,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员收入相对减少,而对海员征收在船工作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又加剧了这一结果。”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河北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彦明呼吁免征我国国际海员在船工作收入个人所得税,这也是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第六次提出此提案。

众所周知,海员因其职业特殊性,常年在海上漂泊,工作环境相对狭小封闭,长期面临着狂风巨浪、火灾碰撞、船舶沉没、海盗劫持、瘟疫战乱等众多危险,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职业。同时,在海上航行,海员每间隔8个小时就要工作4小时,连续的工作状态往往长达8个月甚至一年,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在日常生活方面,相对煤矿工人、地质工人、民航驾驶员等在陆地工作的工种,与家人、亲朋好友团聚,休闲娱乐,看电视,听收音机,生病及时医治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对海员而言成为“奢望”。此外,由于工作环境长期恶劣危险、压抑、孤独等,有些海员还易患精神疾病。

我国国际海员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构想的实施者。海员是国家庞大外贸的依托,也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在战时还是国家的预备役,素有“第二海军”之称。高彦明表示,海员的贡献不是增加税收,而是推进海洋强国梦建设的有力支撑者。我国为培养国际海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高昂的代价,如果不能稳定住这支队伍,国家损失将很大。

“减免海员个税是国际惯例,不会给国家总体税收造成不良后果。”高彦明指出,目前,世界上大多海洋国家都对海员给予个税优惠。一方面,由于海员职业的特殊性,海员一年有多半时间在船上工作,漂泊海外。这段时间内他们无法享受纳税应得的社会福利,不能使用公共设施,无法享受医疗服务等,这也是海洋国家海员免征个税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免征海员个税的税额和涉及的人员范围很小,不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目前,我国海员纳税总金額不超过25亿元人民币,与国家17.2万亿元的税收总金额相比寥寥无几。事实上,海员平均收入并不高。由于海员个税是按年所得计算缴税的,海员一般在船工作1次要8个月甚至更久,当年工资看似较高,但第二年往往在家休假,几乎没什么收入。所以,按年度缴税比两年平均收入上税要高,并且海员妻子为了照顾家庭,往往不能工作,大幅减少了家庭总收入。对此,高彦明希望有关部门切实从“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局出发,解决海员免征个税的问题,以保证中国海员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关注海事权益保障

夏先鹏: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海事法院院长夏先鹏表示,海事法院作为针对航运等海上活动的专门法院,将立足审判职能,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海事案件,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投资环境,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行业秩序,为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海上交通关系到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权益,海运领域的规则历来又最具有国际统一性,海事法院受理的案件涉外性非常突出,特别是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正在从国际规则的参与者转变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和主要推动者,强化海事法律服务保障面临新的挑战。

夏先鹏建议,要加大法律特别是海商法律高端人才培养力度,以中国的海事司法实践为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提供依据和支撑,贡献方案和智慧,为引领、驱动国际海事法规则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海事行政部门和海事司法部门深化沟通协作,构建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夏先鹏表示,下一步,建议双方进一步夯实信息沟通和定期交流等工作机制,深化执法协作,共同提升海事行政和海事司法服务能力和水平,“海事法院将利用海事司法大数据资源,帮助海事行政部门规范海事执法行为,并为重大行政决策提供法律帮助;希望海事行政部门加强船舶管理信息沟通,分享海事调查、船舶安全检查等方面的人才、技术,建设协助法院调查取证、扣押船舶及其他司法执行措施的绿色通道。”

关注海工产业

李建红:海工已在底部,会逐渐好转

“我们在立足香港、深耕粤港澳大湾区方面的提案是建立一个产业基金。”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在政协经济界别小组会议间隙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虽然,当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已经处于底端,但市场正逐步实现好转。”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表示,“从当前油价、市场接单情况来看,海工市场都有明显改善,预测到2019年或2022年会有比较显著、积极的发展态势。”

“一直以来,我们都比较关注海工行业发展。尽管行业形势严峻,但不一定处于发展的最低点。”李建红说。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招商局旗下招商局重工与中集集团将合并海工设计和建造资产,缔造中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建造集团。对此,李建红回应称:“招商局和中集集团在海工业务上有协同,在各个方面保持业务联系,但目前双方没有明确的整合方案。”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不振。李建红认为,“目前航运市场波动性较大,散货船市场回暖刚有起色,油船市场便开始回落。”面对这样的形势,2017年,招商局却逆势上扬,实现营收5844亿元,利润总额1271亿元。对此,李建红介绍,“招商局坚持‘以销定产模式开展航运业务,不盲目发展船队,而是根据和各大户主长期合作的实际情况,确定稳定的货源后再去建造所需要的船舶,这样航运经营压力相对较小,也能够获得合理回报。”

关注船舶产业

董强:中国船舶工业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

“船舶工业是国家改革开放第一批‘走出去的行业,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光辉业绩的重要缩影。新世纪以来,在产业转移规律的支配下,中国船舶工业积极抢抓历史机遇,实现行业高速度增长,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过去四十年,船舶工业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从弱小到壮大等一系列深刻变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董强表示,“当前,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形势和发展要求,中国船舶工业已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

董强介绍,从船舶市场形势看,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分水岭,国际船舶市场经历了高度繁荣、极度低迷、深度调整后回归理性等3个阶段,市场正处于构筑更高水平供需新平衡的关键时期;从产业竞争态势看,经过长达十年的调整,全球造船业已初步完成竞争洗牌,中国与韩国、日本等造船强国正处于战略对决的关键时期;从行业发展特征看,中国船舶工业已完成产业体系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经济规模增长,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正处于构建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加快实现质效跃升的关键时期。

董强认为应从四方面着力推动实现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深化改革管理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质量变革,持续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坚持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推进产能调整,压减低端产能,优化供给结构,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进程;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按照研究、试验、设计、制造、配套、服务保障布局完善和优化船舶产业链体系;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特征,把发展先进制造、智能造船作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要进一步强化与韩国、日本等先进竞争对手的对标,寻找差距和短板,眼睛向内,苦练内功,着力做好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效率变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按照“统”“融”“新”“深”的要求,深化在科研生产能力、设备设施、技术和成果等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和双向转化,真正达到“一份投入,双份产出”的效果,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建立船舶工业军民协同创新机制,以舰船动力等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载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军民两用船用设備为载体,提升军民融合船用设备配套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能力。船舶工业要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争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率先突破行业。

再次,要在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动力变革,培育发展新动能。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对关系产业发展全局的基础共性技术,面向未来需求以及可能带来重大变革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技术与产品研发;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需要,重点开展成熟产品开发设计和优化升级,促进船舶产品朝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船舶建造生产组织方式的网络化智能化,增强发现和捕捉市场需求的能力,推动船舶工业在世界造船竞争中由“并行”向“领跑”转变。

最后,要在深化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效益变革,构筑合作共赢新格局。船舶工业要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聚焦国际产能合作,对产业链布局进行整体谋划,以更高远的视野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促进我国船舶工业迈向全球中高端;要拓展对外开放深度,更多在价值链高端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全球船舶研发创新网络,创新对外投资和商业合作模式,创制和引领行业技术、标准、规则;要提高对外开放效益,进一步发挥科研、技术、制造和品牌优势,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海洋资源开发、造船产业梯度转移等方面布局,实现互利共赢融合发展。

关注邮轮产业

徐珏慧:发展邮轮经济 助力消费升级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文风朴实,话语亲切,鼓舞人心,激发斗志。”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珏慧在代表团小组会议发言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出境旅游人次达到1亿3千万。报告提到的消费升级、全域旅游、供给侧改革等内容,对邮轮旅游业来说是极大的利好。她建议,发展邮轮经济,助力消费升级。

徐玨慧指出,邮轮经济对总体经济贡献较大。以欧美为例,2016年北美邮轮乘客数量1150万人次,总体经济贡献477亿美元,直接经济贡献217亿美元,人均产生的直接经济贡献为1878美元,总体经济贡献为4149美元;2015年欧洲邮轮乘客数量659万人次,总体经济贡献409亿欧元,直接经济贡献169亿欧元,人均产生的直接经济贡献为2563欧元,总体经济贡献为6214欧元。“我国去年邮轮乘客近500万人次,250万自然人,只考虑直接经济贡献的话,按照欧洲水平折算,可达500亿人民币,按照北美水平折算,可达300亿人民币。”她说。

徐珏慧介绍说,邮轮产业在中国发展已有12年,各地邮轮港口建设如火如荼,但上海始终占据行业龙头地位,船舶艘次和出入境人次全国占比超过一半以上,许多创新做法都始于上海,交通运输部的政策试点也都放在上海。“上海有责任推动中国邮轮产业的发展。”

徐珏慧认为,我国邮轮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邮轮船票销售渠道单一,市场主动脉已打通,但毛细血管始终不畅;邮轮航线产品单一,阻碍邮轮市场的健康长效发展;邮轮港口间只有始发港竞争,合作空间有待开发;邮轮游客大量消费留在境外,邮轮旅游经济贡献不足;中资邮轮公司竞争优势薄弱,缺少扶持政策等。为此,她建议,解放思想,实现政策突破。船票渠道销售政策方面,希望建立规范开放的船票销售体系;航线政策方面,希望能够逐步适度开放沿海航线;船供政策方面,希望为邮轮转关供应提供通道,结合本地邮轮采购,真正推动建立区域邮轮供应中心。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徐珏慧认为,自由贸易港是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对促进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建议,进一步研究新加坡、香港、迪拜、鹿特丹等较为成功的自由港的做法,做好顶层设计。

关注粤港澳大湾区

黄友嘉: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经贸航运中心

“全世界最大的10个港口,有3个就在粤港澳大湾区,这就说明这里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个经贸航运中心。”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商专业联会主席表黄友嘉建议,要改善港人在内地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促进香港和内地的融合发展。

他表示,大湾区有足够规模,人口超过6000万,且面积较大,与此同时,整个产业结构也较为完善。如果能更好地融合,将来在经济上会大有作为。

“将来,世界上国际上的竞争,不在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大湾区具备的条件是好的。”黄友嘉提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提供成熟的资本市场和高端专业的服务业。内地方面,深圳有创新科技的优势,整个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较好,同时还包括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其他产业。促进地区融合,湾区的概念最适合不过。

此外,为增进两地融合,黄友嘉还在建议中提到,要提升粤港两地通关措施,扩大及新建各口岸容量,同时提出要取消一周一行安排,不限制深圳及大湾区内地居民往来香港次数。在他看来,一周一行的规定或许与“水货客”太多有关,但这些过渡性问题也可以有条件的逐步改善,如在口岸附近建立商场,将购买需求集中起来,进而解决这类问题。

“两地融合最关键的是人流,要可以很自由方便地进出。”黄友嘉也鼓励港人到内地工作、念书、生活,定居。“年轻人对自己国家要有更充分的认识,我们国家已经占全世界GDP比重16%,而且比重还在不断增长。”黄友嘉谈到,香港始终存在劳动力和土地供应不足的局限,如果年轻人能够向外发展,到湾区或内地其他城市,也是一个新的出路。

关注自由贸易港

黄茂兴: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三个“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教授3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各地建设自由贸易港呈现出三大“转变”。

一是东部延伸到中西部。黄茂兴认为,自由贸易港是开放程度更高的地区,不一定单指海港,内陆港、空港也都可以,布局建设自由贸易港正从东部地区延伸到中西部地区。

他也提醒,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应避免“一哄而上”。各地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本地区的自由贸易港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二是单一型升级为复合型。黄茂兴认为,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功能逐步完善的过程。

目前,中国共设有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等10多个保税港区。黄茂兴分析指出,建设自由贸易港将从依托现有的保税港区以及港区联动逐渐过渡到复合型自由贸易港。

他进一步指出,复合型自由贸易港应以港口物流为基础,逐步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实现全球商品链、信息链、增值链、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六链合一”的模式,最大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单打独斗”到协同联盟。当前,中国各地港口与港口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同质化竞争。黄茂兴认为,建设自由贸易港应加强各地港口之间的有序整合以实现协同发展。

黄茂兴介绍,地理相近的港口之间联盟趋势愈发明显,中国港口与外部港口之间的联盟合作内容日趋丰富,港口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盟也不断增强。

黄茂兴建议,建设自由贸易港应进一步优化港口联盟生态圈,将更多处于供应链下游的节点企业如货代企业、商务服务企业等纳入到生态圈,提高港口企业的参与度;推进“水、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创新多式联运方式,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加强陆地港、海港和空港之间的一体化联系。

猜你喜欢

海员两会邮轮
大型邮轮建造中的消防安全风险及对策
盼望
盼 望
安发 豪华邮轮梦想启程
意大利邮轮触礁酿惨剧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
全球高级海员达137万 供求缺口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