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FA-GRNN的飞行绩效预测
2018-04-19刘文萌
刘文萌, 钱 晨, 黄 丹
(上海交通大学,a.航空航天学院;b.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0 引言
航空人为因素对飞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飞行绩效的评价和预测是最值得关注的人为因素研究方向之一[1]。飞行绩效可以用飞行轨迹偏差来表示[2],飞行绩效值越大,代表飞行轨迹偏差越大。当飞行轨迹严重偏离安全范围时,飞机将很容易导致人为飞行事故[3-4]。因此,研究飞行绩效的预测手段,能够有效地提升飞行品质,从而降低人为飞行事故比例。
当前,对飞行员工作负荷的研究是评价飞行绩效的重要内容,预测飞行绩效主要是通过对生理信号的处理,从而建立飞行绩效预测模型。文献[5]建立了
基于眼动信号的BP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飞行绩效;文献[6-7]提出飞行员工作负荷水平与飞行绩效相关;文献[8]通过研究飞行绩效变化与生理信号相关性,发现当飞行绩效较大时,飞行员工作负荷增高,同时也引起相关生理信号变化,因此,飞行绩效与生理信号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文献[9]分析了多维生理信号预测飞行绩效的合理性。
但是,多维生理信号存在非线性、高维度及不稳定的特点,想要通过处理多维生理信号准确预测飞行绩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文献[10]提出了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解决数据非线性及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利用GRNN建立飞行绩效预测模型,由于GRNN光滑因子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需要对GRNN光滑因子进行优化。文献[11]提出了利用细菌觅食算法(BFA)优化Elman神经网络参数,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优于传统的遗传算法。因此,本文选择BFA对GRNN光滑因子进行优化。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处理多维生理信号建立飞行绩效预测模型,这些生理信号包括心率(HR)、呼吸深度(RD)、呼吸速率(RR)和注视时间(FT)。本文建立了基于BFA-GRNN的飞行绩效预测模型,通过预测结果与真实飞行绩效结果对比,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1 基于BFA-GRNN飞行绩效预测模型
1.1 GRNN
GRNN在结构上与RBF网络较为相似,它由输入层、模式层、求和层和输出层[12]4层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GRNN结构Fig.1 Structure of GRNN
1) 输入层。输入层神经元数量等于学习样本的向量维数,作用是直接将输入变量传递到模式层。
2) 模式层。模式层神经元数目等于学习样本的数目n,第i神经元对应的传递函数为
(1)
式中:X是网络输入变量;Xi为第i神经元对应的学习样本;σ是光滑因子。
3) 求和层。在GRNN模型中,分别有以下两类公式对求和层进行计算。
第1类公式(算术求和):对所有模式层神经元输出进行算术求和,即
(2)
模式层与各神经元的连接权值为1,传递函数SD为
(3)
第2类公式(加权求和):模式层中第i个神经元与求和层中第j个分子求和,即
(4)
式中,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为第i个输出样本Yij中的第j个元素,传递函数SNj为
(5)
4) 输出层。神经元数目等于学习样本中输出向量的位数k,各神经元将求和层的输出相除,神经元j的输出对应估计结果Y(X)的第j个元素,即
(6)
1.2 基于BFA优化的GRNN
在GRNN中,影响其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光滑因子σ,其默认值为1。光滑因子σ越大,函数拟合就越平滑。但σ过大说明需要非常多的神经元以适应函数的快速变化;如果σ设定过小,则说明需要许多神经元来适应函数的缓慢变化,设计的网络鲁棒性能会有所影响。因此,需引入细菌觅食优化算法对光滑因子σ进行优化。
细菌觅食优化算法(Bacterial Foraging Algorithm,BFA)是由PASSINO K M提出的新型仿生类算法[13],也是一种全局随机搜索算法。该算法是指细菌群体为了搜寻大量的食物,不断地从环境差的地方向环境好的地方前进,其主要工作流程包括趋向性阶段、繁殖性阶段和迁徙性阶段[14]3部分。
在趋向性阶段,细菌在任意方向进行交替翻滚和前进搜寻食物,细菌翻滚或者前进搜寻过程可以认为是寻优的过程。因此,该阶段的趋向性算子可以表示为
Xi(j+1,k,l)=Xi(j,k,l)+R×sp×φ(i)
(7)
(8)
式中:Xi(j,k,l)代表第i细菌在第j次趋化行为、第k次繁殖行为及第l次迁徙行为时所处的位置;Xrand(j,k,l)为Xi(j,k,l)的领域范围;sp为任意方向翻滚的步长;R为随机数,取值范围为[0,1]。
在繁殖性阶段,当细菌达到最大趋化行为次数后,细菌进行繁殖行为。细菌的繁殖行为遵循自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
在迁徙性阶段,不同于繁殖性阶段,迁徙行为是按照一定的概率发生的,当某个细菌满足条件时,该细菌将会在搜寻范围内任意位置产生新的细菌个体。
基于以上认识,利用BFA算法对GRNN光滑因子σ进行优化。通过对比飞行绩效预测值与飞行绩效真值,选择使预测值最逼近真值的光滑因子,即为最优光
滑因子σ,其优化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BFA优化GRNN流程图Fig.2 Flow chart of GRNN optimization by BFA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被试人员
本次飞行模拟实验包括10名男性飞行员,年龄在31~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2岁),飞行时长在5273~7173 h之间,平均飞行时长为5893 h。
2.2 实验设备
飞行模拟器:本次实验中,采用6自由度全动ARJ-700飞行模拟器。在飞行模拟过程中,通过飞行记录仪记录飞行数据比如速度、高度及加速度等,飞行模拟器设备采样率为30 Hz。
眼动记录仪:本次实验中,采用佩戴式Tobbi眼动仪采集被试眼动数据,主要包括瞳孔直径、扫视频率等信息,该设备的采样频率为30 Hz。
心电记录仪:本次实验中,采用Zephyr Bioharness胸带式心电记录设备采集被试生理数据,主要包括心率、呼吸速率等生理数据,该设备的采样频率为1 Hz。
2.3 实验流程
由于飞机下降及着陆阶段是飞行事故高峰期,在该阶段,飞行员需要完成的操作最多且复杂,对该阶段飞行绩效的预测能够保障飞行安全。因此,本次实验为标准仪表进场模拟飞行任务。10名被试飞行员分为5个机组,每个机组包括主驾驶和副驾驶两个职能,每个机组都将完成相同的标准仪表进场任务(本研究仅记录和分析主驾飞行员数据),分别执行3次标准仪表进场任务,总共飞行15次。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飞行机组在飞行约40 km后执行CATILS进近报告的操作,当飞机平飞减速至250 kn(1 kn=0.5 m/s),高度下降至1500 ft(457.2 m)时,飞机以145 kn速度稳定进场,并进入着陆航线,飞行机组按照程序执行CATILS进近。当飞机着陆任务结束后,表示一次飞行模拟实验结束。
2.4 实验数据分析
基于以上实验流程对多路生理数据进行以下处理与分析。
1) 实验数据预处理:由于实验数据采样频率不同,需要对实验数据统一采样频率,并且对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算式为
(9)
式中:xnorm表示归一化后的结果;x表示需要处理的生理信号;xmin表示该类生理信号数据集中最小值;xmax表示该类生理信号数据集中最大值。
2) 建立飞行绩效预测模型:选择心率(HR),呼吸速率(RR),呼吸深度(RD)和注视时间(FT)4类生理信号作为GRNN输入,飞行绩效作为GRNN输出,飞行绩效真值通过飞行轨迹偏差[2]来表示。本文采用15次飞行实验数据作为数据集,一次飞行实验作为一组数据集,总共15组数据集。每组数据集中,前3/4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后1/4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如表1所示)。然后,利用BFA优化GRNN光滑因子,建立BFA-GRNN飞行绩效预测模型。
表1 部分训练和测试样本
3) 模型有效性验证:通过模型预测结果与飞行绩效真值进行对比,用来评价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此外,还对比了未经优化的GRNN预测结果,用来验证BFA-GRNN模型性能的优越性。
3 结果与分析
首先,本文分析了15次飞行模拟实验数据中,4种生理信号与真实飞行绩效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如图3所示),可以用来验证选择这4种生理参数预测飞行绩效的合理性。
图3 生理参数与飞行绩效相关性分析Fig.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flight performance
由图3可知,4种生理信号都与飞行绩效有很好的相关性,选择HR,RR,RD和FT预测飞行绩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基于以上分析,图4给出一次飞行模拟实验部分测试样本的飞行绩效预测结果。通过模型预测值与飞行绩效真值对比,分析了未经优化和基于BFA优化的GRNN模型性能。
图4 飞行绩效预测结果比较Fig.4 Comparison of flight performance prediction results
为了更好地分析两种网络模型预测性能,通过平均绝对误差指标(MAE)、均方误差指标(MSE)及平均绝对百分误差指标(MAPE)3个预测误差指标对两种网络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如图5所示),算式分别为
(10)
(11)
(12)
图5 飞行绩效预测误差结果对比
如图5所示,经过BFA算法优化的GRNN模型预测精度明显优于未经优化的GRNN模型预测精度。
在表2中,对15次飞行模拟实验的飞行绩效误差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在MAE指标方面,BFA-GRNN模型比GRNN的MAE值降低了70.2%; 在MSE指标方面,BFA-GRNN模型比GRNN的MSE值降低了74.5%; 在MAPE指标方面,BFA-GRNN模型比GRNN的MAPE值降低了69.8%。综上所述,基于BFA算法优化的GRNN模型性能明显好于未经优化的GRNN模型性能,验证了BFA-GRNN模型的优越性。
表2 两种模型的误差结果对比
在图6中可以看出,基于BFA-GRNN预测模型对15次飞行模拟实验的飞行绩效预测准确率约为94%,表明该方法可以通过对多维生理信号处理而有效地预测飞行绩效,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图6 基于BFA-GRNN的飞行绩效预测精度Fig.6 Prediction accuracy of flight performance based on BFA-GRNN
4 结论
本文采用改进的GRNN模型对多维生理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实现飞行绩效的准确预测,所采用的生理信号包括心率(HR)、呼吸速度(RR)、呼吸深度(RD)及注视时间(FT)。通过研究结果表明,这4类生理信号均与飞行绩效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从而验证了生理信号选择的合理性。同时,通过预测误差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基于BFA优化的GRNN模型预测精度明显优于未经优化的GRNN模型精度,从而表明了BFA算法优化的优越性。最后,实验对比了15次飞行模拟实验的模型预测值与飞行绩效真值,结果显示飞行绩效预测准确率约为94%,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未来,可以将GRNN预测理论与方法应用于飞行绩效研究,能够有利于改善飞行品质,从而降低人为飞行事故的比例。
[1]白东博,吴奇,黄丹,等.飞行员多维生理信号主成分分析[J].电光与控制,2017,24(1):82-85.
[2]LEE Y H,LIU B S.Inflight workload assessment:compa-rison of subjective and physiology measurements[J].Aviation,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03,74(10):1078-1084.
[3]蔡正祥,吴奇,黄丹,等.基于FPA优化的GP算法的飞行员认知状态识别[J].电光与控制,2016,23(11):78-84.
[4]WANG J.Development of helicopter pilot’s working performance scale[J].Journal of Algorithms &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2015,9(2):199-214.
[5]柳忠起,袁修干,樊瑜波.基于BP神经网络的飞行绩效评价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36(4):403- 406.
[6]魏婵,陆燕玉,傅山.飞行员工作负荷多维客观测量方法的误差研究[J].电光与控制,2016,23(12):81-84.
[7]WU Q X,CHEN X,REN H,et al.A hybrid evaluation model for flight performance based on bacterial foraging and Elman network[J].Aerospace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55:392-399.
[8]WILSON G F.An analysis of mental workload in pilots during flight using multiple psychological measures[J].Journal of Aviation Psychology,2002,12(1):3-18.
[9]PASSINO K M.Biomimicry of bacterial foraging for distributed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C]//IEEE Control Systems,2002,22(3):52-67.
[10]杨彬,贺正洪.一种GRNN神经网络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预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32(7):239-243.
[11]MISHRA S.Maiden application of bacterial foraging-based optimization technique in multiarea 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C]//IEEE Power and 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2012.doi:10.1109/PESGM.2012.6344568.
[12]关良华,曾志高,鲍海兴,等.改进的细菌觅食算法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6,30(6):34-38.
[13]章慧,龚声蓉,严云洋.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图像的闭值分割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2,39(9):289-291,301.
[14]马苗,梁建慧,郭敏.基于细菌觅食算法的 SAR图像阈值分割[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6):152-15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