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超声评价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研究

2018-04-19李发有梁建昕丁招兰刘向荣林育生张志梅

当代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脑血管病颈动脉

李发有,梁建昕,丁招兰,刘向荣,林育生,张志梅

(于都县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2300)

临床中高频超声成像已成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疾病检出的可靠指标[1]。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提早治疗是确保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为了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本文就高频超声评价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了研究,特作出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4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轻度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借助高频超声评价评价斑块稳定性,其中稳定性斑块患者分为Ⅰ组(n=43),不稳定性斑块患者分为Ⅱ组(n=57)。Ⅰ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5~87岁,平均(56.23±4.39)岁。Ⅱ组男34例,女23例;年龄42~85岁,平均(56.43±4.56)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轻度狭窄型诊断标准以ECST(欧洲颈动脉外科实验法)[2]为依据,采用长轴管径测量法,取机体管腔最狭窄处进行测量(狭窄度=区域板块最大直径/区域总管径)×100%,其中多发性斑块取斑块最大处的测量值,狭窄度介于0%~49%为轻度狭窄者。

1.2.2斑块稳定性诊断标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不稳定斑块分级标准[3],将其分为Ⅰ~Ⅷ级,其中Ⅰ、Ⅱ级视为正常颈动脉;Ⅲ、Ⅶ、Ⅷ级视为稳定性斑块;Ⅳ、Ⅴ、Ⅵ级视为不稳定性斑块,以此为依据判断斑块稳定性。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轻度狭窄型标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凝血机制异常;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3.2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配合度差;帕金森综合症、精神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度和重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妊娠及哺乳期病例。

1.4方法

(1)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IE-33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保持在11 MHz,取仰卧位,探头沿机体颈动脉自下而上作纵横连续性切扫,声速和血流夹角低于60°,主要检查部位包括颈总动脉、总动脉分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等,具体检查内容包括内膜和中膜厚度、管腔内径、血流动力学等,根据超声波回波性和形态学检查结果确认患者管腔内径和斑块稳定性。

(2)借助美国GE64排128层螺旋CT仪对全部患者行头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操作时患者需保持仰卧位,电压120 kV,电流300 mA,厚度层间距和厚度均为7 cm,进速保持在每秒2.5 mm,扫描时自患者头部上方起始,依次扫描直到头部下方边缘部位截止,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图像重建操作,螺距保持在0.5 mm,厚度保持在1 mm,然后将重建图像传输到工作站区域,通过表面遮盖、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等方式对图像进行系统化处理,并于立体三维空间内(X、Y、Z轴)进行图像旋转,得出头部立体影像情况。检查完成后医将影像学资料交由相同两位放射科专业医师进行分析和评估,结合临床检查结果确认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病例,统计发生率。

1.5观察指标统计和比较Ⅰ、Ⅱ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情况。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43例斑块稳定性患者中缺氧缺血性脑病者共计16例,发生率37.21%,与Ⅱ组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情况(n)

3 讨论

据相关数据调查统计显示,脑卒中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病症,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病例约为200万人次,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全部脑血管病中占比超过75%,而因颈动脉疾病引发的病例达到了30%[4-5]。

临床中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仅能够获取机体颈动脉血运状态,还可准确判断管腔内部的斑块形态。当斑块影像学呈钙化、出血、坏死、脂质征象则表明管腔内部极有可能存在血栓,此类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经临床实践证明,不稳定性斑块患者脑梗死灶数较颈动脉稳定性斑块患者更多[6]。另据相关报道显示,不稳定性斑块极易致使机体内部出现血小板聚集现象,形成血栓,在血运循环体系中一旦血栓脱落则会导致脑动脉栓塞情况发生,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危及患者生命健康[7-8]。高频超声评价轻度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的稳定性可对患者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早起预测,使医生提早对患者进行干预,积极改善预后,减少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情况。与上述分析一致,根据本次实践结果中发现:Ⅰ组43例轻度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患者中缺氧缺血性脑病者发生率37.21(16/43),Ⅱ组57例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患者中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78.95%(45/57),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数据对比(χ2=17.948,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可能性更高,显示高频超声评价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作为判断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患者提早接受治疗,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关联密切,因此采用高频超声评价轻度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的稳定性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提供有力参照,促使医护人员对不稳定性斑块患者实施尽早干预,帮助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因此在临床中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杨德斌,金琳,王迎春.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9):717-720.[2]罗浩,韦慧.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12):1685-1687.

[3]张帆.探讨高频超声技术对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12):37-38.

[4]黎红华,陈洪汉,周佩,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3):166-169.

[5]侯淑萍,柳潇,祁玉诚.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67-68.

[6]王普清,王勇,王安平,等.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9):819-823.

[7]刘辉,董爱琴,左凤同,等.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不同序列检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临床意义[J].饮食保健,2017,4(10):123.

[8]白雪萍,张亚民,杨晓娟.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诊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6):824-825.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脑血管病颈动脉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平面Couette-Poiseuille流的线性不稳定性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