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血虚风燥型湿疹的临床研究

2018-04-19李玉锋侯素春刘晓明

当代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洗剂血虚口服液

李玉锋,侯素春,刘晓明

(1.无棣县中医院皮肤科,山东 滨州 251900;2.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广东 深圳 518053)

慢性湿疹是以反复发作的瘙痒及对称性分布的不同程度浸润肥厚及苔藓化损害为主要表现,以易迁延不愈为特点的皮肤科常见疾病。慢性湿疹在祖国医学中属血虚风燥型,多因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治宜养血活血、润燥止痒、祛风除湿。本研究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应用咪唑斯汀、祛风止痒口服液联合自拟养血润燥洗剂治疗手足血虚风燥型湿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门诊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90例。平均年龄(41.5±14.2)岁,平均病程(5.5±3.6)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为西药(对照)A组30例、中药(对照)B组30例、中西联合(治疗)C组30例。3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慢性湿疹诊断标准[1];②符合中医辩证慢性湿疮辨证属于血虚风燥症的诊断标准[2];③年龄18~65周岁;④同意接受治疗并签知情同意书者可纳入。

1.3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及65岁以上者;②4 w内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2 w内用其它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③合并糖尿病、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器官病变及血液内分泌系统病变者;④对药物成分过敏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⑥不能按要求完成治疗或中途退出治疗者。

1.4方法

1.4.1治疗方法①对照A组:咪唑斯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J20080070,10 mg/片)每天1片;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天津金耀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0940095,10 g/支)外用,每天2次。②对照B组:祛风止痒口服液(四川泰华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B20020371,120 ml/瓶)10 ml/次,每天3次;养血润燥洗剂(本院经验方)水煎熏洗每天1剂,每天2次。③治疗C组:对照A组与B组联合应用。养血润燥洗剂熏洗完毕后,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3组患者均共治疗4 w,每2 w观察1次,并做记录。并于12 w后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1.4.2养血润燥洗剂的方组及制备方法①方组:蛇床子10 g、地肤子10 g、蜂房10 g、桃仁12 g、白鲜皮10 g、鸡血藤24 g、薄荷10 g、大风子仁24 g、侧柏叶15 g、蝉蜕12 g、当归24 g、首乌藤24 g、红花12 g、僵蚕9 g。②制备及使用方法:将上方中药一剂用纱布包裹放搪瓷盆用清水3 000 ml浸泡30 min,然后武火加热至沸腾,再文火煎煮20 min左右撤火。先以蒸汽熏蒸患部,待微温以纱布蘸药液擦洗浸泡患部至冷即可。

1.5观察指标及计分标准从皮损瘙痒程度、皮损面积和皮损表现3个方面对湿疹患者进行评分。

1.5.1瘙痒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即用10 cm的游标尺,两端分别代表不痒和无法忍受的剧烈瘙痒,让患者将游标放在能代表其瘙痒程度的位置,医生给出评分结果,0=无痒感(0~2.5 cm),1=轻度瘙痒(2.6~5.0 cm),2=中度瘙痒(7.6~10 cm)。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睡眠;3=重度严重瘙痒,不能忍受,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

1.5.2皮损面积0=无,1=面积不足手或足的1/3,2=面积为手或足1/3~2/3,3=面积大于手或足的2/3。

1.5.3EASI评分参考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法分为五项,即红斑,丘疹,表皮剥脱(抓痕),渗出/结痂,苔藓化。每一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以0~3分记,0=无,1=轻,2=中,3=重。各种症状分值之间可记半级分,即0.5分。

1.6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皮损完全消失,痒感消失,疗效指数为≥90%;显效:皮损完全改善,痒感仍然存在,疗效指数为60%~89%;有效:皮损有所改善痒感仍重,疗效指数为20%~59%;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进,疗效指数小于20%。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之和。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3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治疗前,3组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 w后,3组积分均显著下降,分别与本组治疗前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w后,对照组A、B两组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w后,治疗C组分别与对照组A、B两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5,t=6.160,P<0.05);治疗4 w后,治疗C组分别与对照组A、B两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5,t=5.972,P<0.05),见表1。

表1 3组不同时间观察指标的总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score in three groups of observation indicators at different times

表1 3组不同时间观察指标的总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score in three groups of observation indicators at different time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A组对照B组治疗C组治疗后4 w 7.11±3.93a 7.03±4.28a 2.52±2.34a例数30 30 30治疗前15.10±1.73 15.03±1.27 15.30±1.72治疗后2 w 9.22±4.05a 9.02±4.30a 4.45±2.93a

2.23组治疗2、4 w后疗效比较治疗2、4 w后,根据治疗指数的变化分析得出,其中对照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6.67%(11/30)、50.00%(15/30),对照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0.00%(12/30)、53.33%(16/30),治疗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21/30)、86.67%(26/30)。其中对照A、B两组间治疗2、4 w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χ2=0.067,P>0.05)。治疗C组、对照A组两组间及治疗C组、对照B组两组间分别治疗2、4 w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组间χ2=6.69、P=0.01,χ2=9.32、P=0.002;B、C 组间χ2=5.46、P=0.02,χ2=7.94、P=0.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2、4 w后疗效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in three groups after 2 and 4 weeks of treatment

2.33组治疗后12 w随访复发率比较经过4 w治疗后,12 w随访,对照A组中痊愈者有1例复发,显效者有4例复发;对照B组中痊愈者有1例复发,显效者有3例复发;治疗C组中痊愈者无复发者,显效者有1例复发。对照A、B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739)。治疗C组分别与对照A、B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23;χ2=4.043,P=0.044),见表3。

表3 3组治疗12 w后复发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rates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in three groups

2.43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对照A组有2例出现轻度嗜睡,3例出现口干,治疗C组有3例出现轻度嗜睡,1例口干。其余均未出现其它不良反应,均未影响治疗,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湿疹多因禀赋不耐,脾失健运而致湿热内蕴,加之外感风邪,内外互搏,冲于腠理,浸淫肌肤而成。湿疹与风、湿、邪相关,风善行而数变,风盛则痒;湿为重浊之邪,湿性黏腻,故湿邪致病常迁延反复,湿热蕴久则耗血伤阴,血虚而生风生燥,湿热郁结又瘀阻经络乃至肌肤失养,故慢性湿疹常表现为肥厚皲裂,绵延不愈,是则治宜养血润肤为主,祛风除湿为辅。

祛风止痒口服液方中赤芍、地龙、地肤子、青蒿、甘草养血活血、清热祛湿;白芍、防风、苍耳子养血祛风,诸药合用起到养血活血、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湿疹的发病机制可能与Ⅳ变态反应有关,特别是T辅助细胞(Th1/Th2)的动态失衡在接触过敏的发生发展中其重要作用,而Th亚群功能失衡引起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在皮炎湿疹的炎症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4]。祛风止痒口服液可提高湿疹患者机体IFN-γ水平,降低患者IL-4和IL-10水平,使失衡的Th1/Th2网络恢复正常[5]。陈德宇等[6]研究表明青蒿中的青蒿琥酯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芍药提取物对鸡红细胞激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中的甘草甜素有显著抑制小鼠被动皮肤反应的作用。

祖国医学在治疗慢性湿疹方面有显著优势,外治法是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重要方法[7]。有人认为慢性湿疹病位在表,病灶外露,通过熏蒸疗法可以使中药功效直达病所,不仅能透达腠理,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等发挥局部的治疗作用,还能通过肌肤、腠理、毛窍,深入脏腑,起到内外合治的作用[8]。本研究自拟养血润燥洗剂方中重用当归、首乌藤、鸡血藤,起到滋阴养血通络的效用;桃仁、红花行气活血,加强当归、首乌、鸡血藤滋阴养血通络之功;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蝉蜕祛风除湿止痒;僵蚕、蜂房、大风子仁杀虫止痒;薄荷、大风子仁、侧柏叶润肤止痒。其中薄荷含薄荷油,外用能刺激末梢神经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凉感,并显现镇痛止痒、局部麻醉和抗刺激作用,从而为减轻患者的主观症状起到重要作用[8]。祛风止痒口服液与养血润燥洗剂内服外洗协同作用,含“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共同达到养血润肤、祛风除湿止痒之功。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咪唑斯汀属于苯丙咪唑类衍生物的第二代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除了能特异的拮抗H1受体,还具有抑制5-酯氧合酶活性的作用。它与H1受体亲和力极强。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通过阻断H1受体达到治疗目的,是一种持久、快速、高效、高选择性的具有双重作用的新型抗过敏药物。同时因为药物很难通过血脑屏障,故几乎无嗜睡等不良反应。

祖国医学治疗慢性湿疹起效稍慢,但是不良反应较小;西医治疗湿疹多为抗组胺制剂、非特异性抗敏剂、免疫调节剂等内服及糖皮质激素外用占主导地位,但是长期使用易致各种不良反应,用药时有效,停药后易复发[9]。西药与中医中药联合治疗慢性湿疹,即注重西医的对症治疗又可以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可以收到标本兼治的功效,取长补短,不但可以提高疗效还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应用咪唑斯汀、祛风止痒口服液联合养血润肤洗剂经验方联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将病例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治疗C组,结果显示对照A组2例轻度嗜睡及3例口干病例;治疗C组有3例轻度嗜睡及1例口干病例,余未见其它特殊不良反应。对照A组与对照B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C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C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B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中西医内外结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较单纯应用西药或中药治愈率高、疗效较好、且复发率较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2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6-147.

[3]Kapsenber ML,W ierenga EA,Stckem a FEM,et al.Th1 lymphokine production profile of nickel-specific CD4+lymphocyte clones from nickel contact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indivduals[J].J Invest Dermatol,1992,98(1):59-62.

[4]Marcinkiewicz J,Chain BM.Regulation of in vitro release of the type cytokines(IL-4,IL-6)in the T cell response to the trinitrophenyl(TNP)hapten[J].Cell Immunol,1993,146(2):406-411.

[5]杨西群,陈德宇,林江,等.祛风止痒口服液对皮炎湿疹患者Th1/Th2的调节作用[J].中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5):307-308.

[6]陈德宇,肖顺汉.加味芍药甘草口服液治疗丘疹性荨麻疹作用机制的试验探索[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0,23(4):265-268.

[7]中华中医药协会皮肤病分会.慢性湿疮(湿疹)中医外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3):163-164.

[8]茅伟安,曹蒂莲,茅婧怡,等.自拟中药熏蒸方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5):297-299.

[9]李林峰.接触性皮炎与皮肤变态反应[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79.

猜你喜欢

洗剂血虚口服液
血虚体质人群日常调理很重要
血虚≠贫血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血虚≠贫血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乔利·布朗与干洗剂
银芷肛肠熏洗剂对痔组织细胞因子VEGF、CD68及MMP9的影响
衣物预洗剂的配方技术及发展趋势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