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看《风波》的多种英译本

2018-04-19裘燕萍

关键词:风波绍兴语篇

裘燕萍

(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鲁迅先生毕生创作出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反响强烈,引发世人深省,他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共有33篇。这些小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其中英译本的译者(按出版时间先后)主要有王际真(15篇)、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33篇)、威廉·莱尔(25篇)、蓝诗龄(33篇)等[1]。学者们从翻译学、认知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体学等不同的视角对这些译本进行了评述和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阿Q正传》《孔乙己》《狂人日记》和《祝福》等,根据以这些书名作为篇名并合并“译本”在中国知网搜索(2016.9.6检索),结果发现以上小说的译本(包括少量少数语种译本)的研究分别是100篇、12篇、7篇和5篇,包括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相比较,《风波》的英译本研究相对较少,只搜索到2篇期刊论文[2-3]和1篇硕士论文[4],没有核心期刊论文。另外,这些研究一般都是对一个或两个译本的分析或比较,很少有多译本的比较研究。本文收集到6种《风波》的英译本,试图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比较这些译本对原文的忠实性。

一、理论基础

什么是忠实性?学贯中西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里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达雅”是严复翻译政论文《天演论》的追求。在严复的心目中,“信达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信”是核心,“达”和“雅”都是手段。“信”有两个方面,对原作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严复似乎更侧重于后者。[5]本文试图考察的是对原文的信。

那么如何来判断译文是否达到了信的标准?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分析的目的有两个层次:一是为了理解语篇,说明语篇为何以及如何表达相应的意义;二是有助于评价某个语篇是否有效地达到了语篇目的。[6]语言材料可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成分分析。其中概念功能即概念意义,是用来表现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人际意义体现的是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推断等;语篇意义体现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衔接性。所以语篇内容主要由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来体现,尤其是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只是体现在对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组织上。因此,语言的概念功能主要体现了语篇的内容,人际意义的体现也起一定的作用,分析原文以及译文的概念意义就能比较好地分析译文是否传达原文的内容。司显柱[7]以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本质和翻译质量的论述为基础,构建了其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并把此模式用于对《孔乙己》的英译文质量评述。这个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分级比较参考了此文的分级方法。

二、语料的选取

《风波》是1920年鲁迅创作的小说,收录于鲁迅的《呐喊》中,主要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这里的水乡就是绍兴。小说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本文共收集到6种英译本如下:

(1)伊罗生翻译的GustofWind;[8]

(2)肯尼迪翻译的WindandWave;[9]

(3)王际真翻译的CloudoverLuchen;[10]

(4)杨宪益、戴乃迪翻译的StorminaTeacup;[11]

(5)莱尔翻译的APassingStorm;[12]

(6)蓝诗玲翻译的APassingStorm;[13]

从实际操作来说,对这6个译本很难一字一句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提取了典型的或者说代表性的例子进行比较。那么选取什么例子?我们知道鲁迅是绍兴人,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故乡度过,其作品中有着许多绍兴方言的运用。这些精心选择和加工提炼的方言词语的运用,“对鲁迅作品创设特定的情境,烘托某种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特定地域的风俗人情,凸显越地深厚的地域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显示了鲁迅与越文化的深层联系。”[14]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要素在普通话中都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语,要翻译成其他语言自然是很有难度的,当然也是译者容易偏离原文的所在。所以本文选取的是以原文为基础的10个带有绍兴方言或描写文化习俗的例子,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文化负载词。

那么这些例子的长度如何取舍?考虑到句子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都可能包含若干个小句,本文以小句为单位提取。

考虑到文章的篇幅,正文只能列出原文所选的例子;如果句子未完,以括号加省略号的形式呈现。6个英译本的例子请参阅绍兴文理学院的《中国汉英平行语料大世界》(http://corpus.usx.edu.cn/)。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功能的分析通常基于及物性的分析,及物性有三个重要成分: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process)和环境(circumstance)。这三个成分一般由词汇语法中的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和副词词组/介词短语体现。因此,想要比较6个译本对原文的忠实性,我们可以自下而上进行分析。选取的10个例子如下,并对它们的成分进行粗略的划分,以便与译文作对应比较。

首先把原文分成参与者、过程和环境三部分来考察。由于英语与汉语结构的差异,有两处(下划线处)没法划分,但也不影响分析比较。

(1)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环境1/动作者/环境2/过程/目标

(2)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

动作者/过程1/环境/过程2/目标/过程3

(3)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动作者/过程/目标/环境

(4)(伊的曾孙女儿六斤……),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

过程1/目标/环境/过程2/言语内容

(5)(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那里去了/!(……)”

动作者/环境1/环境2/环境3/过程1/过程2/环境4

(6)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

动作者1/环境/过程1/目标1/过程2/目标2

(7)(伊透过乌桕叶,……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过程/目标

(8)(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

环境1/动作者(言语者)/过程/目标/环境2/过程/受话者/言语内容

(9)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动作者1(言语者)/环境1/过程/环境2/过程/言语内容(动作者2/动作者2/过程)

(10)(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他们……)

动作者1/环境1/过程1/目标/过程2/环境2/过程3

三、概念意义分析和比较

考察完成分,将原文和译文进行一一比对,文中的方言和习语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参考了汪宝荣[15]和孟伟根[16]关于绍兴方言的研究成果,两位教授都致力于翻译研究多年,又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另外,本人祖籍嵊州(属于绍兴地区),并在绍兴工作生活27年,完全可以听懂绍兴话或用绍兴话交流,比较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由于篇幅关系,这里重点分析例1至例5,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后5个例子,并对10个例子进行统计。

例1,6个译文最大的偏差在环境部分,即“临河的土场上”。土场是绍兴农村用于打谷、晒谷、小聚等的场地,在水泥没有普及之前为泥地。绍兴是河网密布的水乡,当时的交通工具多为船,所以这样的临河土场较为常见。而杨的译文on the mud flat by the river和蓝译的over the mudflats down by the river很是贴切;王和肯分别译成along the mud banks of the river和the mud bank beside the canal, 概念意义就有偏离;而莱和伊分别译为over the threshing ground down by the river(临河的打谷场)和the little field on the river bank 则分别缩小和扩大了原文的概念意义。例子中的其它成分除杨译和伊译的把原文的目标“他通黄的光线”改为动作者外,都符合原文的概念意义,这种改动基本没有偏离原文的意义,因此,这个例子只比较环境1这一成分。

例2,动作者和过程3没有什么问题,过程2“摇着”是比较随意不是很用力地扇着扇子,译文用到fan、wave、wield、use等词,虽然力度和形态都不是十分贴切,但概念意义的偏离也不是很大。由于英语表达的特殊性,这里有必要把过程1和环境1“坐在矮凳上”放在一起考虑。绍兴人说的“矮凳”是指矮的一个人坐的方的,或圆的凳子,不是那种长条凳。所以杨译的sat on the low stools最为贴切。肯和王译的sat on the low benches概念意义有偏离;而莱译的sat on the stools意义有缺失,伊译的sat down和蓝译的took their seats则漏译了环境成分。这一例子中的另一个成分目标“大芭蕉扇”也是值得讨论的概念。原文“大芭蕉扇”是在没有空调和电扇前绍兴一带老百姓常用的扇子,价廉物美。名虽为芭蕉扇,实际是用蒲葵叶子(fan palm或者叫Chinese fan palm)加工而成,蒲葵有别于棕榈,最明显的差别是前者叶裂浅,后者叶裂深,所以蒲葵可以制作成扇子;而香蕉叶子很软也容易干枯根本不能作为扇子的原材料。所有的译者都理解为大蕉叶(plantain-leaf)、棕榈叶子(huge palm)或香蕉叶子(great banana leaf),所以都有概念的偏离,而伊文直接译成(fanning them-selves )with large plantain leaves (用大蕉叶扇)则是误译。

例3,对于这个例子的动作者、过程和目标中的“松花黄的米饭”的翻译都没有问题,所以比较的重点在目标的前半部分“乌黑的蒸干菜”和环境成分“热蓬蓬冒烟”,前者是绍兴特产,后者是绍兴方言。浙江一带都有干菜,但绍兴乌干菜尤为有名,与乌篷船和乌毡帽同为“绍兴三乌”。一般由雪里蕻或九头芥腌制,也有用油菜的,然后晒干而成。绍兴人喜欢用五花肉蒸干菜吃,但以前的老百姓常买不起肉,蒸干菜是一道家常菜,因蒸得透才好吃,所以干菜的颜色通常是乌黑的。由此,蓝译的tar-black,steamed dried vegetables最符合原文;杨和莱的译文some black dried rape和raven-black dried vegetables语义略有缺失;王译的是粤语的音译,英语里并没有这样的词,即便是中国人,除了会讲粤语的,可能也比较难读懂,所以并没有很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伊译的steam-dried vegetables成了蒸干了的菜,搞错了干菜的加工方式,肯译的the boiled black cabbage,不管是材料还是做法都不正确。另外这里的“热蓬蓬冒烟”冒的并不是烟而是热气,“热蓬蓬”是热腾腾的意思。因此,肯译的their eyes full of smoke是不对的。

例4,这一例比较后发现目标和言语内容这两个成分的译文有比较大的差异。“双丫角的小头”中的双丫角是为小女孩头上梳的向天的两小辫。所以从忠实原文这一点来讲,应该是伊译的her implike head with its tiny braids over either ear, like a pair of soft black horns最到位,只是太过复杂;其次是蓝译的her short pigtails making a Y in the air和王译的her little head adorned with two hornlike braids;另外肯、杨和莱的译文分别是her little head with its twin pigtails 、her small head with its twin tufts和her fork-horned little head,都有部分意义的缺失。再来看言语内容部分“这老不死的”,这是绍兴一带咒骂或讨厌老人、希望老人早死的话语,但文中六斤是一个小女孩,这话应该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主要表达的是厌烦老人的唠唠叨叨。六位译者伊、肯、王、杨、莱、蓝分别译为Old fossil, You old live-forever, The old Would-Not-Die, Old Won’t-die, Old Neverdie 和Old bat,中间四个都是杜撰的词,意义都为年纪大了还不死,从忠实于原文的角度来讲,是可以接受的。但old fossil 有老顽固的意思,old bat则是讨人厌的傻瓜老人,这两个都有偏离原文。

例5,为便于分析比较,文章对大的言语内容部分进行了再划分,译文的偏差主要在动作者“你这死尸”和过程2“死”,前者是骂人的话,通常指木讷、迟钝的人,“死到那里去了”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去哪里了”,只是语气有很大的不同,带有深深的怨气。所以除了概念意义层面的偏离,还有语气的偏离。语气的偏离属于人际意义范畴,非本文讨论范围。

与前面5例一样,通过比较发现例6至例10中的以下部分译文有与原文不符的情况:例6的过程2和目标2“撑着”和“航船”(航船是载客往来于城镇和乡村的船)、例7的目标“宝蓝色的竹布长衫”(竹布这里指淡蓝色的布纹致密的棉布)、例8的言语内容“贱胎”(绍兴方言,骂人时指对方出身下贱;也有称小孩贱胎的,这时指小孩可爱,隐含着好养活的意思,这里指前者)、例9的动作者1(言语者)“八一嫂”和言语内容“恨棒打人”(“八一嫂”是称谓,这篇小说中有“九斤老太”“七斤”“六斤”等称谓,均以出生时候的重量命名,一般都为整数,旧时绍兴这一带也有以出生时爷爷的年纪命名的,据此,八一嫂的丈夫出生时,他的爷爷八十一岁)和例10的目标“赤膊身子”和过程3“去做市”。

为便于统计比较,概念意义的偏离以数字进行分级。因为忠实性要求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所以把内容准确、不偏离,不遗漏,标记为1,意义偏离、部分缺失、扩大或缩小为2,完全误译或内容全部缺失为3,总数越大,偏离越大。比较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成分所有译者都做到了忠实于原文,本文只对那些译文中有偏离、误译或遗漏的进行标记。经过比较分析结果见表1。

表1概念意义的偏离

序号成分伊译肯译王译杨译莱译蓝译例1环境1222121例2过程1+环境322123目标322232例3目标332221环境131111例4目标121221言语内容211112例5行为者112113过程2+环境4221211例6过程2+目标2332212例7目标3221111例8环境333313例9行为者1(言语者)313222目标222223例10目标311211过程3212122总计363228262529

比较和统计发现,与绍兴方言和习俗相关的部分的翻译有不同程度的偏离,这种偏离与在小句中所作的成分无关。其它部分基本都忠实于原文,也说明方言和习语等文化负载词是小说翻译难度最大的部分,进一步说明这些具有乡土气息的语言确实是翻译的难点。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莱尔的译文忠实度最高,王际真和蓝诗龄的译文其次,伊罗生的偏离最多。这一点说明译文与原文的忠实度与译者所处的文化语境相关,比如翻译时间的先后。

四、偏离原因分析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译文产生偏离的成分多为方言和习语等文化负载词,译文的忠实度首先与译者所拥有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其中文化语境是指讲某种语言的民族所共有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交际方式和习语等所有组成非语言环境的因素。“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17]文化语境在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翻译时不了解相关的语境,译文就无法忠实于原文。文化语境的差异会在语篇中引起概念、人际、语篇功能的差异。[18]由于译者处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他们所翻译的语篇对原文就有不同的体现。大家知道,这几位译者中,杨宪益和王际真的母语是中文,他们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杨宪益出生在天津,后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夫人戴乃迭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七岁时返回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1940年夫妇二人回国后辗转在重庆、贵阳、成都工作,后在南京生活了六年,后定居北京。夫妇俩珠联璧合的合作,成就了翻译史上的传奇。《风波》是他们20世纪50年代翻译的作品,虽然他们没有在绍兴附近生活过,最近的应该是南京,但南京话属于南方官话区,与属于吴语区的绍兴话差别较大,他们依然把小说中的方言、习语和习俗等用很纯正的英国英语翻译到尽量符合原文,很少偏离原文。

王际真虽然母语是中文,但他的第一母语是山东话,第二母语是广东话。虽然他没有在吴语区生活的经历,但依然具有对文化语境方面理解的优势。不过他翻译的《风波》最早是1941年出版的[1],当时可以参考的文献比较少。

影响统计数字的第二个原因是翻译的时间的先后。威廉·莱尔没有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经历,更没有在吴语区生活过,应该不懂绍兴方言,也不可能了解绍兴的地域文化。但莱尔翻译的鲁迅小说在1990年出版,他的优势是可以参考到《鲁迅全集》的注释版以及前人的译本。莱尔本身从事鲁迅小说研究,善于利用鲁研成果,而且依据的原本是1981年版《鲁迅全集》,因而可用的参考资料比较丰富。[15]因而他的翻译成为鲁迅小说英译美语版的典范。[1]而伊罗生的译文最早于1935年发表在纽约出版的《小说杂志》上,[1]肯尼迪的译文于1936年以Sze Ming的笔名发表于《大陆报》(The China Press)第2卷第12期。[1]

综上所述,本文收集的译本均出于翻译大家,他们对原语和译语的掌控都甚为纯熟,对鲁迅小说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卓越。但对方言、习语等的理解和翻译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绍兴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积淀的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绍兴本地人,很难领悟其中的文化语境,而鲁迅先生又非常喜欢在他的作品中传递绍兴的文化特色。这说明文化语境的理解对翻译的影响非常大。另外,本文对6个文本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进行比较是一种尝试,统计发现比较的结果基本真实可信:方言、习语、习俗的翻译最易偏离原文;这种翻译的掌控除了译者自身对原语和目的语的熟练程度(非本文讨论范畴)这一因素外,主要跟译者所处的文化语境相关,也跟翻译的时间前后有关。但比较过程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如对原文的语义理解以及译文忠实度的分级,还有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对所有例子的分析比较作详细介绍,而且对影响译文忠实度的人际意义也没涉及讨论,这有待于感兴趣的学者继续进行更为科学客观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坚定,孙鸿仁.鲁迅小说英译本版本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0(4).

[2]王全利,侯松山,张莹.鲁迅小说《风波》两个英文译本文本比较[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2):188-192+224.

[3]奚向男.《风波》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方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7-111.

[4]杨菁雅.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5]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J].中国科技翻译,2000(4):1-4.

[6]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

[7]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评估模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60-65.

[8]Isaacs,H.R. (Trans.) .Gust of Wind.In H.R.Isaacs (Ed.),StrawSandals:ChineseShortStories, 1918—1933[C].Cambridge:MIT Press,1974:33-44.

[9]Kennedy,G.A.(Trans.) .Wind and Wave.In Gu Zongyi(顾宗沂) (Ed.),ShortStoriesbyLuXun[C].上海:上海中英出版社,1941:52-69.

[10]Wang,Jichen (Trans.) .Cloud over Luchen.In Jichen Wang,AhQandOthers——SelectedStoriesofLusin[C].Manhatt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1:65-76.

[11]Yang,Xianyi,& Gladys Yang (Trans.) .Storm in a Teacup.InLuXunSelectedWorksVol1(3rdEd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3:79-89.

[12]Lyell,W.A.(Trans.) .A Passing Storm.In W.A.Lyell,DiaryofaMadmanandOtherStories[C].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0:77-88 .

[13]Lovell,J.(Trans.) . A Passing Storm.TheRealStoryofAh-QandOtherTalesofChina[C].London:Penguin Group,2009:61-69.

[14]吴子慧.鲁迅作品的方言运用[J].浙江学刊,2007(5):93-97.

[15]汪宝荣.2008.鲁迅小说中绍兴方言英译研究[D].香港:香港大学哲学硕士论文.http:/ / hub. hku. hk/bit stream / 10722/ 56016/ 3/ Full Text . pdf http://www.doc88.com/p-0894361847520.html.

[16]孟伟根.鲁迅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英译评析——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学习札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5):34-38.

[17]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8]戴凡.从文化语境看语篇和语篇翻译[J].外语研究,2007(3)77-81.

猜你喜欢

风波绍兴语篇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打断腿”风波
迟到风波
绍兴大闯关
人文绍兴
改名风波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