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与数学教学改革
——“第十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概述
2018-04-19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概况
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近3 500名代表参加,覆盖范围广,受到全国中学数学教师、教育研究部门、各会员单位的高度重视.活动中共有123名各地选拔的选手进行优秀课展示.
活动组委会对活动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回收问卷496份,有效问卷491份,结果如下.
(1)对本次活动的总体评价如表1所示(1很不满意,5很满意).
表1
(2)对评委点评的满意度如表2所示(1很不满意,5很满意).
表2
(3)对展示课的满意度如表3所示(1很不满意,5很满意).
表3
上述数据表明,参与观摩与交流的教师对本次活动有很高的满意度.
二、本次活动的主要特点
整体而言,本次活动中的优秀课知识结构清晰,教学环节合理;注重创设情境;力求体现知识的逻辑性;教学方式注重采用“组合拳”;学习方式多样化.多数展示课都彰显了课改精神,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机渗透了数学文化,注意问题情境、知识脉络、思想方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较好地实现了数学的育人价值.因此,本次活动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必将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
具体而言,本次活动有如下一些特点.
1.内容覆盖全面,课型丰富
内容覆盖了初中数学课程的所有板块,课型也比较丰富,概念课、性质课、法则课、小结课、复习课、数学活动课等.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少选手都对自己提出高要求,敢于挑战难点内容,有一些难度较高的探究性、实验性课.
概率统计课仍然偏少(除指定课题外,只有5节课).
2.涉及几乎所有现行版本教材
全国现行的各版本初中数学教材都在活动中得到展示,教师都在一定程度受到教材编写意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容的处理方式、素材的选择、教学问题(包括例题和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等等.因此,展示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课程研究的视角,使得我会的课例展示教学研究具有了课程研究的内涵.我们认为,各版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应该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
3.指定课题+自选课题
本次活动继续采取“自选动作+规定动作”的方式,学术委员会事先给出了“指定课题”,活动中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组织展示,有利于观摩教师通过比较获得启发.
指定课题难度都是较大的,每名教师对内容的理解、教学处理各有不同,评委和观摩教师对这些课的观点也精彩纷呈,看法多种多样,甚至针锋相对,真正达到了研究、交流的目的.
4.教学设计科学化、规范化
教学设计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会颁发的标准的要求,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分析”“教学问题诊断”“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六个方面入手,整体质量较高.不过,也有个别教师没有按要求做.
5.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
活动中展示的优秀课大都能注意创设体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需要,数学与生活情境的联系,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产生的必然性;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采取问题引导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探索活动,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在实处;注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采用追问等方式推动学生的数学理解.当然,有些课中问题的含金量需要提高.
6.概念课遵循一定之规
注重遵循认知心理学关于概念获得的相关理论,普遍注意以概念形成方式安排学习过程,完成“问题情境—共性分析与归纳—本质特征的抽象、下定义—关键词辨析—简单应用—联系与综合”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中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把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渗透其中.
7.定理、法则、公式等注重自主发现
许多选手在教学设计中,在“如何使学生想得到”上下了较多的功夫,力争通过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发现.例如,在本次活动的指定课题中,有理数加法、不等式的性质、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面图形的旋转等,都要求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成为必然,而不是“撞大运”.
8.信息技术使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许多优秀课都注意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组合使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大部分教师都力图做到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
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区硬件水平已经没有太大差异,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等呈现多样化态势,但教师的应用水平还存在差距.
9.现场互动的研究性和思想性在增强
与以往的活动相比较,本次活动的现场互动更加关注到问题情境的内涵、探究活动的价值(特别是引导学生的数学抽象活动)、知识讲解的科学性、教学设计的多样性等等,凸显了研究性、思想性,互动交流的水平较高,有些话题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10.展示教师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加展示的教师都表现出很好的亲和力,自然大方,有激情.课堂气氛比较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普遍较好.
对“录像课展示与自述”到底“展示”什么、“自述”什么,理解到位的教师在增加.不过,地区差异仍然明显,有的课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有些选手采用了“自我表扬”式反思.
本次活动共评出17名最优秀选手,他们是:
张 丽 宁夏石嘴山第八中学
杨飞云 河南新乡第22中学
迟立群 吉林东北师大附属中学
白丽娜 天津耀华中学
谷宁陈 北京朝阳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
张玲玲 上海梅陇中学
陈 纯 上海宝山实验学校
马 丽 浙江诸暨海亮外国语学校
熊 蓓 四川成都石室联合中学
熊莹盈 云南昆明第十中学
李 倩 四川自贡解放路中学
李娟娟 新疆乌鲁木齐第29中学
姜 昊 天津滨湖中学
李 兴 湖南湘潭江声实验学校
曹 明 广东肇庆第一中学
李 津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附中分校
汪 健 江苏南通启秀中学
11.评委工作认真负责
评委们事先观看了完整的课堂录像,预先写好了点评提纲,多数评委都先做好ppt,再结合选手的现场表现给予认真点评.
本次会议的质量保证,来自于:一是选手的精彩表现;二是评委的画龙点睛;三是观摩教师的积极参与.
三、活动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和确定还不到位,课堂教学目标以“三维目标”等呈现的现象仍然存在.
2.目标的设定和达成之间的差距还比较明显.
3.“理解数学”永远在路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源于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不到位.
4.教材解读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乘法公式”一课的引入为例.
引入1:老板,我要喷绘一张景区宣传图纸,它的长为10.3米,宽为9.7米.请您帮我快速计算一下这张喷绘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从生活中的数学出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引入2:小明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10.2元/千克的苹果9.8千克,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小明就说出应付99.96元,结果与售货员计算出的结果相吻合.售货员惊讶地问:“这位同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小明同学说:“我利用了在数学课上刚学过的一个公式”.你知道小明同学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式吗?你现在能算出来吗?学习了本节课以后,你就能很快解决这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引入3:你能将图1所示的四个纸板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图1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代表展示拼图过程.若学生感到困难和有疑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引入4:复习旧知,引发思考.
问题1:计算下列各题.
(1)(a+b)(m+n); (2)(a+b)(a+b);
(3)(a+4)(a-4); (4)(a+4)(a+4);
(5)(2x+3y)(2x-3y);(6)(2x+3y)(2x+3y).
问题2:探讨观察等式两边代数式的系数和字母的特点与联系.
问题分析:前面的三个引入,在激发兴趣上有一定作用,但打断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最后一个引入没有解决“为什么要计算这些式子”的问题.
上述四个设计,都没有关注到教材中的处理方法.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在之前安排了练习题.
练习:计算.
(1)(x+2)(x+3); (2)(x-4)(x+1);
(3)(y+4)(y-2); (4)(y-5)(y-3).
由上面计算的结果找规律,观察图2,填空:
(x+p)(x+q)=()2+()x+().
图2
然后,在具体探究乘法公式之前进行了如下引导.
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可以写成公式的形式,当遇到相同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写出结果.
这段话很短,但它指明了乘法公式与一般的多项式乘法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学设计时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从两个一般的多项式的乘法(a+b)(m+n)=am+an+bm+bn出发,提出有哪些特殊的形式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让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活动,而发现a=m且b=n,a=m且b=-n等特殊情形,进而得出乘法公式.这样设计的过程体现了“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思想.
5.缺乏对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指导的能力有待提高.
6.引入环节刻意联系实际,不够自然;刻意设计探究、讨论等活动环节.
7.问题设计不适切的情况仍然存在,问题提出后急于引导、提示,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8.教师讲的不得法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教师把有思维含金量的内容都留给自己讲解了.
9.小结用语“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仍然盛行,让人不知所云.
10.有的课采取齐声朗读教学目标的方式开头,有点莫名其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全班齐答现象也较普遍.一般而言,全班齐答的问题是没有多少含金量的问题.
11.许多课采用课前导学案,而导学案的质量又不高,学生填空后,课堂上进行简单问答,生成非常顺畅,以为学生都会了,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当堂训练的落实,造成课堂练习的进程太快,挤压了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
12.教学反思的意识和水平需要提高,大多数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意识,撰写的教学反思内涵贫乏,有些教师几乎“无词”.
参考文献:
[1]董涛,黄智灵.如何教同类项概念:“合并同类项”课例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8(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