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影响

2018-04-18陈守品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学古诗中华

陈守品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语文教学,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些诙谐、自由、贴近学生生活的传统文化,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多年语文教研活动和教学实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影响

一、让学生快乐识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小學语文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的构造方法,如象形、形声、会意,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字义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们了解一些汉字的演变历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今极具教育功能。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如通过《锄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农节用的情感;通过《游子吟》《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通过《塞下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中国古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认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而,每一位教师都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长城》《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和成就;通过《黄山奇石》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大自然产生赞美乃至崇拜之情;通过《草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教育;通过《鞋匠的儿子》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孝”道等。

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欣赏传统文化之美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诵读中明白所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学校班级可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书香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

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河水滔滔,不舍昼夜,孕育了浩瀚悠远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文化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让他们在阅读学习成语故事中积累语言、在学习神话故事中感受神奇、在浏览学习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在文化传承压力巨大的今天,优秀文化精神、思想以及品质的传播、发扬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优势,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黄丹.浅析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李黄

喆琴,张巧文.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J].文学教育,2017,(09).

[3]梁悦秋,刘苗苗.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J].科教文汇,2010,(05).

猜你喜欢

国学古诗中华
“垂”改成“掉”,好不好?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