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分组讨论学习的三个“支点”
2018-04-18阮敏
阮敏
[摘 要]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讨论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既满足教学的需求,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分组讨论学习,应围绕三大“支点”——立题、研讨、指导来展开,真正做到主题鲜明、研讨充分和指导到位。
[关键词]分组讨论学习;支点;课堂讨论;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68-02
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主张以问题、矛盾、话题刺激学生的大脑思维,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促使他们各抒己见,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可以说,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教而言,是发动机;于学而言,则是催化剂。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讨论的形式百变多样,并在教学实践中被证实具有显著的转化效能,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观点非常吻合: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问题的讨论中初步辨别结论的异同。小学数学课上的讨论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打破了课堂学习的界限,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并通过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取长补短。为了有效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我尝试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浅析实现课堂分组讨论学习的有效性,其中重点谈及三个“支点”:立题、研讨、指导,三大“支点”环环相扣,共同支撑起分组讨论学习。希望通过这三个“支点”撬动课堂,有效发挥课堂讨论的“正能量”,让学生全身心动起来,以课题小主人的姿态,充分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成为知识建构的一分子。
一、主题鲜明,富含探究意味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重视学生的自由发挥而忽略了对讨论主题的明确,使得课堂讨论呈现随意性,学生积极讨论之后却未掌握本课時的重难点。因此,在进行分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做好两件事情,首先要明确本课的重难点,对学生可能存疑或冲突的知识点设置讨论题。其次,要依据学情,为学生选定难度适中的讨论题,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而不至于因为太简单使得学生觉得“没什么好讨论的”,或者是因为太难而让他们“讨论不出什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一课前,我理出本课时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的操练学会关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解答。这并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百分数,所以教学时,“正负迁移”都发挥了作用。部分学生对“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这正是负面迁移给他们带来的思维定式。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讨与小组合作,我设置了以下情境: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请问实际造林面积是计划造林面积的百分之几?请问实际造林面积比计划造林面积多了多少公顷?多了百分之几?
这里我设置了三个问题,符合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知识理解与接收速度的不同,学生对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分歧,这就是我们探究的意义所在。在讨论中,他们分列三个公式进行分析。
实际造林面积20公顷÷原计划造林面积16公顷=125%;
实际造林面积20公顷-原计划造林面积16公顷=4公顷,4公顷÷16公顷=25%。
在讨论中,产生混淆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辩驳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比起教师对着教材多遍陈述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这对于知识深度的延伸也更有价值。
二、研讨充分,擦出创造火花
由于课时与教材的限制,我们经常在学生探讨的环节“浅尝辄止”,仿佛让学生讨论只是一个形式,学生很难将之理解为“研讨”,更加无法在探究中发现新的知识,拓展未知的领域。因此,在设置小组讨论环节时,我们应该细化讨论的步骤,让学生有迹可循、层层深入。同时,我们还应该适当地在话题讨论处留白,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为他们的思维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以导为主线,诱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凸显课堂讨论的实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折扣问题的练习课”时,可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对折扣的理解。以下题为例,我们为学生预设了这样的讨论层次。
一个书包原价为50元,现在打8折出售,现价为多少?
(1)8折是原价的( )%。
(2)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么样的?
(3)你认为要计算现价应该怎么计算呢?现价是多少?
组织讨论前,我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了分组,尽可能地让每个小组“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讨论活动中,一开始看到探究题时,学生七嘴八舌,当我将讨论的步骤说明之后,学生“无师自通”,通过推理并用列式解答出答案,而不是仅靠经验解答。在这样的分组预设任务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差异,,让讨论的话题更加具有选择性与操作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指导到位,促进学习升华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自由讨论时教师就要给予他们完全的“自由”。这样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课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我们尊重学生不代表 “放任自流”,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即便是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方式、技巧、规则、方向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把控与引导。有时候,学生容易在一些难点集体“卡壳”,对此教师就要做出迅速疏导;学生还会在一些细枝末节“钻牛角尖”,教师也应该发挥作用调整他们的方向。另外,小组讨论里有人 “一枝独秀”,总是个别同学在发言,其他人“爱说不说”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个小组的发言机制进行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实现每个学生均能自主探究与协同交流。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有一道探究题(如下题)引起了学生的争执。
红星小学舞蹈组有36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舞蹈组女生、男生各有多少人?
为了解答出这道题,每个小组想出了不同的方法。第一小组是以画图的形式(如图所示)进行“以形解数”。
这组学生通过估量,认为36的一半是18,而男生是女生的80% ,那么男生数量少于18,又可以整除,一定是偶数,推断出女生20名,男生16名,代入计算无误。而第二小组的学生则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不停发出“嘘嘘”声,班级气氛一度尴尬。第二小组的方法是采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式,这与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相吻合,但他们表现出的不谦虚的学习态度不值得鼓励。于是,我以分享的形式让两组展开交流,引导他们发现各自方法的优劣势,以及学习精神的差异。学生从矛盾走向调和,实现了个性到共性的学习过程,不仅对知识的解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处理变式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讨论是数学课堂的生命力。作为教师,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高效,就要做好课前准备,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际课堂中动态教学,为学生提供到位的思路引导,帮助彼此实现知识深造与技能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定然会有新的收获。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