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活动体验,积淀量感经验
2018-04-18蒋磊
蒋磊
[摘 要]小学数学“积淀”式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活动的体验和量感经验的积淀。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为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情境、活动体验、方法迁移等途径,帮助学生积淀丰富的量感经验。
[关键词]“积淀”式教学;活动体验;量感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07-02
小学数学“积淀”式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方法的掌握、核心素养的养成等,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持续积淀的过程。在活动和过程中积淀经验是小学数学“积淀”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让静态的数学课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操作活动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去感知空间的“存在”和空间是有大小的,以及体积单位的建模过程,帮助学生积淀量感经验。
一、借助數学问题开启数学学习之门
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开启未知的数学学习之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的想法,我在课始就让学生聊聊他们看到课题后想学习的内容。
【教学片段1】师(出示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前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计算它们表面积的公式。今天要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看着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体积是什么,什么时候要用到体积。
生2:我想知道体积单位是什么意思,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3:我想知道体积单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4:体积单位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吗?
……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接下去我就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课堂伊始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对该内容产生疑问,产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产生学习新知的兴奋感。
二、借助生活情境建立“体积”概念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现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教师要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在视觉、嗅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刺激下建立“体积”的概念。
【教学片段2】师(出示装有水的杯子):这个杯子里装着水,还能往里面加水吗?为什么?
生1:可以,因为杯子还有空间。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苹果和一块橡皮,如果把它们放进杯子里,杯子里的水会怎么变化?
生2:杯子里的水会上升,因为苹果和橡皮占了一定的空间。
师:是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作物体的体积。那么一个苹果和一块橡皮相比,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我是用眼睛看的,苹果大,橡皮小,所以苹果占的空间大,橡皮占的空间小。
生4:我把一个苹果和一块橡皮分别放到同样大小同样水位的杯子里,苹果对应的水位高,橡皮对应的水位低,所以我就知道苹果占的空间大,橡皮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会占空间,占的空间有大也有小,所以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板书)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带着学生在现象中层层抽离出事物的本质——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变化感受空间是有大小的,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概念,还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
三、借助活动体验建立1立方厘米模型
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经验。如教学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时,教师一般会带着学生先学习1立方厘米,再让学生自学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
【教学片段3】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在学习面积时,有面积单位来描述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样,体积也有统一的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板书)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呢?请快速阅读数学课本,找出它们的定义。
生1: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教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1立方厘米。请拿出学具袋里的小正方体,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棱长都是1厘米,它的体积正好是1立方厘米。请仔细观察这个小正方体,一边转动一边观察它的大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再将这个小正方体放在手心里,紧紧握住,你有什么感受?
生2:我觉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很小。
师:现在请把这个1立方厘米的大小记在心里,找一找生活中体积最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体。
生3:我们玩的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4:我手指头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大家真是火眼金睛,用数学的眼光找到了生活中的1立方厘米。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认识1立方厘米的?
生5:我们是通过看一看、握一握、说一说、找一找来认识1立方厘米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1立方厘米,在看、握、说、找的活动中,学生感受到1立方厘米是比较小的,从而建立了1立方厘米的量感和表象。重要的是,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后续学生的类比模仿学习提供了范例和学习模版。
四、借助模仿迁移学习体积单位模型
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学习是一种有意的接受性学习。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要经历无意识模仿、变通模仿和创造性模仿这三个阶段。如在建立1立方米的单位模型时,1立方厘米的学习流程肯定不合适了,此时,学生需要寻找更合适的学习方法。
【教学片段4】师:刚才大家认识了1立方米,说说你们是怎么认识它的?
组1:我们先是根据“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去想象1立方米的大小,再说一说1立方米的大小,最后找一找生活中体积约为1立方米的物体。
师:为什么你们要想象1立方米的大小?
组1:因为我们觉得1立方米的物体太大了,找不到1立方米的学具。
组2:我们先找了3根长度是1米的木棒,在教室的角落搭了1立方米大小的空间,这个空间的体积正好是1立方米。接着,我们小组的4人站到这个1立方米里,看来1立方米大约可以容纳8个人。
师:为什么你选了3根长度是1米的木棒,而不选12根长度是1米的木棒?
组2:因为这3根长度是1米的木棒分别代表正方体的长、宽和高,我们觉得最少要选这样3根才能构建1立方米的空间。当然选择12根长度是1米的木棒来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也是可以的。
师:现在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然后睁开眼睛看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和你想象的一样大吗?(有的学生说比想象的要大,有的学生说比想象的要小)我们现在一起来比画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从学习1立方厘米中得到启发,并且根据1立方米的实际情况采用想一想、搭一搭、围一围、找一找等活动,从具体的1立方米正方体中抽象出1立方米的模型。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学、小组共学和教师导学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建立了体积单位的量感。
总之,小学数学“积淀”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积淀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块,实现“不仅授人以鱼,还真正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