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转变学习模式从大学新生研讨课开始
2018-04-18张进凌翔樊华何翔陈伟建陈苹
张进 凌翔 樊华 何翔 陈伟建 陈苹
【摘要】新生进入大学需要完成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开设新生研讨课,正是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课程让新生在高水平教授引导下,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认知专业未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内容设计、组织方式、取得成效以及改进建议,其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 新生适应 课程建设
一年级新生适应是大学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新生阶段的各种不适应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的第一学年,如果处理不好,还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四年的学业。新生进校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有来自文化上、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各方面的挑战。如何在大一阶段为新生建立起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的桥梁,如何让新生构建起足以适应大学学习的基本能力框架,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特别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中学的应试教育与大学学习所倡导的自主性、创新性、合作性的特点存在着诸多冲突。有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在学习转换、人际交往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适应性有待关注。新生转变学习模式的适应期越短,越能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国内外大学的实践证明,开设新生研讨课是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实现学习模式转变的主要渠道。新生研讨课最早出现在1959年的哈佛大学,改革者希望通过此类课程的开设,扭转本科教学长期被忽视的现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于2003年将该课程引入本科教学,目前也已有很多研究型大学相继开设。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大一新生适应教育上也是开展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院新生研讨课建设背景和目的
学院长期开设一门“学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对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引导,并针对专业学习体系构建与学习方法开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从效果来看对新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帮助不大。于是,从2015年开始,学院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实践问道、知行合一”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取消原有大班授课式的专业导论课程,新建一系列学科导引式的新生研讨课。同时,配合开设另外一门“通信大类专业认知与探索”实验课程,通过适合低年级学生操作的自主专业认知方向的4个实验,让学生在应用中对专业知识构建有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实验以及更深入的基于项目的系统化科创实践打下基础。
新生研讨课重点不在于讲授学科或专业知识,也不在于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而是以跨学科或本学科的基本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认知过程,通过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实施研究性的教和学,让新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会有机协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大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始于新生研讨课,但决不能仅限于新生研讨课,后续专业课程要继续扩大学习战果,多样化的开展探究式小班教学、翻转课堂、挑战性课程等,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主学习和研讨式学习习惯稳固并加强,从而最后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学院新生研讨课开设情况
学院陆续建设了8门新生研讨课,目前可以覆盖全体新生,每个教学班保持在30人以下,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必修1个学分16学时,也可多修。学院还将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研讨课规模能达到15人一个班效果最佳。课程经过学院整体规划设立不同的学科方向,组织开课知名教授多次研讨,共同准备教学内容,务必精益求精。教学在桌椅可移动的多功能小班教室进行,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第一次课即要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教室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很多老师坦言,新生研讨课对他们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学过程不是单向传递知识或信息,而要努力将学生变成主体,引发他们来讲,让他们学会发现、创造、应用知识。
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能脱离专业,深度要把握合適,还可能要结合生活中日常的案例使得新生更容易理解,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具体课程内容如下:
学院开设新生研讨课有几个特点:
1.案例式教学
对一年级新生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做铺垫,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切入,通过生活案例来帮助新生理解专业概念。“白话通信计算”课程就是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现象与通信、计算机问题的类比来展开解决问题方法的讨论分析,从而建立对通信系统的全景式了解,对典型技术的原理有感性认知。比如,通过两国政府机构间邮件传递的例子引入讨论OSI协议层次结构,通过嘈杂集市中大量通话并存的例子引入讨论通信多址和复用概念,通过进京赶考、千里川资寄送的例子引入讨论传输层可靠传输协议,通过大脑神经元结构的例子引入讨论类脑计算的体系结构和逻辑电路,等等。教学内容案例化设计容易理解,难度适合新生。
2.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新生研讨课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起新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浅谈接入新技术”课程将为学生建立一张接入网及新技术的“鸟瞰图”,展示接入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关联性与逻辑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兴趣。
3.展开分组研讨
新生研讨课小班授课多采用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初步的搜索、筛选分析和阅读理解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具备分析案例问题、理清逻辑因果关系、组织语言、通顺表达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即“听说读写”新四会的能力。饶云江老师通过类比等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大学学习方法、探求真知的欲望和持续学习的素质,张崇富老师采用扩展型双向三角形等思维,在研究文献阅读及课堂讲授基础上,通过调研、研讨与汇报,发现与提出接入新需求与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及归纳总结,最后老师再从专业技术、研究与学习方法角度给出总结与点评。
三、新生研讨课的初步成效
新生研討课不关注知识的掌握,而是重在研讨。学生只有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断试错,才能打开大学学习的大门,加之本来通信或网络领域的问题就没有一个定论的所谓正确答案,不同的思路和做法都可以达到目的。因此更重要是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事实证明学生往往给了老师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通信网络浅说”第一论试点开课就广受欢迎,学生积极性很高出乎意料。王晟老师说:“某些学生的编程能力令人吃惊,刚给出实验题目就有学生拿到手机开始进行编程,对于大一新生实在难得。”“早知如此,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研讨论题和探索性题目。”上过新生研讨课后普遍学生反映“课程区别很大,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度较高”,“通过新生研讨课的学习,开拓了学术视野,对于学术研究和探索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希望能开设更多这样的研讨课,收获很大。”
四、改进建议
新生研讨课对教师的能力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实施过程中也还有很多不足和难度,通过总结-改进-再调整,效果会越来越好。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需把握选题的深浅难易。对于完全没有通信学科概念的新生,涉及一些问题无法很透彻深入,需要老师们发挥智慧适当调整。
2.转变学生学习模式并不容易。刚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讲究技巧,很多学生对于没有范式没有教材的学习找不着方向,要引导他们自主学会搜索资料,加以总结提炼。
3.考核方式要根据研讨课的特点单独设置。学生对于无考试的考核很不能适应,做好平时表现情况的记录,增加过程性评价,学生间评价,助教评价和效果评价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4.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后续专业课程要有规划有梯度地提供研讨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挑战性教学等多种研究型教学模式,供有热情、有毅力,敢于挑战勇于尝试的学生进行选择,为培养一批精英人才提供平台。
5.对改革要有政策保障。研讨课老师实际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合理设计题目,把握研讨进程,善于启发学生,完整记录学生表现,等等,学校和学院要给予资源和经费上的支持,引起更多知名教授来开设这样的课程。
通过新生研讨课以及后续研究型课程的开展,把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老师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其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才能真正达到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旋天颖,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02) :33-36.
[2]蔡颖蔚,沈群,郑昱,施林淼.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初步成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 :16-19.
[3]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58-60.
[4]张进,周宁.提高学生专业认同度设计专业大类课程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04) :75-78.
[5]李玉柏,张进.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04) :30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