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生活之门 回归德育本色
2018-04-18蔡清林
蔡清林
[摘 要]品德课程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键词]品德教育;体验;阅读;再现;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6002
品德教育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因而生活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生活化是品德教学的必由之路。因此,品德课程教学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继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体验生活,提高道德认识
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观察学生,熟悉学生生活,研究学生心理,体察学生个性,善于捕捉时机,才能挖掘学生的情感之源,使他们受到品德教育。认知学习理论也强调思品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上,努力架设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间的桥梁,这样学生才更有建构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
如在《想想他们的难处》的教学中,教师积极挖掘情感之源,引导学生发现新生活,感受新体验,领悟新发现。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残疾人生活的难处,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蒙眼开灯;二是单手解开红领巾。在日常生活中,对普通人而言,开灯与解红领巾是极普通且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这对残疾人来说,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办得到。同时,采用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将教学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自己走近身边的事物,走进自己的生活空间,通过两项较为简单的活动,学生对残疾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难处,激发了学生的关爱之心。这样教学为学生进入教材内容的学习提供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实现“情满而溢发”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阅读生活,升华道德情感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部分,从“生活即教學”“社会即学校”的意义上讲,课堂生活如何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需要教师认真剖析,悉心解读。
如在《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中,教师通过现代媒体让学生感受到黄阳光、桑兰、舟舟、张海迪的坚强,还让学生讨论身边残疾人动人的故事。这样,学生阅读到的是人——残疾,生活有着诸多不变;联想到的是理——顽强拼搏,自强自立;感悟到的是情——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同时,教师以教材为桥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让教材与生活真正融合,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科书应是鲜活的而不是僵死的。”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摒弃“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课程资源,把学习、生活中难解的困惑、碰到的问题、不明的现象引入到课堂上来,从中提炼出课堂活动的主题,设计出课堂活动的内容。这样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才是真实的、自然的、实践性的、社会性的,为学生所熟悉的,是学生自己的,也是学生生活发展和培养核心素养所必需的。
三、直面生活,锻炼道德意志
品德教学要有实效,就要敢于面对真实的生活,源于生活的才是最具感染力的,应用于生活的才是最有价值的。品德课的最大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剖解生活中的难题。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而当今世界各种社会现象又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因此教师要常举一些身边的例子,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不良现象,让学生分析、辨别、探究。
如在《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中,教师出示画面让学生进行辩论,使学生知道要尊重、帮助残疾人。情感是错综复杂的,每个人的认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分析,让学生的情感有一个冷却而清晰的过程,从而使感情更加丰富真挚。整个设计的安排都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感受、体验、内化。教师在教学中出示了相当多的资料,使学生知道:尊重残疾人,是法律的规定;关爱残疾人,是价值的取向;帮助残疾人,应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师必须重视充实教学内容,直面现实。
四、拓展生活,强化道德行为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做到知与行和谐共进。因此,教师必须写好课堂与生活间的“续篇”,落实好课堂与生活间的“后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消化、体会、掌握真知,从而克服知行脱节的现象。
如在《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再次将生活引入课堂中,加强生活与课堂的联系,引导学生积累与思考:社会和人们还为残疾人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自己能为残疾人做些什么?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学生感悟到:尊重、关心残疾人,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社会人必须做的事情。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还要伸手帮帮他们”这一环节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给他们帮助,在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残疾人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不是同情,不是施舍,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助人要给人心灵的温暖,千万不能在他们的心中留下失去尊严的创伤。”通过前面的学习,我想,每一个学生都会知道残疾人的难处,但要真正伸出援助之手,还是有相当的学生不愿意。教师的肺腑之言会让更多的学生领悟到:残疾人真的有难处,残疾人真的需要别人的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是永恒的主题,将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这才是富有生活气息、鲜活的教育。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并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可以说,生活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不竭源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走进并体验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感受生命的价值,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唯此,才能使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