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
2018-04-18张小艳
张小艳
[摘 要]将生活案例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顺利接轨学生的思想认知,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触动心灵。教师要在生活案例筛选、个性解读、训练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挖掘生活案例教学的价值,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创造更多的亮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案例;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5901
利用生活案例展开教学,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识。生活案例具有现实性,与学生的学习认知直接接轨,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有权衡意识,对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有全面了解,通过教法调整,为学生精心准备生活案例,为课堂教學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并利用生活案例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增加生活案例的筛选渠道
为增加生活案例的数量,提升运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的适配性,教师需要注意开拓生活案例的筛选渠道,利用多种信息搜索引擎,展开多种社会调查,进行细致的生活观察,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准备更多的生活案例,并在具体解读学习中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我的祖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教师课堂导入时这样引入生活案例:“同学们大多都有跟随父母外出旅游的经历,回想一下,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说:“我去过云南的大理,坐飞机要飞四个小时,俯瞰祖国大地,真是太辽阔了。”也有的学生说:“我去过内蒙古大草原,坐大巴去的,整整一天一夜才到。”教师引导:“云南在我国的大西南,而内蒙古在我国的北方,你们估算下,从内蒙古到云南有多少公里呢?”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判断,有的说4000公里,也有的说6000公里。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从内蒙古到云南至少有5000公里,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疆域面积很大。同时,我告诉大家,这两个地方还不是我们疆土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学生顿时沸腾起来,课堂教学进入佳境。
二、丰富生活案例的解读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诸多联系,教师在生活案例解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认知起点,在解读形式、解读层次、解读角度等方面有观照性考量,这样才能提升生活案例解读的覆盖面、适合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生活案例的研讨活动之中。
如教学《幸福生活在一起》时,教师展开现场调查:“我们班有少数民族吗?”有两个学生站起来,教师让这两个学生讲讲自己民族的特点。第一个学生说:“我是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第二个学生说:“我是维吾尔族人,跟随父母来到这里。我们有自己的语言,也信奉伊斯兰教。”教师趁机引导:“非常欢迎少数民族的同学加入我们的团队,这两位同学在班级里生活学习都很好,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都是一家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们走上大街随时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兄弟经营的商店,大家能够说出几家呢?”有的学生说“清真拉面馆”,也有的学生说“维吾尔族烧烤店”,还有的说“蒙古族皮草店”……学生展开热议,民族情感得到升华。这里,教师先展开教学调查,让学生现身说法,拉近师生距离,随后引导和发动学生列举案例,为学生带来更为真切的学习感知机会。我国是多民族大家庭,大家幸福生活在一起,教师虽然没有直接揭示这个学习主题,但学生早已获得丰富感知,这无疑是生活案例发挥了作用。
三、优化生活案例的训练设计
生活案例不仅是教师展开对比延伸教学的材料,也是课堂训练的重要内容。为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内化,教师应以生活案例为设计对象,对课堂训练展开优化处理,利用生活案例设计训练情境、悬疑问题等,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感知。让学生对生活案例展开分析解读训练,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具有生活化特质,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是深刻的、立体的。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主动学做家务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材料,这段视频介绍了两个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一个好吃懒做,什么事情都不做,还要爸妈给他穿衣洗脚;另一个孩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主动帮助爸妈拖地、洗碗、洗衣服。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给出训练任务:“这两个孩子的表现大家都看到了,请结合这段视频,说说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课堂学习气氛热烈:“我打算以后常帮妈妈扫地、洗碗。”“我不仅要帮妈妈干家务活,还要经常给妈妈捶捶背。”从学生的设想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生活案例的启迪下,思想有了觉悟。
生活案例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信息材料,其教育性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拓宽生活案例的筛选渠道,对生活案例展开深入解读,给学生设计个性化训练,这样可以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列举生活案例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最为理性的选择,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