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推进诚信建设
2018-04-18张梅颖
张梅颖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今天,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举办“中国诚信建设高峰论坛”,体现了作为党报、党刊对舆论的引领作用,体现了党报、党刊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唤诚信回归的期待。
为什么诚信成为一个话题?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诚信失范现象不仅普遍,而且持续了较长时间,诸如谎言成风、欺骗牟利、造假升官等,使诚信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話题。需要思考、回答的是,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什么时候“诚信”成了一个问题?千百年支撑中华文明发展的“抱柱之信”“童叟无欺”“以诚信为本”等做人准则是什么时候丢失的?怎么丢失的?根子在哪里?如今要振衰起敝,从何做起?不弄清楚这些问题,谈来谈去可能沦为空谈。
我想应该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考虑。《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开宗明义,第一个故事、第一句话就是官场风气和社会治理的关系,指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通俗地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要从抓官场风气解决现实“存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从教书育人抓长远“增量”。
先说官风。官风不正,民风难收。当前,一些官员存在学历不实问题。学历掺水时,他们不觉得触碰了道德底线,一旦掌权,往GDP里掺水也就不足为怪了。个别官员不讲诚信可看作局部现象,但政府不能欺骗百姓,要言出必行,在老百姓心中树立威信。
接着说教育。自古以来,中国的家教、私塾、学堂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懂得“诚信做人”,并形成了传统。可是现在的教育中,从小学到大学,有些学校为应付教育行政部门的花样检查,即便不愿造假,也不得不违心为之,甚至个别老师带着学生造假。如果教书育人的地方都被迫堕落至此,我们还能指望社会生活中的诚信吗?即便学校是一方净土,孩子们接受到很好的诚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背得滚瓜烂熟,一旦进入社会,实际生活中有时并没有奖励、鼓励讲诚信的人,反而说假话、会造假的人步步高升。面对一些潜规则、逆淘汰、逆导向的现实,他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我们要防止“因诚信而蒙冤、因忠言而获罪”,鼓励诚信、惩戒失信,营造崇尚诚信的氛围。
就诚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诚信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诚信建设,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首先,诚信建设要从政府和领导干部做起。政府诚信具有重要的表率、导向作用。因此,政府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把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完善人民群众的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让党员干部牢记宗旨,忠诚老实,严于修身、律己、用权,勇于担当,不做“两面人”,党风政风有了极大改善。中国人民是善良宽厚的,以优良的党风一定能带动民风转变,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环境。
其次,要把法治摆在推进诚信建设的核心、突出的位置。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不重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精神有较大差距,致使失信行为在处罚时往往无法可依,失信惩戒在一些时候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完善关于诚信的相关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惩戒失信行为,鼓励诚信之举。
再次,建立科学统一的社会征信系统。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统一、权威、准确、实时的社会征信—评价—查询系统。因此,要在国家层面上,搭建全国统一的征信平台和建立诚信数据库的联网机制,实现各地各系统的诚信数据库资源共享,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无论是官员、企业家、学者都寸步难行,促进社会诚信环境的形成。
最后,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今天这个论坛,是主流媒体重视诚信、呼唤诚信、推动重建诚信的重大举措。在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报道中,舆论引导是主要的、丰富的,但也存在一些溢美之词较多、内容相对空泛的现象。一旦有好文章,比如人民日报提倡说真话,立刻好评如潮。监督是媒体的重要功能,希望新闻媒体从业者能再接再厉。
近来,引起热议的电影《无问西东》,其贯穿始终的“真诚”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电影中,教官、学生发出了共同的声音:“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当下中国社会,无比迫切地需要“从心里给出的真诚”。谢谢大家!
“中国诚信建设高峰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