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女飞行家
2018-04-18周松芳
周松芳
在民国时期,做空姐已非常不容易,做女飞行员,那更是“凰中求凰”——只要能开飞机,便都被尊称为“女飞行家”。以1931年为例,当时全世界的女飞行家都不多,最多的美国也就385名,绝对数量虽然显得大,但相对于美国光民间飞机拥有量即达7354架的规模,实在不算多。加拿大主要研究中国早期航空史的女作家帕蒂·哥莉出版了一部《飞天名媛: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家三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传主为颜雅清、李霞卿、郑汉英;翻译者在序中说:“目前国内有关这三位航空女杰的史料,全是出自帕蒂的研究成果。”其实颇不然,早期的女飞行家可考者多达20多位,其中粤籍尤多。
一
坊间最早被授予“女飞行家”称号的,是清末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烈士的女儿王灿芝(又名王桂芬)——她占据了几项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留学外国学习航空工程技术的妇女,中国第一个学习飞机制造的妇女,中国第一个从事航空教育工作的妇女。
1901年,王灿芝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富商之家。王家与曾国藩家族世代姻亲,王灿芝也与曾家订有娃娃亲,故后来入读留英归来的曾国藩重孙女曾宝荪所办的“艺芳女子中学”,但在1920年中学毕业后逃婚到上海,入读由王金发、姚勇忱为纪念其母而办的“竞雄女学”,后再入上海持志大学。1906年底,秋瑾归国,在浙江主持大通学堂,次年初曾返回王家一次,要把儿女接去,受到王家阻拦。是年6月,秋瑾就义于绍兴。1938年,上海妇女》的记者采访王灿芝,问到当时情况:年纪还很小吧?脑筋里还能有一点印象不?”王灿芝回答:“一点儿影子都没有。”
王灿芝从小酷爱学习,5岁就跟哥哥读《三字经》《千字文》等书。她还和母亲一样,自幼喜爱武术,常拿着木剑与兄比武。她曾对记者说,学拳并不都是为身体,而是“专为人间抱不平”。
1928年,王灿芝回到湘潭,从兄长王沅德处争得数千银元赴美留学。当时,美国对报考航空的人,从年龄到体质,均要求十分严格,招收女生的名额更是极少。王灿芝从小习武,身体结实,学业成绩好,顺利通过了考试,进入纽约大学航空专科学习飞机制造和航空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留学外国学习航空工程技术、第一个学习飞机制造的女性。
由于王灿芝在留学中的突出表现,不仅深得老师器重,还被美国航空界誉为“东方女飞将”。1930年学成回国后,她先在航空署教育科任职,不久调入军政部所属航空学校任教官,教授飞机作战技术,成为中国第一位从事航空教育工作的女性。后来,她痛心于北方同胞受日本飞机的蹂躏,曾想再度赴美“学习空战之玄奥”,可惜因故未能成行。
1932年7月8日的《申报》称:“我国的女子对于航空的兴趣如何,以我所知,恐怕至现在为止,还以王灿芝女士最初的一个人,也是最后的一个人。”说是“最后一人”,明显是闭目塞听之言。其实王灿芝的几个第一,是时人及当下研究者所封,真正的第一,恐怕还得数粤人朱慕菲。早在1922年,上海就有杂志报道:“我国航空事业,还在幼稚时代,從未听见有女航空家。现查广州航空局长朱卓文的女儿,名叫慕菲的,学习高等飞行技术,已经毕业,曾在大沙头地方,飞行两次,成绩很好。中国的女航空家,要推朱慕菲算第一人呢!”
朱慕菲生于1897年,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其父朱卓文在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任航空局局长。由于父亲在航空局任职,朱幕菲学飞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她虽不是正式学员,但可以在广东航空学校旁听,跟随航空局飞机队第一队队长张惠长学习飞行技术。张惠长是著名飞行家,他在美国学成归来,拥有“万国飞行师”执照。朱慕菲不仅学会了独立驾机和飞行特技,还掌握了飞机修理技术。
1922年春,朱幕菲参加航空局的飞机试飞,驾机到达虎门附近的莲花山,因遇空气涡流,飞机强行降落在水上,朱慕菲受伤前往香港休养。后因政局动荡,父亲朱卓文被通缉,她辗转潜居香港。从此朱慕菲郁郁寡欢,加上飞行事故留下的旧伤,身体每况愈下,最后患了肺病,不幸于1932年3月在香港逝世,年仅35岁。
除朱慕菲之外,真正称得上第一个女飞行家的,当属林鹏侠——她是真正飞上了蓝天的。林鹏侠出身福建商人家庭,祖父原是莆田渔民,后到教会打工,卖洋油。祖母杨玉英经营有方,林家渐成莆田富商,还到新加坡拓展业务,成为“橡胶大王”。鼎盛时,林家在福州鼓岭、浙江天目山拥有别墅。
林鹏侠曾“历游欧美诸邦习航空及政治经济,颇有心得,为中国女子习航空之最早者”。毕业后,林追随父亲,亦回到新加坡经营橡胶业,然而这并非她夙愿。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加紧对中国发动军事侵略,接连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林鹏侠闻讯义愤填膺,1932年春,她舍弃海外的事业,毅然回国,直奔上海。然而,等待她的却是淞沪会战的失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林鹏侠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活动。《福建党史月刊》1995年9月号《抗战中的福建妇女》一文写道:“福建籍侨胞林鹏侠,曾在英国学习航空飞行,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参加空军杀敌。”又据林鹏侠的侄女回忆,姑妈驾机杀敌的壮举,是他们林氏大家族引为自豪的话题。
林鹏侠对西北建设情有独钟,考察大西北,是她酝酿已久的人生规划。当时,她正准备“往投东北义勇军以偿杀敌复仇之愿”,但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包括其母,开始关注西北。母亲组织全家四处搜集资料,对大西北进行长达两个月之久的研究,认为要同日本人周旋下去,就必须开发经营大西北,于是力劝林鹏侠西北行。林鹏侠被说服了,“余既聆母之训,深服所见远大,遂谨跪受命而垂泪诺之”——实在是有其母斯有其女。
经过一次次的采访、观察、整理材料,不久后,林鹏侠的著作首先在内地出版,1951年1月,《新疆行》又在香港出版,历史学家顾颉刚还为此书作序。
二
接下来,便是帕蒂·哥莉笔下的传主之一李霞卿。李霞卿即早期广东籍著名影星李旦旦,1912年生于广东恩平一个富商家庭,其祖母徐慕兰是近代著名事业家徐润的侄女,女革命家徐宗汉的胞姐,其父李应生曾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一起,创办了上海民新电影公司。
李霞卿小小年纪就成为片场常客,年仅14岁时,便以“李旦旦”的艺名从影,首度在银幕上崭露头角。她第一次参与拍摄的电影是《冰清玉洁》,饰演女主角的小妹,并大获成功。当时的“电影皇后”胡蝶对“小妹”的角色连连称赞:上海人大饱眼福,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了!”李霞卿也因此声名鹊起,迷倒了一众上海人,而后又主演了十余部影片。1928年,李霞卿遵父命告别影坛,前往伦敦留学。一年后,刚满17岁的她嫁入豪门——与广东籍老乡郑毓秀博士的侄子、国联秘书郑彦棻结婚,后随夫旅居瑞士日内瓦。193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霞卿在巴黎观看了一场飞行表演,回到日内瓦后,她开始系统地学习飞行。中国的中央通讯社1934年7月3日发回通讯说:“(日内瓦)国联秘书郑彦棻夫人李霞卿女士,在此间试验及格,获得飞机驾驶员执照,为华藉或瑞藉女飞行家之第一人,瑞士各报一致赞扬。”
对翱翔于蓝天的感觉,李霞卿曾在传记中写道:“那是我人生最美妙的时光,飞行、梦想,感觉是那样远离世俗,那样的接近天堂。”1935年初,李霞卿前往美国波音航空学校继续深造,该校的教官,多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王牌飞行员。她在那里通过航线、战斗、盲飞和特技等各科目的训练,1935年11月以全优的成绩成为该校毕业的第一位女学员。由于表现优异,仅4个月后,她就获准驾驶大型运输客机,往返于奥克兰与芝加哥之间。
随后,李霞卿回到上海,协助中国航空协会创办中国飞行社,成为该社唯一的女教练。飞行社举办的首个“飞行训练班”于1936年6月22日开班,12月6日毕业,培养出了中国本土的第一位女飞行员杨瑾珣——要知道,在首期全部36名学员中,能够坚持下来的只有31人,能够按期毕业的则仅余21人。
1939年4月3日,“新中国精神号”飞机的驾驶员李霞卿与美国飞行员罗斯科·特纳交谈
杨瑾珣系湖南湘乡人,她之所以能学习飞行,皆因得到了上海市长吴铁城以及沪上名人李大超、黄警顽等人的资助,故抗战军兴,即束装进京,谒见中枢航空署当局,要求投入空军,前往前线杀敌,并获准予。此举开了全世界的女子空战先河。但海外著名的军事评论杂志《密勒氏评论》则说,因空军中向不录用妇女,故杨瑾珣“未能达到她的志愿”,虽如此,对她的评价仍然颇高。民间更是越传越神,不仅称杨瑾珣是与李霞卿在伯仲间的飞行先驱,而且战绩辉煌,比如1946年的《上海滩》记述道:“……此次抗战中,(杨瑾珣)曾在衡阳桂林等地上空,与敌作战,有着辉煌战果。”
李霞卿以降,比杨瑾珣资格老的女飞行家,还有好几个。比如党国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的女公子张海伦,1934年就曾在芝加哥百年进步展览会上作飞行表演。张海伦系张静江第五个女儿,早在1927年陪同蒋介石的前妻陈洁如一同赴美留学。《玲珑》杂志甚至称其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家:“张海伦女士为中委张静江氏之女公子,在美支加哥充驾驶员,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家。”这也未尝没有可能,因为她留学甚早,学飞行也可能很早。
再如张瑞芬。1904年12月出生于广东恩平,在中国读完高中后,1921年赴美国洛杉矶康纳域多利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后进入南加州大学。1931年,张瑞芬考入美国林肯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据说,她改学航空是因为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广州航空学校招生时将报考女子拒之门外,理由是“女子难为飞将军”。张瑞芬为此感到愤愤不平,第二天她驾车离开家门,冲进了林肯飞行学校的大门。
十余年的飞天史中,张瑞芬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她是第一位滑翔降落的中国女子;只吸纳最出色女飞行员的“九九飞行俱乐部”的唯一亚裔;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私人飞行执照,此后又分别拿到商业、国际飞行执照,是有史以来获得集私人、商业、国际飞行执照于一身的第一个华人。张瑞芬还参加过“格兰地—圣地亚哥飞行比赛”,夺得第四名,在美国国庆日举行的有奖飞行比赛中,又登上亚军宝座,并获丰厚奖金。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瑞芬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写道:鉴于祖国多事之秋,认定航空救国是唯一目标,将来得机会,将返回祖国,效力疆场,以尽‘匹妇救国之责。”她访问美国各大城市,募集资金,宣传中国的抗日,并计划在上海开办航空学校,以训练更多优秀飞行员参与救亡。蔡廷锴将军曾题词,称她为“女界之光”。
1989年,85岁的张瑞芬回国省亲,携其女儿、女婿访问故乡广东恩平市,所到之处受到英雄般的接待,她感慨自己“简直像里根夫人那样光彩”。广东航空联谊会向她赠送了写有“航空女杰”的条幅,并为她出版了传记《航空女杰》。
三
1935年第1卷第6期的《妇女月报》上有这样一篇报道《两女飞行家拟用本国自制飞机环飞全国》:
顷有女飞行家李月英、权基玉,新近游学返国,拟乘飞机,作全国长途飞行。李系粤藉,留学美国,权系闽籍,留学日本。闻两女士定二日晚由京赴沪,籌备一切,俟筹备统绪,即将由沪作长途飞行起点。
李月英是1912年生于美国波特兰市的原籍广东台山人。1932年,20岁的她考入波特兰华人飞行俱乐部学习飞行,同年获得飞行执照。次年,日本入侵东北后,李月英游历至中国,希望报名参加空军,当时中国空军拒收女飞行员,她报国无门,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返回美国。
二战爆发后,美军急需飞行员,李月英因飞行技术精湛,成为美空军中唯一华人女飞行员。她被编入第三运输机大队,多次驾驶运输机飞越大西洋,并因为表现突出,被美国空军授予中尉军衔。
1944年11月,李月英接到命令,负责将一架P-63“眼镜王蛇”战斗机从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工厂开到蒙大拿州的大瀑布,再在那里由男性飞行员开到阿拉斯加,交给等候的俄罗斯飞行员开回去。她在蒙大拿降落时,由于大量相同型号的战斗机同时到达和控制塔台的失误,她与另外一架相撞,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年仅32岁。
与李月英一同归国的还有她的同学黄桂燕,她们都是广东台山籍老乡,曾一同进入波特兰美洲华侨航空学校学习飞行,同样没有在国内获得飞行员的职位,仅充航空署的打字员,后因游泳淹毙于南昌赣江。
权基玉是1901年出生于平壤的朝鲜人,1920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籍,1926年毕业于云南航空学校。云南航空学校由军阀唐继尧在1922年时创办,至1935年,共办了4期飞行班,2期机械班,一共培养了200多名学员,权基玉是其中13名女学员中的一位。
权基玉经历了严格的军事科目训练,毕业后,她一直在中国空军服役,最初在冯玉祥的国民军航空队当飞行员。1940年,权基玉任空军中校,在中国空军飞行大队服务,参加了抗日战争。1945年抗战胜利后,权基玉回到朝鲜,协助创办空军。她曾任韩国空军参谋长,被誉为韩国的“航空祖母”。
1935年,领事馆还传回南洋的中国女飞行家的好消息。1935年第51期《外部周刊》报道:
马来亚华侨唯一女飞行家王肖云女士,为广东琼州人,一肄业吉隆坡美以美英文学校,品质聪慧,体魄强壮,今年仅廿一,胆勇过人,于去年一月间,加入吉隆坡航空俱乐部为会员,练习驾驶飞机,经数月之苦心练习,六月间乃得当局给与C级飞行执照,以伊目下之技术,业有六十小时独飞经验,为全马来西亚华侨女子放一异彩……女士此次之飞行,谓为马来亚华侨女飞行家第一人亦可,谓为中国女飞行家第一人亦无不可。因为我国妇女飞机师虽有几个,但能单独驾驶,作远处飞行者究属罕见,目今航空救国之呼声甚嚣尘上,希望女士能够回国,服务于祖国航空界,去尽一点国民之责任。
王肖云乃马来西亚著名华侨王兆松之女,出生于吉隆坡,曾夺得多项飞行奖,也曾多次遇险。最惊险的一次,是1937年她独自驾机飞行到海边,飞机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紧急降落,降落时飞机突然翻转,双翼及骨架均被严重毁坏,而她却安然无恙。
王肖云开飞机之事在当时曾轰动一时,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日军侵犯中国时,她曾要求加入中国空军,有记者问及她关于回国的话题,王女士曾回答:“凡为中国人,谁都希望回国……不过现在尚非其时,将来如环境允许的话,亦将回国一行。”关于华侨学习飞行技术情形的回答,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吉隆坡华侨练习飞行技术者)不多,大约10人,彼等都能及格,获取A等之飞行证,至于获得优等证书者则很少,获得ABC三等优等证书的,仅有梁仲达、陆逸夫及本人三人。”不久后,王俏云来到香港,加入了当地的飞行俱乐部。
至于帕蒂·哥莉树碑立传的三位女飞行家,除李旦旦外,颜雅清是1938年1月29日才获得美国航空贸易局的“学生飞行员”资格证,进入著名的莎菲尔飞行学校学习。但她出身名门,自然容易引人注目——其祖父是清末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之一颜永京;其父颜福庆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曾创建湘雅医学院,抗战期间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其伯父颜惠庆为著名外交家,曾五任北洋军阀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国务总理,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任驻英大使、驻苏大使、国际联盟大会中方首席代表。或许与家荫有关,颜雅清在习飞之前的1935年,即出任日内瓦国联大会中国唯一女代表,战后又出任联合国中方联络官。
颜雅清
在这种身份背景下,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人关注,飞行这种世人罕见的举动,自是更引人关注。1938年,她先后获得美国私人飞行员飞行学校和莎菲尔飞行学校的私人飞行员执照。1939年新年伊始,颜雅清与李霞卿一道,商讨了一个为中国难民募捐的“环美飞行计划”。她们决定各驾一架轻型飞机,计划总飞行里程15000多英里,耗时数月。虽然飞行艰苦且危险异常,但这将大大有助于宣传中国的抗战,更多地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此举后来备受舆论称颂。
帕蒂·哥莉传记中另一位女飞行家郑汉英,同样出身豪门,也跟李霞卿一样,来自广东。据说她出生于深圳宝安西鄉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其祖父郑姚早年穷得叮当响,靠吃百家奶才长大。后经营木材生意发家,一跃成为巨富。从后来他的女儿、郑汉英的姑姑郑毓秀的各种排场,可见出郑家的势力。比如郑毓秀留学巴黎大学期间,自带厨师,能烹制高档美味的粤菜,凡旅居或途经巴黎的各路名流,无不以能一登其寓为荣。
郑汉英的成长,与其姑姑的栽培息息相关——她的留学之所,也是巴黎大学;两位著名的女飞行家——颜雅清是她姑姑的朋友,李霞卿是她姑姑撮合成的堂嫂。正是在她们的影响下,郑汉英于1937年2月2日进入香港远东飞行训练学校学习飞行。当年夏天拿到FAI国际飞行执照后,回到中国,即加入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并于次年获蒋介石亲自委任为空军飞行中尉,成为第一位空军女军官。若是没有她姑姑及家世的荫庇,是难以想象的,对比一下其他几位女飞行家的际遇即可明白一二:当年李月英自美国俄勒冈州归国后,虽然加入了航空委员会,但只是做文职工作,直到珍珠港事件后回到美国,担任空军运输机驾驶员,才得偿所愿;比她出名的李霞卿,连空军都加入不了;杨瑾珣虽然加入了空军,也只能做些文件收发工作。
到二战后期,还有一个原籍广东台山的美籍华人妇女朱玛吉(美娇),曾参加过美国的妇女飞行服务团,或许也称得上女飞行家吧。关中人先生曾函询并得到过她的亲笔回复,但起讫年月,具体飞行情况,仍是语焉不详。
上述的民国女飞行家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家世优渥;二是多有海外经历,不少是华侨出身;三是无不爱国情切,踊跃从军;四是多是粤籍(差不多占了一半),尤其是以四邑之台山籍为最。至于为何多粤籍、多台山籍,倒值得另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