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中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方法探讨
2018-04-18于杨秀男
于杨秀男
(山东聊城东阿县第一中学,聊城 252200)
测定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是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一部分,其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延续及引申。其基本原理就是需要先测出路段电压和电流的两组数据,然而列出两个和E、r有关的二元一次方程,可以求解出结果。实验器材的差异,在测定方法上也存在差异,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测定方法。
1 伏安阻法
实验电路图中的测量回路包括电压表、电流表及滑动变阻器,这其中就应用了伏安法测量电阻。由于需要对电源的内阻进行测定,而其一般都比较小,因此就电源而言,采取电流表外接的方法。我们只需要将两组路端电流及电压测量出来就可以,因此需要应用滑动变阻器对电路进行控制。要想降低系统误差,就需要在选择滑动变阻器时选择总阻值较小的。在实验中,在电流表的读数是I1时,电压表度数是U1;当电流表的读数是I2时,电压为U2。根据串并联电路原理加上欧姆定律可以知道E=U1+I1r,E=U2+I2r,进而可以求出E和r,
2 安阻法
实验电路图测量回路中有一个电阻箱、一个电流表或者是两个定值电阻及一个电流表。从图1中可以看出有两个电阻箱一个电流表,其中R1、R2可以用电阻箱取代,变换之后就会变成一个电阻箱和一个电路表,如图2所示,图1和图2这两种是一样的[1]。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我们可以知道 E=I1(R1+r),E=I2(R2+r),进而可以求解出 E 和 r。E=
图1
图2
3 伏伏法
这一方法其实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变形。在实验中,电路图测量回路中包括两个电压表,需要知道一个电压表的内阻是Rg,在使用电流表时I=U示/Rg,图3和图4是一样的。在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压表的V1内阻是R1,在开关K和1接触的时候,电压表的读数是U0;而开关和2接触,电压表的V1的读数是U1,电压表V2的读数是U2。利用串并联原理加上两个欧姆定律可以得出可以解出
图3
图4
4 例题
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是近些年来高考中一个考查热点,主要通过题目来考查我们的实验原理掌握程度、数据处理水平、误差分析,在考试中关于这一实验的考查形式十分丰富,如伏伏法、安阻法、伏安法等,我们分析近几年的试题可以发现考查内容是来自于教材的,但是又要高出教材,通过创新型思维方式展现。能够测定的方法有很多,图5中我们可以采取伏安法,甲是外接法,乙为内接法,可以看到中路端电压就是电压表上的读数,电流表读数要比干路电流小,使得出现系统误差,如果电压表读数不断增大或者是Rv不断减小,这种情况下电压表分流的情况也会更加显著;在乙图中电流表的读数是干路电流,而系统误差的出现是因为电压表读数要比路段电压小,因此当RA越大或者是电流表的读数越大的情况下,电流表分压的情况就会越显著,误差也会越来越大。内接法和外接法的选择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图5 (左图是甲,右图是乙)
4.1 代数法
我们可以假设电压表的内阻是RA,电流表的内阻是Rr,电源电动势的真实值就是E,内阻的实际值是r,可以分别得出测量的数值E′、r′。在实际情况下不考虑电流表及电压表内阻影响电路,不管是选择外接法还是内接法,测量出的电流表以及电压表数值是(I1、U1)、(I2、U2),在电路闭合后,结合欧姆定律我们可以知道 E′=U1+I1·r′;E′=U2+I1·r′,将这两个式子结合起来就可以求出E′和r′。在考虑电压表及电流表对电路的影响情况下,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就可以分别内接法及外接法式子,综合式子,可以得出E′=E,r′=RA+r。我们就可以判断得出在内接法时r′是比r大的,E′是和E一样的;在使用外接法时,r′要比r小,E′要小于E。
4.2 图像法
甲图中,因为电压表读数就是路端电压,电流表读数要比干路电流小,在U-I图中,U值是一样的,实验数据点需要在真实点的左方,这样误差值就是U/Rv,并且电压值越大,误差值也会随着增大;反之,电压越小,误差也会更小,在电压是0时,就会没有误差,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电压表分流不会影响干路电流的情况下,那么实验图个准确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是一样的,从图6中可以看出来。
在乙图中,因为电流表读数是干路电流,电压表读数要比路端电压小,在U-I图中,电流表的对应值是一样的,实验数据点需要在真实点的下方,这种情况下误差值是I/RA,随着电流值越大,误差也会越来越大;而电流越小,误差也会相应减小。理想情况下是电流为0,这样就没有误差,电流表分压不会影响路端电压的情况下,实验图线和准确图线在纵轴上截距是一样的,从图7中可以看出。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是我们高中物理学习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测量方法,提升实验的准确性,减小误差。
图6
图7
[1] 何述平.安安法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探究[J].物理教师,2013(9).
[2] 刘晓溅.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及误差分析[J].物理教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