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民歌的基本特点及演唱方法
2018-04-18翟社泉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
■翟社泉(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
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西南边陲的云南一个省就占26个民族之多,其中的普米族文化独特,历史悠久。普米人本民族自称为培米、普米、批米、平米,以及普英米、普日米等。“培”之称谓在普米族语言里的含义是白,米的含义是人、是民族。所以普米族人是崇尚白的民族,是白人,他们的先民源于古代氐羌族,唐代称东夷,清代称西番和巴苴。目前,普米族现有人口大约43000多人,主要居住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的永胜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区。在解放以前的漫长历史文明传承中,普米族在生产生活,日常劳动,文化实践活动中,只有用自己的口头普米语,进行相互间交流,口耳相传,代代相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曾经使用藏文拼写的韩规文。除了使用普米语之外,多数人兼通汉语和当地邻近民族的语言。但截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没有进化到形成普米族自己独立的文字语言体系,没有形成有关文字记录的普米族历史文献。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有关国家民族方针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关怀等,普米族人民的相关地区开始使用汉文语言。
普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文化相当发达,尤其是来源于民族民间生产劳动实践的民歌,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我的研究生曹盛同学,是来自普米族的第一位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研究生,出于对普米族民歌深入了解的工作愿望,本人有幸密切接触到云南省歌舞剧院普米族歌唱家曹新华先生,茸芭莘那女士的歌唱,以及普米族男生地道浓郁的乡土原生态民歌演唱,现场近距离亲身聆听感受到普米族民歌的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和来自大山丛林沟壑那股强烈深沉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在欣赏他们普米族民歌的旋律优美、粗犷坚韧、风格鲜明的同时,使我惊呀的是,发现普米族普通的民歌手,他们的演唱方法非常科学,有关当代中国专业民族声乐科学唱法的“通道”“支点”“音色”“和声”等,他们一样都不缺少,而且很精彩,由此引发进一步探讨研究普米民歌的冲动。在这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普米族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好客以及他们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与感恩。
■普米族民歌的分类
普米族民歌主要分类为生活歌、情歌、风俗歌和时政歌等四大类,根据演唱形式特点和体裁内容风格来划分,有其自身的严格要求。从资料看,目前把普米族民歌分类为“哩哩”和“格黑”两大类曲牌,本人则更倾向于寇邦平先生的划分,把普米族民歌的划分更加细化具体:一“哩哩”;二“格黑”;三“洛白哩”;四“国”(kue);五“蹉国”。这几种曲牌之范畴涵括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和风俗歌四种类型,以及上千首历代传唱,至今仍在流传的优秀民歌传统文化遗产。
(一)“哩哩”
普米族语言中的“哩”,直译汉语的意思是“小声唱、吟唱、轻唱或收声唱”,也可以作演唱歌曲的“调子”“曲调”。不同语言环境下有其不同的语义,比如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的“哩”,主要指的是调子,如果“哩”前面加上其它不同的名词如“米席”“来子”和“比”等,整个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米席”指的是“接新娘”娶新娘的意思,把“米席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接新娘时唱的歌调”“唱接新娘歌”;“来子”是指“吃客饭”的意思,那么把“来子哩”合起来就是指接待客人时唱的“歌调”,或称作“做客调”,指一边吃饭一边唱歌。按照通常的惯例,演唱“哩哩”类普米族民歌的演唱者,是由学识比较渊博,知识面广而且受人尊敬的长者来唱;再就是水平较高的专业的民间艺人在重要节日礼仪上演唱,或者是在民间的一些习俗仪式之祭奠上演唱。根据调研整理,“哩哩”曲牌类的普米族民歌主要分以下几种:
1. 普米查哩(古歌)普米的意思即表示普米族的自称;“查”指代表年代、“哩”查哩就是指一代一代、代代相传唱下来的古歌,合起来意思是“普米族家族史歌”,或称古歌。这种哩哩的曲调短小,但演唱的内容却很冗长,丰富庞大,到今天还在流行的主要有“支萨哩”(格萨调)、“荣哩”(祝福调),以及“喔席哩”(过年歌)和“帕米查理”(普米史歌)等。
2.比仃哩
“比仃”的意思是“喝酥理玛”(一种水酒),“比仃哩”是普米族男婚女嫁,在结婚程序过程中演唱的“婚事调”,整个婚礼过程要演唱多首歌曲,非常壮观,热闹喜庆,体现普米族在操办婚礼过程中演唱民歌的传统婚姻习俗。譬如歌者要演唱“说亲调”“相好调”……“家女调”和“迎亲调、祝福调”等。在新中国成立前,普米族村寨举办婚礼时格外庄重,仪式繁杂,整个婚礼过程都要用歌唱来表达,头绪很多,异常热闹。
3.师哩
师哩”指的是“丧调”“师”的意思是悲伤或送老人、送死人之意。在民间的“师哩”有两种调子,实际情况是同一个曲调包括两种唱词,“师日”和“师哦”。
4.茸里
“茸里”的汉语意思是祝福歌。在普米族语言中,“茸”指的是“福”或“愿望”,这种歌主要与各种礼仪相联系。在普米族的走亲串寨,亲朋交往,良辰吉日,宴会以及新房落成等活动中,所演唱的祝愿祝福歌。
5.年节歌
在过大年过年节及其它重要节日时演唱的民歌。普米族在过大年、小过年、转山节、端午节、尝新节等重要节日时,都要有演唱民歌活动来娱乐,渲染节日喜庆,表达庆祝。尤其在大过年和小过年(比春节提前一个月称普米过年),家家户户忙活着要祭锅庄、吃年饭、摔跤、荡秋千、对歌,以及跳锅庄舞等娱乐活动。
(二)格黑
“格”指嗓子、喉咙,意思是唱歌;“黑”为大声,或放开;’格黑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应该是放声唱、大声唱。在永胜、兰坪一带的普米族人称格黑类民歌为“吉哩哩”。比较著名的民歌有《煮茶歌》《古利歌》《贡嘎岭歌》和《放牦牛歌》等。这类民歌的调子旋律高亢辽阔,音域较宽,真假结合,交替并用,起伏跌宕,类似山歌。经常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善于抒发感情。
1.阿注哩
“阿注哩”是指“有情人”“小伙伴“”朋友“的意思。这是普米族民歌中最能表达感情,音乐旋律抒情优美动听的一类民歌。阿注哩也指情歌。
2.呀哈巴拉
在普米族民歌中,“呀哈巴拉”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民间曲调,节奏自由,旋律悠扬,情感委婉,开头一般用一个弱起的引子作为乐句的补充,中低音区域用真声演唱,高声区一般用假声唱。其显著的特点是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交替演唱,以及触景生情灵活运用,随编随唱和一曲多用等。
(三)洛白哩
“洛白”,指做活,干活、劳动、做活的意思。“哩哩”中的做活歌主要有《推磨调》、《砍柴调》和《赶马调》等。
(四)蹉国
直译为“跳唱”“舞唱”,意思为“舞蹈歌”“跳舞时唱的调子”。普米族的“蹉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哩哩”类的舞蹈歌;一种是“格黑”类的舞蹈歌。也就是说“哩哩”与“格黑”两种曲牌中都有跳舞时唱的歌——“蹉国”。
(五)国
“国”的汉语意思是唱,歌唱的意思。主要指少年儿童所唱的歌,习惯上,普米族把少年儿童演唱的歌统称为“国”。也有年轻妈妈、老奶奶在带婴儿宝宝入睡时所唱的类似摇篮曲的“结顶国”《哄娃娃调》等。
■普米民歌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方法
普米族民歌的音乐结构独特,个性鲜明,许多曲式结构简单,但完整精美;演唱方法民族风格浓郁,真声、假声、真假声混合运用合理巧妙。
(一)“哩哩”“格黑”“洛白哩”“国”“蹉国”的曲牌(曲调、调子)分别有其丰富的代表性传承歌曲。“哩哩”类比较有影响的民歌如《婚礼歌》《培咧》《年节高》和《吾昔咧》等;“格黑”类比较出名的有《阿辽辽》《阿注哩》《那布什罗(对歌)》和《(叙事歌)阿里呀里(你唱我唱)》等;“国”类的如《思念歌》、《哄娃哇》、《苦命的姑娘》等。
1.调式调性与旋律普米族民歌的音乐调式调性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体,多数民歌属于羽调式和徵调式结构,根据需要加以六声、七声变化的灵活运用。以“哩”类民歌为例,主要以五声调式的羽调为主;“格黑”类的则以徵调式为多。旋律的音程行进主要以大三小三度、五度和八度特征发展连接旋律线,为突出风格特点常常加用三度小三度装饰音,为强化民族风格色彩而画龙点睛。
请看下面谱例的分析:
谱例:1
上例《古歌》的曲式结构为:Aa(1-2小节)+Ab(3-4小节)+Aa’(5-6小节)+Aa”(7-8小节),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部曲式。第一乐句结束在C sol音上,第二乐句结束在F dou音上,第三乐句结束在C sol音上,从旋律的层面上,第四乐句开始于第三乐句的结束小节即叠置共3小节,结束音上在F dou上,从歌词的层面上,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均是2小节,正所谓一种说法两种解释,比较有意思的是每一乐句的第一小节弱拍为重复的音型(音高、节奏)(参见例1的1、3、5、7小节的弱拍)。
由dou re misolla五声音阶构成,调式为F dou调式。
乐句开始节奏轻快,乐句结束小节用长音的形式,节奏中速,作品由不同类型的拍子组成即混合拍子。旋律起伏不大,多出现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音程。
谱例:2
白场坝呀黑场坝的曲式结构为:Aa(1-3小节)+Ab(4-7小节)+Aa(8-10小节)+Ab(11-13小节),四个乐句组成的一部曲式。第一乐句结束在B re音上,第二乐句结束在升F la音上,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结束在B re音上,第四乐句重复第三乐句,结束在升F音上。曲式结构短小精悍,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部曲式。
由la dou re misol五声音阶构成,调式为升F la调式。
以四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每一小节160,以八分音符节奏组成全曲,速度较快。由同种类型的单拍子组成,旋律同样起伏不大,开始出现纯四度,突出普米族民歌风格,多出现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音程。
谱例:3
啊,朋友的曲式结构为:引子(1-3小节)+Aa(4-9小节)+Ab(10-16小节)+Ac(17-25小节),三个非方整型乐句组成,三个乐句都结束在A sol音上。从三个乐句的发展来看,第一乐句6小节,第二乐句7小节,第三乐句8小节,属于展衍式发展的创作技法,在每个乐句的后半部分前两个乐句相同,第三个乐句变化重复,使用合尾的发展手法。
从上面三个谱例中,可以观察到普米族音乐旋律比较虽然简单,曲式结构也比较单一,但是我们发现旋律的发展出现了重复、展衍、承递、合头合尾等技法发展旋律,它的起承转合完美,旋律变化合理,展现民间歌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例1中还出现了小节的变奏,比如,第6小节是第2小节的变奏,同时还会出现相同音型时值的拉长,比如第8小节是对第4小节的时值拉长;例2中出现了合头换尾1的发展技法,比如,第1-7小节和第8-13小节开始乐句材料是重复的,到乐句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一些变化;例3中出现了变奏的发展技法,即例3中画圈的地方。
2.音乐风格
普米族民歌音乐的旋律旋法进行特点,比较突出的音乐个性就是跌宕豪迈,厚重粗犷,情感真挚,在奔放洒脱中充满乡土气息,遥远空旷的灵动感,具有强烈浓郁的高原山区原生态风格积淀。“哩”类曲牌调子的音域一般在八度音程之内,结构简单精炼,音域不宽。“国”类的民歌音域相对广泛宽阔,超出一个八度之外,甚至两个八度。演唱效果高亢、豪迈,天然、更具自然的生态感。
(二)演唱方法特点
1.真声混合声从我们了解接触第一线的民间歌手所获得的资料看,普米族民歌的女声大多用的是“真声”真嗓子、大本腔来演唱,它的基础就是以说话声的发音状态加以科学艺术化运用方法来进行歌唱,这种女声的“真声混合声”唱法,在相当程度上,其表现力的效果是相当有特点、有魅力的,她不同于当今专业音乐院校普遍流行的,以“假声混合声”为主导的女声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女声“大本嗓混合声”演唱的方法与描述自然风土人情,彰显遥远古老的传统人文风格特点,具有几乎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优势,其声腔韵味与大自然十分接近,浑然天成,令人震撼,往往与高山、河流、雪域、峻岭、草原之自然环境相匹配,相得益彰。在民族服饰,舞蹈的装扮下,普米族民歌的女声用真声混合演唱,朴素高亢,遥远浑厚,底蕴十足,使人向往。
2.假声混合声
普米族民间歌手运用假嗓子演唱的作品比较多。假声状态混合声是在假嗓基础上混合运用嗓音的歌唱方法,嗓音医学认为假嗓是声带的边缘震动,与真声同一音高发声则高一个八度。概略讲,歌唱的假声分假声多的混合声,真声多的混合声,以及真假各半的混合声等。在中国戏曲演唱方法中假声又称小嗓,二本腔等。西洋古典美声男声的歌唱(阉人歌唱家),西洋歌剧中的女声,中国古典戏曲中男扮女状演唱的青衣,现代京剧中的女声,以及当今我国的民族声乐女声演唱方法等,基本上全是采用假声混合声的演唱方法。所以,假声混合运用的女声演唱方法是当代声乐演唱方法的主流,也是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普米族民歌的假声演唱与当今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假声演唱是一致的,虽然是草根田间山野的民间歌曲,其假声混合歌唱的方法并不落后,有相当的先进性,只不过在效果上更加淳朴自然,原生原味。
3.真假声混合演唱方法
在普米族的民间歌手中,有大量的演唱者采用真声假声结合演唱来表现作品内容风格,抒发歌唱者感情。一般情况下,中低音区域采用真声混合演唱,到高音区域则变换假声来演唱,这其实是由于声带歌唱生理的局限而要完成高音区演唱所必需变换的方法,并不仅仅是由于演唱作品风格的需要,因为假声同音高度比真声高八度,高音用假声演唱就要容易的多,轻松的多。聪明的普米族民间歌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这种方法的科学而加以熟练运用,广泛巧妙运用在诸多民歌的高音部分,而且真假声音的变换过度灵巧自然,几乎听不出非自然的痕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很高的歌唱水平。例如普米族青年歌唱家茸芭莘那演唱的《怒江大小调》,高音部分与中音真声部分之间的真假声变换就有很高的歌唱技术含量,声音与气息的控制能力很强,所以演唱的表现力就很震撼,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4.声音贯通
通过本人对云南省昆明民族村普米兄弟组合的实地考察,针对有关普米族民歌民间歌手有关演唱声音的探索研判,进一步接触了解研究普米族著名歌唱家曹新华,茸芭莘那的歌唱等,得出基本的结论可以判断,普米族民间歌手的演唱方法普遍声道贯通,气息流畅,声音位置高,面罩共鸣好,音色独特,情感真挚,具有相当的表现力、震撼力。这在普米族男生组合演唱的《啊!朋友》则展现无遗,令人钦佩。他们的声音穿透,气息运用自如,音准音高强弱把握艺术合理,然而,他们是地道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百姓,却唱的那么好,并没有形成像一些专业学习歌唱者所形成的挤卡压毛病,这确实很难得,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让在场听唱的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周强教授,大加赞赏。
综上所述,普米族民歌的音乐风格鲜明,品种多样,资源丰富,是普米人历代传承,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的具有开发继承,发扬光大的民族民间音乐宝库。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部在全国大规模进行的民族民间音乐集成中,普米族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普米村寨,遍访民间民歌老艺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收集整理,并编辑出版了《普米族民间歌曲集成》《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普米族民间音乐概论》《普米族民间音乐集》等专著,但是直至今天,除了从普米族歌唱家曹新华、茸芭莘那之外,普米族民歌唱响全国的仍显不足,仍需要专业工作者去挖掘整理开发这一民族音乐的宝贵资源,推广普米族民族音乐,为中国声乐学派增色,为中国民族音乐增光。
参考文献:
[1]寇邦平.普米族民间歌曲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10.
[2]殷海涛著.普米族民间音乐概论.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0.
[3]徐晴主编.普米族民间音乐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8[M]
[4]格茸娜姆.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方法.民族音乐[j]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