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宁波:以科技创新为起点推动海洋特色产业发展

2018-04-18王雯慧盛德清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远洋渔业海洋渔业渔业

文|王雯慧 盛德清

石浦观渔记

地球表面的73%是海洋,中国的海洋渔农文化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下辖的石浦镇是中国最早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秦汉时即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唐宋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商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海洋渔业资源依然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浙江宁波为例,科技在海洋渔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哪些作用?海洋渔业面临怎样的困境,今后又该如何发展?

食物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海洋渔业资源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政府的部署,近年来,浙江省海洋渔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宁波市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浙江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浙江沿岸和近海滩涂面积广阔,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近海众多岛屿既是水产养殖的天然屏障、又是众多鱼类的栖居、洄游索饵和产卵活动场所。浙江海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不仅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水产经济种类繁多,而且是东海区主要经济水产种类的主产区,是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力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国务院2011年2月底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1963.13万吨,其中鱼类产量134.76万吨,甲壳类产量156.46万吨,贝类产量1420.75万吨,藻类产量216.93万吨。按当年价格计算,渔业产值中,海水养殖产值3140.39亿元。其中,东海海域的浙江、福建两省的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上。

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在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宁波市象山县下辖的石浦镇是中国最早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秦汉时即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唐宋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商埠。象山石浦港是全国首批六大中心渔港之一,海洋区位优势明显。三疣梭子蟹、岱衢族大黄鱼科研基础好,其产业化水平居国内领先,是国内生产、销售中心,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和水产物流业三大主导产业特色鲜明。2015年,象山县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是2015年前国内少有的海洋经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

宁海县水产资源丰富,拥有池塘养殖面积近12万亩,养殖面积连续六年浙江省第一,2016年渔业产值32.39亿元。全县建立县级以上渔业类龙头企业8家,新组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46家,水产养殖池塘规模化经营的总面积有6万余亩。

“十二五”期间,宁波渔业按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经营主体培育政府扶、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引、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建”的发展方针,围绕“设施渔业、生态渔业、品牌渔业、休闲渔业、数字渔业、远洋渔业”,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渔业科技支撑和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不断增长,实现了渔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海洋渔业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水池塘养殖、浅海养殖、滩涂养殖、深水筏式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等多种海水养殖模式,海水养殖产量已占到海洋渔业总产量的55%以上。制约我国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日趋凸显。如:海水养殖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亟待提高,海水养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新型水产生态养殖模式亟待构建,水产生态养殖管理制度有待加强,科技引领作用有待加强,以及投入与基础设施有待提高等。”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王清印研究员在2017年年底召开的全国海水养殖学术与产业论坛上表示。

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渔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每年各种违法和过度捕捞情况频繁出现。捕捞的船只数量、吨位都在不断增加,一些杀伤力大的渔具的使用,使得现有的渔业资源已经不能承受高强度的捕捞。此外,2016年严禁养殖场所污水污泥排放、禁止煤炭锅炉使用两条禁令出台,无数养殖场、种苗繁殖场先后被迫关停。2017年下半年,海洋督察风暴来袭,水产养殖业处境更加困难。

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浙江省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有专家认为浙江省海洋渔业的优势地位正在消失。一方面,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带,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养殖发展空间逐年缩减,以及过渡捕捞的情况让很多水域丧失了渔业功能。此外,宁波虽说有一些大型的渔业加工企业,但是多数加工依旧相对传统,加工的附加值不高。其次,远洋捕捞设施落后,但是缺乏科技支撑,水产品安全等问题都需要提高。不仅如此,由于渔民一味追求产品产量,不考虑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增加的人口,也给浙江省的渔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和影响。

科技成为海洋渔业的重要支撑

2017年年底,浙江省政府出台《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国际强港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400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超全省生产总值增幅1个百分点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左右。《意见》明确,在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等方面形成居国内前列的综合实力,拥有比较发达的海洋经济、全球一流的海洋港口、较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先进的海洋科技和较强的海洋综合管控能力。

先进的技术可保护渔业资源的利用,其代表着未来的海洋经济增长潜力。因此,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强有力支持。新常态下,“蓝色粮仓”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据宁波市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宁波市将通过“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推动海洋特色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化健康养殖。引导传统养殖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养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以象山港、三门湾和杭州湾海水生态养殖带和余慈、象山循环渔业产业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池塘生态混养、稻鱼(鳖)共生(轮作)、全人工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等生态、安全养殖模式,大力发展以海洋贝、藻增养殖为核心的海洋碳汇渔业,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设施化高效养殖。加大池塘保温大棚和工厂化养殖设施建设,加快水产苗种培育设施改造,推广应用物联网、节水、节能新型水产养殖技术,全面提高水产养殖设施化水平。支持离岸养殖工程装备研发和应用,积极探索发展离岸岛礁渔业,开拓海洋离岸养殖新空间。

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地方养殖品种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鱼(岱衢族大黄鱼、虎斑乌贼、东海银鲳、中华鳖)、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蟹(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贝(泥蚶、毛蚶、青蛤、缢蛏、菲律宾蛤子)特色品种、做大做强藻类产业。注重水产品安全、追踪追溯、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品牌整合,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技术领先、产业化水平高的区域优势特色水产品产业带,打造一批优势水产品知名品牌。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采取生物、工程和技术措施,对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开展岱衢族大黄鱼、黄姑鱼、梭鱼、对虾、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等重要经济种类,黑鲷、石斑鱼、条石鲷等岛礁性鱼类,泥蚶、毛蚶、青蛤、缢蛏、菲律宾蛤子、管角螺等滩涂贝类,鲍鱼、海参等海珍品,香鱼、月光鱼等溪流性鱼类的增殖放流,跟踪评估增殖放流效果,尽快恢复宁波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

发展远洋渔业。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根据国际环境和资源状况变化,合理布局和完善远洋渔业生产结构,拓展远洋渔业发展新空间。积极培育外向综合型远洋渔业龙头企业,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推动与捕捞业相关的加工、运输、贸易、渔需物资供应及渔船修造等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提高远洋渔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引导远洋渔业企业建造符合国际渔船标准、设施先进的远洋渔船和生产辅助船,推进远洋渔船装备现代化、设备技术先进化。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在远洋渔船相对集中、渔业资源相对稳定的乌拉圭、缅甸等国家建立产、运、销配套的远洋渔业基地。

猜你喜欢

远洋渔业海洋渔业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远洋渔业发展35周年专题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船级社颁发首张《远洋渔业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符合证明》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渠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