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与矛盾:农民面对乡镇企业污染的 “乡土”心态
2018-04-17王文涛
王文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然而,我国4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环境的“高污染”、能源的“高消耗”基础之上的。进入新时代,我国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的转型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环境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土壤污染、农药残留、农业垃圾污染等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乡镇企业污染是乡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造成乡镇企业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农民环保意识低、生产技术落后等,其中存在于传统乡村中的“乡土观念”对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农民的乡土本性,简单、粗暴、直接的环境抗争并不容易在农民社会中发生,在面对环境污染时,农民更多的是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之所以出现农民被动接受、纵容甚至协同污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存在于农民中的家族观念、乡党意识以及以己为中心的传统乡土文化使农民在面对乡镇企业污染时呈现出纠结与矛盾的心态,既对美好环境有强烈诉求,又不想自己的经济收入受到影响,既批判环境污染,又包庇、纵容甚至协同污染。在研究乡镇企业污染的过程中,农民对于乡村环境污染、合法维权以及健康风险等存在认知盲区和偏差,如何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推进乡村环境治理的大众化参与,如何把握新时代农民的乡土心态,探究乡村环境污染的文化本质,对于治理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乡镇企业;乡土心态;环境治理;纠结与矛盾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4-0078-06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短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发展新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湖田林草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农村的环境治理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畜牧养殖的规范化管理等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近些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的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又加之我国基层环境管理和督查不到位等,环境污染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突出表现在噪音扰民、空气异味、地下水污染以及庄稼减产等,乡镇企业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案例呈现与研究方法
T镇是S市重要的工业重镇,主要是生产建筑工程的防水材料、防水涂料等。T镇地处S市境西北部,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9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辖37个自然村、41个行政村,1.4万户,5.4万人。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5公里,2015年,全镇财政收入13 904万元。2015年,全镇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86 454亩,其中耕地面积72 865亩。建有标准化蔬菜大棚7 500个,标准化饲养小区16处,畜禽存养量230万头(只),形成菜、畜、林三大特色产业,2011年、2012年连年被评为“市农业园区”先进乡镇。2015年,全镇农业收入373 47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2 842万元,其他农业收入6 500万元;林业收入8 305万元,畜牧业收入26 284万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13 926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35 013万元。2011年始,以支持发展防水材料、橡胶轮胎两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促进全镇工业生产蓬勃发展。至2015年,全镇共拥有民营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2.3亿元,利税9.8亿元,利润7.5亿元,较2011年同比分别增长44.8%、66.7%、101.8%,被山东省中小企业局授予“互联网+”产业强镇。T镇的特色产业是防水材料产业和橡胶轮胎产业。2015年新型防水材料及相关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防水材料年产5.8亿平方米,占全国1/3,是全国最大的防水材料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以弹性体改性沥青、高分子防水材料、环保型防水涂料为主导的新型防水材料产业集群。2011年,全镇拥有橡胶轮胎相关企业18家,橡胶轮胎年产2 000万套。至2015年,橡胶轮胎相关企业发展到20多家,橡胶轮胎年产3 000多万套,橡胶轮胎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利税5亿元,利润4亿元。T镇乡镇企业发达,为附近村庄的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本研究选取了一个笔者比较熟悉的乡镇作为调查地点,调查的对象是本镇以及该镇企业能够辐射到的周边乡村的村民,所调查的样本均是来自于本地区乡镇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有的是劳动力工人,有的从事产品的销售,还有的是从事企业的内勤,等等。考虑到农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作息时间等因素,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网上调查、实地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期能够扩大调查范围,收集客观、真实、详细的实证资料。本研究属于个案研究,样本数量有限,所得出的问题和研究結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理解乡镇企业污染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本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乡土”观念在乡镇企业污染中的呈现
功能学派是中国早期社区功能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从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开始,逐渐形成和完善了实地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功能派”的基本观点。功能派认为,如果“观察与假设完全隔离,结果会发生两种流弊:(1)社会人类学家在建设理论时所根据的材料正确与否,自己无从控制。(2)因为未经实地观察,对于他所立下的假设是否可靠,也无从证实”[1]75。随后,“近代专家式的实地研究员已深刻地觉悟:要彻底观察野蛮生活的事实,必须先了解文化的本质”[1]76。要了解一个社会事实,首先要研究与社会事实相关的文化本质,不仅仅适用于初民社会,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事实研究。所以,对造成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原因探究不仅仅要集中在诸如乡镇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等“外部”视角,还要探究其内部“核心”,即“隐藏”在农民生活中的“乡土”文化本质。“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更偏重于环境抗争行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抗争的策略、组织等外显特征,对环境抗争行动者遭遇污染后如何在其规范体系中做出反应、形成策略的内在结构设计较少。”[2]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儒家文化在农民当中根深蒂固,影响着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乡镇企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民在农村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关系的处理等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和支持。要搞清楚乡镇企业污染难以治理且容易反弹的问题,一个重要的解决策略便是首先弄清普遍存在于农村社会中的伦理观念以及“乡土”文化。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层面,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乡镇企业污染状况,收集相关各方对于环境督查和治理的态度与建议,反映农民呼声,探究农民乡土观念与乡镇企业污染的内在关联,为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特开展此次调查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农村社区化、农村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正在慢慢地冲击与侵蚀着乡土观念。但是,存在于农民内心几千年、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乡土精神不可能被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而摧毁。乡土观念渗透在农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农民在开始慢慢地脱离土地,加入到农村现代化、乡镇企业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虽然农民的一条腿迈出了土地,但是其思想还是与土地相连,是一条剪不断的“文化线”。在乡镇企业的污染中,农民的乡土观念并不是一个决定因素,但是它绝对是一个影响到乡镇企业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农民的“乡土”观念在乡镇企业污染的发生过程中不可忽视,值得研究。
(一)为了家族事业,农民更看重经济收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开始脱离农业的限制,成为“时间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已经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解放了大部分的农民劳动力;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粮食越来越多,面临着来自欧美国家廉价农产品的强烈冲击,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据了解,因为小麦、玉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价格偏低,又加之农药、化肥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仅仅依靠种植粮食不足以满足家庭的各项经济开支。例如,在寿光地区农村打下的当季(2017年秋)新玉米收购价大概是0.7~0.8元/斤(按照水分含量的高低,玉米的价格也有高有低,水分含量越高,玉米价格越低)。总体来说今年玉米没有天灾人祸,平均每亩能收个1 000斤左右,那么,农民种植玉米每亩地的毛收入X为:700元≤X≤800元。据统计,种植一亩玉米的成本大约为310元(参见表1)。按每亩玉米卖800元,那么种植一亩玉米的纯收入约为490元,而且一切人工费均不包括在内。那么种植一季玉米的纯收入是多少呢?以化龙镇北柴村为例,一位农民可分得口粮田1.5亩,一个家庭按照4口人计算,那么一家种植的口粮田总共为6亩,种植一季玉米的收入计算为6×490元=2 940元。如果将玉米种植的人工费计算在内,那么首先要计算种一季玉米农民下地劳作的天数。农民参与田间劳作主要有播种、打药、浇地、撒化肥、收割、晾晒等,据估计至少要10天。按照玉米地农活的劳动强度、农活性质等,当地雇工的标准工资为60元/天,10天的人工费是600元。那么一个4口之家种植一季玉米的纯收入是2 340元,平均每人585元。
风吹日晒、辛辛苦苦大半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仅凭种地,一年的收入是寥寥无几的。同时,老人看病用钱,孩子上学用钱,一家4口的生活更用钱,再加上儿女的婚嫁彩礼,等等,现实给予农民的经济压力是巨大的。三是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农业收入已经难以支撑农民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支出,在农村家庭的支出中,儿女的教育和婚嫁支出是最容易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方面。同时,随着本村农民村改居,由平房迁入楼房,家庭的日常生活支出也有所增加。所以,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努力流向非农业领域来增加经济收入,支撑和促进家庭事业的发展。“一般人民视家族为唯一的事业团体,其事业的成败关系全家的富贵贫贱,生死荣辱。”[3]对于普通的核心家庭来说,男性家长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是不容撼动的,同时家庭给予男性家长的经济压力也是巨大的。家长为了能够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是为使儿子能够比较成功和顺利地讨到媳妇,一般会拼命地赚钱和拼命地攒钱。所以,在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收入时,虽然农民也向往蓝天白云和更健康的生活环境,但是为了家族事业以及子女的发展,只要不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农民一般会对污染采取沉默和被动接受的态度,而选择经济收入。
(二)乡党意识致使农民包庇污染
中国人自古以来缺乏集团生活,法治精神相对缺乏,遇事大都注重情面,特别是对于处在初级群体和熟人社会中的农民。“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亲族间。”[4]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大家经常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在村落中,每一个家庭的“底细”会被当地村民了解得一清二楚。同时,村民之间也乐于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比如:家庭之间搭伙干农活、相互介绍工作机会,等等,而乡镇企业也乐于用熟人,因为知根知底,好管理。每到岁末年初,农民便会利用走亲串友的机会,借机“推销”自己,打听和询问哪个工厂工资高,年节福利好,哪个工厂工资按时发,不拖欠,哪个工厂活好干,等等,托亲戚朋友为自己寻找就业机会是农民主要的就业方式。农民参与乡镇企业的生产劳作,一般是经由亲戚朋友介绍,或者是直接就在亲戚或朋友所办的工厂里面做工,这就形成了“农民-亲戚(朋友)-企业”的连带关系,一旦决定在某一工厂做工,便是一年,中间没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农民不会辞职也很少被工厂辞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农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而不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农民之间出于伦理和情面联系在一起,农民与工厂之间不会签订就业合同,农民的工资也不是按月发放,一般是按季度。但是,农民在生活上遇到财政危机需要经济救济时,可以随时向工厂讨要工资,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是很少见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5]所以,农民处于“面对面的社群”之中,在遇到环保部门进行环保督查时,农民会碍于情面或者是由于与工厂的负责人那点“亲戚”关系,一般对环境污染进行包庇或沉默,一方面不想让自己失业,另一方面不至于亲戚或朋友的工厂停产,有失情面。农民与工厂间存在利益的共同点和割不断的情面,所以少對抗。 “农民作为底层群体,在利益遭受侵害后,往往以忍为安、以和为贵,采取谩骂、忍气吞声等方式。”[6]
(三)“以己为中心”使农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缺乏自觉自律
“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对于这种公共物品的提供与保护,需要社会成员具有相当的公德意识,能够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7]传统农民最大的毛病便是“私”,虽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传统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私”的观念仍然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而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5]26“私”一方面表现为不是自己的东西,一般不会去珍惜和关注,正所谓“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工厂是他人的,环境更是公家的,生产资料和自己工作的环境都不是农民私人的,所以便会出现环境污染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我无关,农民只管完成工作量,赚足“工分”,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辛苦钱,其他的便不会或是很少去关注了。另一方面,农民“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5]31。在“以己為中心”的观念支配下,农民片面地追求工作进度和方便省事,缺乏环境保护的自觉和自律。例如,农民在工厂做工时,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 “能够偷懒”的环节绝对“不出力”,农民一般不会将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考虑因素,生产过程中的废料、污水等为了处置方便,干脆随意排放。
三、环境诉求中的纠结与矛盾
从调查中发现,虽然农民的环保意识低,对环境污染的抗争呈现间接性和隐蔽性,但是农民并非对美好环境没有诉求。虽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文化风俗改造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内含于农民内心的“乡土文化”本性依然稳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环保督查力度的加强,大部分不符合环保资质的乡镇小企业陆续关停,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也出现了农民短期内失业的现象。对于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农民的态度其实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心态体现在两方面:既对美好环境有所向往,又不想影响自己的就业与经济收入;既批判环境污染又情不得已地包庇、纵容甚至协同污染行为。
(一)对美好环境的诉求与经济收入的矛盾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乡镇经济的繁荣,农村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当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已普遍遭到破坏,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城市垃圾污染,日益凸显出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这些因素更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部分农村地区已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生态基础。”[8]在乡镇企业工作中的农民,工作环境污染严重,防护措施不到位,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乡镇企业的污染已经非常明显,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农民对美好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仅仅依靠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已经难以保证农民家庭的发展性需要。农民希望生活在蓝天绿水的环境下,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对美好环境有一定的诉求,但同时乡镇企业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农民的打工收入能够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所以,农民也不想因为乡镇企业的关停影响到自己的经济收入。在面对两难选择时,农民往往坚持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指导行动规划:当环境污染对自身造成严重的生存危机时(疾病等),农民便会放弃经济收入;当环境危害在可承受范围内时(未发生明显的身体感知与疾病),农民便不会放弃经济收入。
(二)对环境污染的批判与包庇、纵容甚至协同污染行为的矛盾
激烈的环境抗争之所以能够发生,“究其原因,既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自身导致的负面影响,也与我们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府环境责任的缺位、公民环境权益救济渠道不畅因素息息相关,还与公众心理、认知状态、生存价值取向等密不可分,综合起来看,主要可以从价值累加、集体兴奋、大众社会和边界博弈四个方面作出理论解释,这也是环保类政治冲突动力生成的基本根源”[9]。环境冲突的发生机制是复杂的,所以,简单、粗暴、直接的环境抗争一般来说并不容易发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以及农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民越来越向往美好的生存环境。在茶余饭后的日常交流中,农民对于企业逃避环保督查、肆意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是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企业逃避环保惩罚的种种伎俩了如指掌,但是,农民与乡镇企业形成的种种伦理关系以及经济联系,使农民无法成为环保督查和环境保护中的有力协助者和支持者,具体表现在包庇、忍受、纵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甚至是配合企业晚间加班逃避环境督查等“协同”污染环境行为。面对乡镇企业污染与带来的危害,农民不会与企业发生正面的或者是直接的冲突,而是选择逃避、忍受甚至是协同污染。“他们几乎不需要协调或计划,他们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通常表现为一种个体的自助形式,他们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与权威对抗。”[10]
四、反思与讨论
农民的乡土观念在农村的环境污染中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农民的乡土品质以及传统观念会对乡村的环境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行乡村环境治理,必然要充分考虑影响农民生活的内在文化本质。在乡镇企业污染过程中,农民既对美好环境有所诉求,又不想自己的经济收入受到影响,既批判环境污染,又出于“情面”而包庇、纵容甚至协同污染的这种矛盾心态与传统农民的“乡土”观念是密切相关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方面,经济因素对农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占到家庭支出的绝大多数,突出表现在子女教育、嫁娶礼金等;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化冲击着乡土社会,理性的市场观念和价值尚未形成,在面对价值冲突时,农民难以做出选择。现代公民社会需要人们树立一种法制观念,如果农民仅凭“熟人社会”中的情面,难免会造成经济的损失,在我们的调查中就经常发现私人企业主拖欠农民工资,农民因为没有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而无法维权的现象。
如何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理解和支持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环境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农民对于乡村环境污染、合法维权以及健康风险等存在认知盲区和偏差,所以有必要对农民开展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汉尼根认为,成功建构环境问题需要六个必要条件:科学权威的支持和证实,科学普及者能够将科学话语转化为打动人心的环境主张,媒体的关注与宣传,环境问题形象化和视觉化的表达与呈现,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基层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文化教育、环保宣传、污染的测量与信息公示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维权意识、健康风险意识,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同时,在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地顾及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舆论宣传、新技能培训、新型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等措施,减轻因为环境治理给农民带来的就业压力,切实保障好农民的非农收入。
[参 考 文 献]
[1] 谢立中.中国社会学经典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罗亚娟.差序礼义:农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以及乡土意义解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59-67.
[3] 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4 .
[4]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5:60.
[6] 孙文中.底层视角下的农民环境维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2.
[7] 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9.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麻国庆.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J].广东社会科学,2013,(5):192.
[9] 胡锐軍.环保类社会冲突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J].理论探索,2014,(4):52.
[10] [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people's lives have improved substantially. Looking back o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s are based on the "high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igh consumption" of energy. In the new era, China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entered people's vision. Soil pollution, pesticide residues, and agricultural waste pollution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fe. Township enterprise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auses of pollution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re various, such as low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farmers and backwar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mong them, the "local concept"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ue to China's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local nature of the peasants, simple, rude, direct confrontation with harsh environments is not easy to occur in peasant society. In the fa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armers are more of a "silent majority" role. The reason why farmers have passive acceptance, connivance and even synergistic pollution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family concept, the township par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centered on the peasants make the peasants feel entangled and contradictory when facing the pollution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s. They have a strong appeal for a good environment, but they do not want their economic income to be affected. They criticiz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ut they also cover, condone and even coordinate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the pollution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farmers have cognitive blind spots and deviations for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egal rights protection and health risks. How to mobilize farmers' environmental enthusiasm, promote the popular particip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ow to grasp the new era The rural mentality of the peasants, exploring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the control of pollu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township enterprises; local mentalit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ntanglement and contradiction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