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2018-04-17唐晓莉
唐晓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开始在我国兴起,以惑为诱教学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以惑为诱指的是让学生由疑惑到真知的过程,应用该教学方法时,应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抓住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应用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核心素養和创造力列为了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将学习主角还给学生,对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概述
以“惑”为诱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惑”的诱导作用,通过外在因素对个体心理产生一种迷惑不解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一种可变的过渡状态,个体会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其现有的心理状态与可能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一种平衡,最终在平衡状态下产生积极的思考和行为。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利用“惑”这一手段,让学生产生迷惑,产生求知欲,之后进行理清惑、解决惑的过程,最后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八年级数学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要求
教师想要在八年级数学课堂中运用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应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八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初一阶段的学习之后,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但思维模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抽象思维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学习方式有潜在的规定性。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采用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创设有效、科学的“疑惑情境”
教师在运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时,创设有效、科学的“疑惑情境”至关重要,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想要创设有效、科学的“疑惑情境”,需要从情感性和动力性方面着手:情感性指的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困惑心理,这种心理是面对惑时的自信心、进取心,从而增加学生由“惑”而“知”的可能性;动力性指的是教师在创设“疑惑情境”时,应选择合适的创设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因为难度太高的“惑”,容易让学生望“惑”止步,打击他们解惑的自信心,难度太简单的“惑”,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容易让他们失去探究和解惑的兴趣。
如在教授人教版“梯形面积”时,我就采用了以“惑”为诱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初,我先将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5个人,然后就一个常见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疑惑情境”:甲、乙两个村合修一长100米、高6米的水坝,刚开始由甲村修,修到一半后由乙村修。为了尽快完工,县水利局对这项工程给予了每方60元的补贴,甲乙两村在得到该信息时都非常兴奋,但遗憾的是修水坝的图纸丢失了,补贴金额该如何分配成为摆在村民面前的难题,同学们,如果你是村长,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该情境创设后,学生纷纷发言说该题条件不全,所以找不到解题方法,此时我引导他们一起理清“惑”,将学生思考的焦点从“能不能”的困惑转移到“怎么做”上,然后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解决惑。经过“理惑”和“解惑”,学生找到了该题的解题思路即梯形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中位线×高。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惑”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截然不同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教师在运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时,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惑”施教。在同一“疑惑情境”中,不同学生产生疑惑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教师可根据学生产生疑惑的原因,对症下药。如就产生“惑”的原因来说,有的学生会因为对旧有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困惑,有些学生则因为学习基础差而困惑。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同原因的“惑”时,不应以成绩好坏而选择性解答他们的“惑”,而是一视同仁,通过沟通交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每个学生所面临的“惑”,帮助学生由“惑”至“知”。
3.激发学生自我解惑的成就感
教师在运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时,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我解惑。设置“惑”的目的是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在求知欲的推动下,主动探究惑、解答惑,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学生探究的主体性,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和自我解惑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学生探究失败时,教师不应置之不理,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寻找探究失败的原因,改变其萎靡不振的状态,找到其解惑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使不足变优势,闪光点更闪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惑为诱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其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由“惑”至“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黄晓学.从“惑”到“知”:数学教学重学术认识的发生原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6.
?誗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