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文化建设新进展与2018年展望

2018-04-17魏义方何倩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体文化产业供给

魏义方 何倩

2017年,我国文化、体育、旅游等幸福产业发展快速,文体旅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消费、新服务等蓬勃发展,经济发展新活力不断释放,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成为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重要支撑。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文化建设各项发展和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增加,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2017年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

(一)文体旅等幸福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2017年,文化、体育、旅游等幸福产业持续较快发展,欣欣向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体旅等幸福产业领域市场和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当前,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占半壁江山。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52.9%,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8.8%,持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为了更好的反映服务业变化情况和运行态势,自2017年3月份起,国家统计局开始发布中国月度服务业生产指数。从服务业生产指数情况来看,2017年,文体旅等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17年以来,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持续保持在8%左右的较高水平,其中,前三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中9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4个行业增速在两位数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速高达36.0%,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后劲。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出台实施,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美丽中国建设进展显著,在试点基础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正式发布,生态文化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确立,更好的满足群众生态文化需求进一步推进。

(二)跨界融合发展新趋势逐渐显现

近期,“文化+”“体育+”等文化与体育、旅游乃至健康、教育等跨界融合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融合发展成为幸福产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地方发展新的理念和导向。

一方面,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7年2月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将“推动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明确为基本原则,并在重点任务中提出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提高产业优势。在2017年4月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则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文化+”战略,包括“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支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电子竞技等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结合”等等,指明了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新趋势。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体育+”,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体育旅游总人数达到10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国家体育总局将树立大体育文化观列入年度体育文化工作要点。一些地方则积极探索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例如,甘肃省张掖市以户外运动节、品牌体育赛事等为带动,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推动实现体育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体育为用的张掖模式。

(三)信息技术成为公共文化发展新亮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与公共文化深度融合发展逐渐成为公共文化发展中的新亮点。2017年3月,文化部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正式成为国际标准,这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技术标准,是文化领域中国科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此外,2017年1月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首次纳入数字创业产业,为此,文化部于2017年4月11日发布了《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针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宏观性、指导性政策文件。《“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布实施以来,在线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在线旅游投资和消费不断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在线旅游投资逆势上扬,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国家旅游局2017年5月份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2016年在线旅游投资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额的7.7%。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深挖,产业竞争力和活力还不强

首先,产业发展规模不大,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标定位相比仍需保持快速提升。近年来,我国文化体育等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但是与实现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十二五”时期,我國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1.11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2.72万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8.4%,占GDP比重由2.75%提升至3.97%。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26%,其预测2015年全球文化产业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升至7%左右。按照这一标准,我国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5%的支柱产业目标来测算,“十三五”时期这一比重仍需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再从体育产业发展来看,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1.7万亿元,距离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20年超过3万亿元的发展目标尚需翻一番左右。

其次,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就业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从国际上来看,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发达国家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约在70%以上,而尽管当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已占据半壁江山,但就业比重仅在40%左右,文化、体育、旅游等幸福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不足。以文化产业为例,截至2015年底,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吸纳就业人员2041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2.6%。而从国际情况来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已达5.49%,其中约3/4的经济体在4.0%—7.0%之间。我国文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尚不足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的一半。

最后,在产业融合发展上,融合程度还不深。文化、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发展动力。尽管近年来我国文体旅融合发展趋势初步显现,但文化、体育、旅游等资源整合还不足,产业融合程度还不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还不高,难以满足高端游客需求;尽管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相对较为完善,但西部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还远远滞后等等。

(二)事业发展存有短板和弱项,供需有效对接有待破解

一方面,贫困地区是公共文化建设的短板,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文化扶贫、旅游扶贫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村地区文体建设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差、历史欠账较多、发展程度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文化活动相对匮乏,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制约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老少边贫地区是文化建设的短板领域。国家旅游局提出“十三五”时期旅游带动全国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7%,这其中,农村贫困地区是主战场,积极培育具备条件的乡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也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旅游发展的主攻地。

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提升,服务供给亟待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和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别较大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性短缺等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民众对公共文化期待更高,需求更加多样化、层次化,而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不匹配,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难以满足居民需求。在旅游领域,一些地区“断头路”、景区“最后一公里”等公共设施建设弱项仍然存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供需错配问题。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鼓勵和发展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以文化产品和结构的优化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文体旅产业发展竞争力和发展实力。

二是以旅兴文、以文促旅,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推动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文体旅游产业链,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促进文体旅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弥补文体旅事业发展短板。加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文化扶贫和旅游扶贫力度力度。创新公共文化供给,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探索建立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和服务评价机制,及时发现群众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猜你喜欢

文体文化产业供给
另类文体巧谋篇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