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贫困村华丽蝶变的启示

2018-04-17

唯实 2018年3期
关键词:山村美丽

高淳区蒋山村地处苏皖两省交界,依山傍湖、生态秀美,村域面积4.08平方公里,下设7个自然村,总人口647户、2173人。若干年以前,蒋山村还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小山村,村里是泥土路,路边不少旧危房,塘埂干涸,流水污浊。近年来,蒋山村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积极探求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路子,不仅华丽蝶变为江苏省文明村、南京市百强村、南京十大特色乡村,还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

一、突出生态立村,塑造田园乡村形态美

生态美,是美丽乡村的“第一印象”。蒋山村紧紧围绕“水清、地净、村绿、景美”,前后用了6年左右时间,实现了从“路是土的,垃圾是成堆的,电线杆是歪的”,到全省最具魅力乡村的转变。

精致精细塑形态。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搞乡村景观的“城市化”,也不是追求乡村过度开发的“商业化”,更不是追求乡村建筑的“西洋化”,而是注重乡土气息、体现田园风貌、维护文化肌理,使农村“更像农村”。蒋山村坚持精心规划、精致设计、精细建设,着力推动村落形态、建筑风貌、人居感受“三维优化”,切实改善塘边、路边、房边、村边“四边”形象,积极推进道路硬化、夜间亮化、厕所净化、庭院美化、村庄绿化,新改建农村道路6公里,完成墙体出新4.5万平方米,新建旅游型标准以上公共厕所6座,村庄绿化率达到50%,整体营造出了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田园风光。

常态长效抓整治。位于蒋山何家自然村中心位置的休闲广场,原是一座群众深恶痛绝的垃圾场,如今却成了老百姓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位于蒋山何家自然村内的臭水河,挖出了半人多高的淤泥,如今两岸绿植护坡、满河清水流淌。该村把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作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主动关停村内高耗低能、污染环境的砖瓦厂和碳酸钙厂,多措并举补硬件短板、抓长效管理,先后建成污水处理站4个,整治家塘47个、清淤12万方,添置垃圾桶140个、配备保洁人员12名,实现了生活垃圾即产即清、农村污水不下河不进塘。村居环境改善的同时,村民的绿色生产生活习惯也逐渐养成,各个自然村都争创“最干净村庄”,各家各户都争当“最整洁庭院”。

二、突出产业强村,彰显绿色发展生产美

近年来,蒋山村大力盘活美丽资源、发展美丽经济,2016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0元,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均增幅。

让农业“特”起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农业产业有奔头,关键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该村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立足生态涵养和都市休闲功能定位,打破原先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的单一种植模式。一手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行合作化组织、基地化生产、品牌化经营,集中流转土地2000亩,先后成立尖山芦笋和蒋山圩螃蟹两大专业合作社,建成千亩经济林果、200亩芦笋基地、30亩草莓大棚,使整个村庄变成了一个四季花团锦簇、月月瓜果飘香的农家大乐园,目前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45%,合作化组织程度达60%;一手抓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组织养殖户进课堂、学技能,推动村干部下田头、送技术,为农业种养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链式服务。该村精心加工研制的尖山牌芦笋茶,最高峰时市场售价超过千元一斤,芦笋亩均效益可达7000元左右。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

让文旅“兴”起来。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蒋山村文脉深厚,境内散落着春秋的传说、汉代的墓葬、唐朝的驿道、南宋的祠堂、明清的古居,拥有文物保护单位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有千年以上历史的自然村4个。基于这种优势,该村坚持以文兴旅、文旅融合,编制实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打造集人文历史、民俗符号、地域特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先后发展农家乐和民宿6家,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均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幅。一是擦亮“老”品牌。整理推出双女坟、蒋山晴岚、盛唐驿道等“文化十景”,对27栋古建筑全部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先后修缮保贤局、招贤驿、何氏宗祠,特别是发起成立民间崔致远文化与发展研究会,架起了中韩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二是引入“新”项目。规划建设轮窑文化风情园、砖瓦窑工业旅游示范点,实施水上渔村、双望塔改建、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建成滨湖生态长廊2公里,成为高淳文旅休闲游的重要一环。三是传承“古”文化。成立村群众艺术团,依托古戏台、古宗祠,发掘古民风、古民俗,组织开展“打莲香”、“武五猖”等文艺表演,使古风古韵活起来、动起来。

让电商“热”起来。蒋山村把电子商务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载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以创建电子商务示范村为抓手,依托淘宝网·南京馆和区镇村三级电商平台,积极推动农民触网、农产品上线,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务+服务”并轨,目前该村上线商品种类共30种、总数达42个,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幅保持在60%以上。2016年,该村芦笋、草莓、固城湖螃蟹等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80万元,带动36名农户借网增收。

三、突出和谐安村,展现宜居宜业生活美

建设美丽乡村,归根到底是要改善农民生活、增进群众福祉。蒋山村始终行“把群众放在心里、把心放在群众身上”的服务理念,千方百计增民利、促民享、保民安,着力打造和谐和美、宜居宜业的农民幸福家园。

办好群众身边事。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青山绿水,又要群众生活便捷、舒适、安心。由于历史原因,蔣山村民生事业发展欠账较多,村民饮用水完全依赖村里的池塘,孩子上幼儿园只能挤在一个农户的简易房里……针对群众的这些心头之痛之盼,该村不等不靠、聚焦聚力,支部书记何腊保同志带头跑政策、要帮扶、争资金,在自己不拿工资的情况下,每年还自掏腰包,捐资助力村里各项事业发展,使得人居环境有了大变样大改观。一方面,狠抓基础设施提档,累计投入1200万元用于民生建设,全面完成农村改水改电,更新安装村民健身器材6套,新改建村文化活动室、村民文化广场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从村委办公经费中安排4万元教育专项资金,使村里的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狠抓便民服务升级,积极推行全科社工服务,对3大类18项民生事项实行全程代办制,让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与此同时,创新建立订单工作机制,由群众下单、党员接单,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目前累计受理群众订单1455件,群众满意率达93%。

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曾经的贫困村,蒋山村在发展起来后不忘穷亲戚、困难户,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针对建档立卡的58名低收入农户,由村干部挂钩包干,一户一策、一人一方,精准开展慈善救济,成立村级慈善协会,对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的农户家庭进行报销和补助。目前已发展会员617户,筹集资金60多万元,为15名困难群众累计提供帮扶资金8万元;精准推行志愿服务,成立党员义工志愿者服务队,要求每名党员每年做12件以上有意义的事,先后指导25名因缺文化致贫的困难户走上工作岗位,其中15人从事自然村保洁员、森林防护员等工作,10人入企务工;精准落实产业帮扶,33人被吸纳为芦笋专业合作社社员,每年实现增收2—3万元。

树好文明新风尚。如果说高楼大厦体现的是美丽乡村之形,那么健康淳樸的乡风才是美丽乡村之魂。着眼“育”字,一着不让抓党风、正家风、带民风,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党性教育、“三亮三比三评”等活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诵家训、读家规。同时,加强农民普法学校、法治文化园、“和事佬”工作室等阵地建设,探索成立巾帼妇女帮扶协会,积极发挥农村留守妇女和谐家庭、和睦邻里等方面作用,促使向上向善的乡风民风逐渐形成。着眼“治”字,深化网格化管理,落实大走访、社会治理、党建工作“三网共建”机制,对每名村干部和老党员老队长,定区域、定责任、定任务、定标准,构建了行政村一级、自然村二级、村民小组三级的网络体系,推动问题在网格中解决、矛盾在网格中化解。经过不懈努力,蒋山村发展成为了省文明乡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四、蒋山村“华丽蝶恋”的实践与启示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之所以能完成“华丽转身”,因为蒋山村走的是生态优先的新路子,开辟了一片绿色发展的新天地。该村的探索实践启示我们:

建设美丽乡村,要协调好“两个目标”。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向原生态自然的简单回归,其根本指向是把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对接起来,融为一体。蒋山村正是聚焦强村富民这一根本,活化美丽资源,厚植美丽实力,构建了美生态与好业态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从而实现生态改善与民生福祉良性互动、互促共赢。

建设美丽乡村,要落实好“两个同步”。蒋山之美,既有形态之美、肌体之美,更有品质之美、文明之美。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形神兼备、有根有魂的建设思路,既讲究外在美,在风貌塑造上彰显乡村的“形”,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乡村的“全”;又注重内在美,在文化传承上守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促进乡村外在功能和内在品质同步提升。

建设美丽乡村,要实现好“两个融合”。有个性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才是“秘笈”和“绝招”。美丽乡村,既是大众怀恋的乡土,也是每个人心中的“老家”。在建设过程中,决不能搞“千村一面”,而要把个性与共性相融合,在展现“共性美”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掘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资源禀赋,植入绿色、乡愁、田园等元素,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努力彰显“个性美”。

建设美丽乡村,要发挥好“两个作用”。把美丽乡村建成精品、做出影响,关键在于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蒋山村以何腊保为“班长”的基层党支部敢于求突破、走新路,在短短几年带领群众,把思变求进的念头变成具体行动,实现华丽转身。老百姓深有感触地说,何腊保同志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更强了,老百姓办事情更方便了,获得感更充实了。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使每个党支部、每名党员都动起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山村美丽
我请大雁落山村
山村之晨
山村晚归
美丽的夜晚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美丽的花
山村记忆
山村“老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