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向与路径

2018-04-17成涛林

唯实 2018年3期
关键词:苏州现代化经济

成涛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此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具有建设性的重要概念。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具备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优势。十九大报告做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部署,对苏州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路径。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由来及其特征

“现代化”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例如为人熟知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而经济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变革的历史过程。“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之后党的十八大又再次提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通常是指由新技术革命而形成的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

综上所述,十九大报告新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融合了“经济现代化”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它是实现“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经济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权威媒体对十九大报告的解读情况来看,还没有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给出明确定义。刘志彪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一种可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目标和结构;它不仅仅只针对产业构成、产业结构、产业高度化水平,而是指整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系统,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发展结构和要素、空间布局性状、体制机制运行、开放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和状态。

从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地长时期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GDP总量位次不断前移,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德国,并于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一直稳坐世界第二的宝座。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我国GDP规模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龙头老大。但我们不能追求只重数量、不求质量的粗放型发展,而是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追求高发展水平和高发展质量的增长,也就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合理优化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有:在实体经济内部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失衡;虽然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但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还比较弱,关键核心技术总体还比较缺乏。而合理优化的经济结构是指要全面地构建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级化的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于资源和要素条件的变化,必须适时改变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更多处于中低端的状况,不能靠资源和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而是要以科技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建成包括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国家、智慧社会等在内的创新型国家。

现代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乡发展差距,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在逐年拉大。省内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也是如此,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这就需要国家战略规划、跨地区战略规划、区域性战略规划衔接有序、配合有效,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成熟,城乡发展体制更加融合,形成更加有效的现代化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比西方国家晚了上百年,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加以确立,是我国摆脱长期以来姓“资”姓“社”思想教条束缚,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重大成果。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直接推动了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干预部分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思维仍然根深蒂固,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更具活力的市场调节机制、更具竞争力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有效率的政府服务体系以及更加安全有效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协调机制。

更全面的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受到削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等方面对我国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全面的开放型经济,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经济体系,是深度加入全球分工体系、与世界经济之间有着良性循环关系的经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成为贸易强国、对外投资强国,具备一批全球贸易中心、研发中心以及面向全球的创新合作、产能合作、服务合作、投融资合作网络。

二、苏州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对照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几个特征,笔者认为,苏州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以下几个优势。

整体较强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先后抓住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发展、浦东开发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等重大机遇,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的重要转变,经济发展持续量质齐升,综合实力不断实现新跨越。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万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七位;以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1%的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2万美元,相当于已经跨入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四年超过3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73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六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1.2%,比2012年增加1.2个百分点,经济产出效益更高。

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苏州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一关键,逐步形成了在增长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首次实现“三二一”战略性转变;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1.5%,首次超过50%。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9.8%、46.9%,产业发展变得更新,产业层次变得更高。

持续更新的增长动能。长期以来,苏州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主要依靠改革推动、开放引领、生产要素投入驱动,投资驱动型、出口拉动型增长特征明显。面对新常态,发展动力转换势在必行。苏州坚持通过体制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消费需求拉动作用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2016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9%,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科技综合实力连续8年位列全省第一。

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苏州持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发展一体化已成为苏州的特色、品牌和亮点。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农村集体总资产超过1700亿元,村均稳定性收入超过800万元,所有经济薄弱村全部完成年稳定性收入超过200万元的脱贫目标。在2013年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三大并轨”,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苏州的又一大亮点,四个县级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排名中始终位列前十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健全良好的市场体制。苏州对外开放起步早,接受市场经济意识快。早在20世纪90年代,苏州就坚持以市场推动为主,以政府推动为辅,以国际通行惯例办事,严格依法行政,为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稳定的预期,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优良营商环境享誉海内外。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审批改革在全市推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社会投资活力全面激发,2016年市场主体累计达到112.8万户,成为省内首个总量超百万户的城市。

区域领先的开放水平。苏州是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典型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始终坚定不移推行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转型、以开放促创新、以开放促科学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辉煌画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GDP的60%、公共财政收入的45%都由开放型经济直接创造。2016年,进出口总额为2737亿美元,位列全国城市第四位;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个、省级开发区3个、海关特殊监管功能区8个,是全国开放载体最为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苏州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受到瓶颈制约,与深圳、广州等标杆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杭州、武汉、成都等后起之秀越来越近,苏州下一步究竟走向何方、突破的路径何在,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加速,传统产业转型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大,新经济新业态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具有苏州标志的科技品牌和创新高峰亟待加快培育;缺乏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平台,对外贸易结构还有待优化,利用外资仍需提质增效,走出去步伐仍需加大。

三、苏州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路径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更进一步凸显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政策体系和经济工作中的地位。苏州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步早,曾在全省第一家出台降成本政策文件。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化。一是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立足生产和生活消费升级需要,推动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等方面发展,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二是持续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方面,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处置低效企业、僵尸企业。去库存方面,目前苏州普通商品房需求比较旺盛,而商铺等非普通商品房需求不足,存在一定的库存压力。要强化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調整土地供应计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价高者得地,保持房地产用地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从紧控制非住宅土地供应。引导和支持部分库存工业、商业地产改造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将库存商品房改造后用于养老、旅游等项目发展。去杠杆方面,要着力优化杠杆结构,提升杠杆质量,将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有效化解乡镇政府债务,切实防范债务风险。降成本方面,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税费减免政策、降低企业办税成本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断强化财政金融互动融合,有效减少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尽快放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大力支持东沙湖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补短板方面,要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在市政和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创业、卫生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增量、优存量,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的新型制造体系。充分认识技术变革对产业发展的催化作用,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加快转换新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政府三方面的协同作用,群策群力。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政府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三者都不可偏废。一是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研发试验等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抵扣力度。支持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跨国并购等活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际分工地位;要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扶持初创企业发展,着力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大企业。二是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以及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创新的氛围,充分调动企业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用好用活人才,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生态和环境。三是充分运用好现有的创新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孵化器、专业服务机构(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科技咨询机构、创投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商会、人才市场、信誉评级机构等,发挥创新中介机构对创新发展的积极带动作用。

以行政区划調整为抓手,加快拓宽发展新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资源要素向大城市集聚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是高端要素高密度集聚的产业,只有中心大城市具有集聚大量高端要素的优势和能力,这是小城市所不具备且无法替代的优势。长期以来,苏州市区力量相对薄弱,县(市)实力强大,随着古城三区合并、吴江撤市设区,工业园区和高新区的崛起,市区综合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但仍面临发展空间不足、优势不突出等问题。目前,深圳、南京、天津等城市下辖全部都是区。杭州今年进行了第三轮“撤县建区”,撤销县级临安市,设立临安区,自此市区面积一下子突破8000平方公里,是苏州市区面积4653平方公里的1.72倍,接近整个苏州市域面积,跃升为江浙沪三省市市时区面积最大的城市。目前,苏州仍有四县六区共十个板块,这种大而全、小而散区域发展格局必须做出改变,要尽快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优化空间布局。只有推进以大城市为主的新型城市化,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为此,可以分两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工作。第一步,撤销吴中、相城两区。吴中东边区域并给工业园区,西南部(包括临太湖地区)区域并给吴江,西北部区域并给高新区,北部区域并给姑苏区;相城区东南部区域并给工业园区,西部地区并给高新区,南部地区并给姑苏区。这种调整有三个好处:一是放大工业园区和高新区的政策优势,利用先进成熟的发展理念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二是统一太湖新城保护开发,避免各自为政;三是放大姑苏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优势。第二步,昆山与太仓合并,并撤市建区,同时将吴江汾湖开发区一并划入,共同发挥临沪区位优势,协同推进,进一步全面接轨上海;同时常熟与张家港合并,并撤市建区,并将太仓港区区域划入,共同发挥临江优势,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保护开发。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依托,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三农”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当前,在燃气、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城乡间基础设施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要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在保持乡村文化和风情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生活品质提升,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二是坚决守住生态底线,永久展现姑苏鱼米之乡风貌。坚定不移把“四个百万亩”作为保护战略生态资源的关键举措,在保持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完善布局。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精致农业,推进风景田园建设,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深入推进“三集中”、“土地增减挂钩”和“三优三保”,实现土地利用空间节约、土地价值空间转移以及土地规模空间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稳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美丽村庄建设,真正做到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科学整合古镇资源,合力打造新型国家公园,不断提升古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加强江南水乡村落和古村落组群保护,打造原生苏式水乡,促进活力、富足、宜居和美丽的苏式水乡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

以科学处理放与管的关系为原则,加快完善营商环境。改革政府与市场、企业与官员关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主要原则有三个:政府应该是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作用,“更好”的标准是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政府要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对权力清单外的事务多做“减法”,为市场活动制定规范,并充当监控者和仲裁者,纠正市场自身的失败;官员和企业之间应该是健康的“亲清”关系,所谓“亲”,就是坦荡真诚同企业接触交往,“清”,就是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企业的负面清单,推进清单标准化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登记信用承诺等创新举措。二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有效整合监管资源,有序推进部门内、跨部门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综合有效监管执法体系,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三是不断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服务。要克服“多做多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积极作为、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对企业发展多关注、多调研、多引导,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为目标,加快提升开放质量水平。对外开放一直是苏州的亮点和特色,也是苏州发展史上的显著标志之一。近几年来,受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境下,我们仍需立足自身优势,高举对外开放大旗,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将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拓展到全市。这有利于集成放大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实验区各项政策效应,有利于更合理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素,有利于更充分发挥区域前沿领先优势,为全省全国开放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示范。二是提升开放合作平台。积极探索海峡两岸产业交流合作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努力把昆山海峡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成为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和交流合作模式创新的示范平台。加快创建中德产业合作创新试验区,努力打造国家级对德合作载体。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培育境外经贸合作区,打造企业“走出去”发展平台。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境外资源开发,提升全球范围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全球营销和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建设公共海外仓,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四是稳步推进区镇合一。当前全市各板块存在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涉农乡镇等几种类型共存发展的格局。从发展基础、政策权限及区位优势等因素来看,传统的乡镇发展处于“洼地”,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等都是“短板”。而现有的开发区经过数年开发后,土地等资源受到严重制约,影响了进一步对外开放。实行区镇合一,以强带弱,有利于有效整合开发区开发建设优势与乡镇管理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协同推进功能提升,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苏州现代化经济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我的女巫朋友
经济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