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电视台如何做活农业节目

2018-04-17徐学春尚建波

新闻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服务意识电视节目

徐学春 尚建波

【摘要】县级电视台作为最基层、最贴近“三农”的新闻媒体,担负着向农民宣传国家的对农政策、传播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信息、提供最实用的“三农”服务的重任,是农村群众最亲密的媒体和朋友。县级电视台应该下大力气做好对农服务节目的宣传报道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电视节目;农业宣传;服务意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较大比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前,尽管农业、农民和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开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仍然还很多,比如,农民种粮效益较低、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就业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难度大、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因此,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不仅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电视人应尽的义务。而县级电视台担负着向农民宣传国家的对农政策、传播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信息、提供最实用的“三农”服务的重任,是和农村群众最近的媒体、感情最亲的朋友。所以,县级电视台应该下大力气做好对农服务节目的宣传报道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而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究竟制作怎样的对农节目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萧县广播电视台立足实际,在2005年就开辟了一档针对农民的专题栏目——《金色田园》,栏目每周一档,时长为15分钟。根据不同时期的农情和选题,我们适时开设了《专家支招》《农情资讯》《乡镇直通车》《美丽家园》《最美农村人》《乡村达人秀》等8个小专栏。现结合栏目开办10多年的实践,谈谈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聚焦基层,关注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排忧解难

縣级电视台农业节目的最大优势在于“基层”,在于能够更接地气。县级电视台农业节目的编辑记者生活、工作在基层群众周围,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街坊邻里的好人好事、各地的奇闻趣事,我们都直接了解。萧县长期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有80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农业节目大有题材可选、大有文章可做。

(一)服务百姓生产,做农民的热心好帮手

《金色田园》的栏目宗旨是:关注农民、服务农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栏目开办之初,就与县农业委员会、县林业局、县科技局、县畜牧水产局等部门建立了合作与联办关系,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信息、技术带到农民朋友身边。还播送新闻资讯、市场信息,并通过访谈、连线的形式推介三农人物、产品和事件,解答群众疑问。2010年7月26日,承包大户纵锋给我们栏目组打来电话反映,他们种植的150多亩大西瓜一直不好销售,希望我们栏目能报道一下,看能否打开销路。我们赶到瓜地后,看到满地的大西瓜,个个滚瓜溜圆,每个都在20斤以上。仔细了解才知道:原来纵锋种植的大西瓜虽然很甜,很爽口,但是个头太大,皮也太厚,体重150斤的成年人踩在上面也踩不烂,是名副其实的“壮汉”西瓜。当天我们以“嫁不出去的壮汉西瓜”为题,报道了西瓜滞销的新闻,同时也把新闻素材上传到了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公共频道的《夜线60分》栏目,也在27号晚上播发了这条新闻。3天后,纵锋给我们打来电话说:“现在我的大个子西瓜几乎快成了香饽饽……多亏了你们的帮助!真心谢谢你们《金色田园》栏目组。”

作为产业调整较早较好的皖北重镇——黄口镇,13万农民有7万群众种植香菜的传统,每年香菜的种植面积都在4万亩左右。2013年,香菜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7万亩,原来一直在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畅销的香菜,由原来每公斤20元,下降到每公斤3元,香菜销售突然遭遇了寒冬,农民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甚至有的农民直接割菜喂养牲畜,还有的弃置不问,任其疯长。“7万亩香菜不香”,我们以这个为题报道了香菜滞销的新闻,也邀请县农技专家详细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收看了节目的群众,对专家的分析心服口服,表示再也不能盲目跟风随便种植了,代价太大了。

(二)牵挂百姓生活,当农民的暖心小贴士

除了关注农民生产,农民的日常生活冷暖也是栏目组经常牵挂的内容。2011年春天,白土镇孤山村村民张治淮收留了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一连5天都不开口说话,实在无法的张治淮给我们打来电话反映了此事,希望帮助女孩找到家人。我们以“沉默的姑娘,你家在哪里”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第二天,家住河南省永城市条河乡的姑娘的家人打来电话,说看到我们节目才知道失联近10天的女儿现在在萧县。原来平时就不爱讲话的女孩叫王香莲,去年患上了重度的抑郁症,离家出走独自步行70多公里,来到了白土镇。看到他们激动相拥、放声痛哭的场面,我们才真正感到:母女团圆的时刻,不仅是他们幸福的时刻,也是我们栏目成功的时刻。

为患有白血病的13岁孩童募捐12万元,帮助肢体残疾的女孩坐上了轮椅走进课堂,让山村的1万多名群众喝上自来水……一件件让老百姓温暖的新闻,一次次地走上了我们的电视荧屏。老百姓送来的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挂在办公室里,也一次次充实和感染了栏目组的每一位记者和编辑。

二、解疑释惑,强化农科知识宣传,为农民传经送宝

(一)科技培训,让农民增收有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每年入春后,《金色田园》栏目组都积极会同县农业委员会周密安排、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动室、田间地头等为阵地,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学习培训内容。通过专家讲解、种植能手现场解说等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水产养殖等产业的科技培训。10多年来累计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近200场次,受益农民50多万人次。先后有150多人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金钥匙,成为种植、养殖方面的行业能手。五花八门的培训班送给农民朋友的不仅是一道道科技“大餐”,更是充足的“知识食粮”。

(二)答疑释惑,让农民明理无忧虑

除了组织农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外,《金色田园》栏目组还邀请了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政策下乡”小分队,队员们以群众视角、百姓语言,走村串户宣讲。一场场清新朴实的形势政策宣讲,将粮食补贴、土地确权、低保救助、危房改造等政策法规与传统的道德文化、文明的生活风尚、欢快的娱乐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农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更提升了士气、铆足了干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2015年春天,圣泉乡79岁的李爱华老人精心饲养的5只土鸡相继有3只每天都产下了一只绿壳的鸡蛋,这可吓坏了不识字的老人家,她电话打到我们栏目组反映了此事。记者闻讯驱车赶到她家采访,结束后我们并没有立即播发这条新闻,而是拿走一枚鸡蛋,来到县畜牧局,专家看过鸡蛋和我们所拍摄的视频后笑笑说,这样的鸡蛋是由一种叫做绿壳蛋鸡的母鸡所产下的。绿壳蛋鸡是中国特有禽种,体形较小,产蛋量较高,我国南北方都有养殖。有了专家权威的解释,我们播发新闻后,老人家压在心头多日的困惑终于消除了,她来电高兴地说:“我家的鸡不是怪物,还是宝贝呢。”

三、弘揚正气,大力讴歌先进典型,在农村倡导新风

(一)正面激励,树起先锋立标杆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变化,我们发现后及时采访报道。刘套镇是萧县有名的书画艺术之乡,陈屯村55岁农民孙孝连,在女儿出嫁时不要男方彩礼,而是把谆谆教诲变成楹联字画作为嫁妆相赠。这一形式新颖且富有文化气息,经过栏目报道后,不仅引领了结婚新风尚,稿件还被评为宿州市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安徽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多年来,《金色田园》栏目还采访报道了“孙儿代父敬老”、“继承先父遗志为烈士义务守墓60年”、“照顾瘫痪妻子20年的大义丈夫”、“妻子捐肾救夫”等大量感人故事。

(二)恰当批评,弘扬正气促和谐

批评性报道是对社会上不法行为和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目的是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从而通过政府、法律行为消除社会弊端。多年来,《金色田园》栏目针对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毁坏农村公共设施、天价彩礼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曝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正之风的蔓延,也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打破常规,开门办台,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地市级以上的电视台虽然资金、人才实力较强,但是毕竟离基层的农村较远,采编农业新闻的成本较高,因此,他们在报道与农业相关的信息时,往往采取与县级电视台合作的方式。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种方式也是提高县级电视台农业电视节目质量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广大农民收看农业电视节目时最关注的是两种选题:一是传授农业技术和政策法规,达到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目的。二是街坊邻里生产生活上的新鲜事,这样的节目能在第一时间传递新鲜资讯,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遇到较好的新闻素材,我们除了第一时间播发出去,还及时向市级和省级电视台传递稿件,以扩大宣传力度。这样不仅丰富了上级台的报道内容,还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办好电视节目的同时,萧县广播电视台还于2016年初,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将每一档完整版的《金色田园》节目内容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联动播出,拓宽对农服务平台和手段,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微信公众号开通以来,每档《金色田园》栏目的点击率都保持在3万人次以上,栏目也荣获2013年度安徽省广播电视名牌栏目的殊荣。

猜你喜欢

服务意识电视节目
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探究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