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问题
2018-04-17张云航
张云航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很多新词汇和网络用语,其中很多词语虽然不符合语法规范,但也在受众中大量传播。针对此种现象,我们不得不重提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问题。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语言的规范性?如何让播音主持语言不受网络词汇等影响,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规范性;网络词汇;普通话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很多新词汇和网络用语,这些词语是否可以在主流媒体通用,还是只适合在网络空间传播,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多次下发通知并出台一系列措施,意在保护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一、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
张颂先生曾在《中国播音学》中提到过播音语言样态的“三性三感”,分别是“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1]其中规范性是放在首位的,足见它的重要性。规范性,不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而且包括语流的顺畅、表达的精确、交流的生动、语言的品位。[2]简单来说,也就是在对的基础上再去追求美的享受。
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应是播音员主持人一以贯之的追求,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的兴起,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伴随着新媒体出现了一些“网络主持人”,或称之为“网络主播”。成为一名网络主播的条件非常宽泛,所以也就导致了问题的产生,比如语音失范、语义失范、表达失范等。由于部分受众并不明白真正的“主持人”和“网络主播”的区别,而有一些知名主播又有不少的粉丝,如果他们的语言不够规范的话,将会给受众带来很大的误导。
二、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必要性
(一)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是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
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到如今60多年过去了,推广普通话依然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而从事媒体行业的播音员主持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应起到有益的作用。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作为孩子们儿时的玩伴陪伴他们成长,孩子们心智不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不强,他们相信自己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东西,并会加以模仿,所以播音员主持人应注意媒体对受众的教育功能,只有保证了语言的规范性,受众才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之前很多电视台都有方言类节目,但是方言类节目的受众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只适合在本土进行传播。因为我国是一个涵盖56个民族的大国,俗话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各地域之间如果没有统一可以沟通的语音,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推广普通话是我国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作为播音员主持人更有责任普及、宣传和推广普通话。
(二)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形成是氏族或者部落在劳作及生活中汇总的语言和词汇,从而形成一种区域性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区域的语言逐渐融合,形成较大范围内使用的语言。[3]我国本来就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各地之间如果靠方言沟通,是无法进行有效交流的。并且放眼国际,我国现在有了新的利好政策——“引进来,走出去”,所以随着全国范围内电视节目的广泛流通和国际交流的加强,语言规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受众只有在共通的语境下,才能让能指和所指都趋向于一个方向,从而构建起一个有意义的语义空间。受众才可以对节目所传达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明晰的了解,并且也不会让节目局限在只适合本地人观看的尴尬境地中。
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理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作为公众人物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应时刻注意自己所代表的不是个人形象,所以不应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在工作中,坚守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不仅是对自己专业的要求,更是一份对工作的责任心,也是让电视台可以获得长足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
(三)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是法律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推广普通话做出了如下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也有相关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诸多法律都表明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所以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并且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大多都是经过专业训练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一般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获得主持人从业資格证书、获得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以上证书等才可以进入电视台等媒体工作。普通话水平测试更是一项具有国家意识、战略性意义的政府行为,现在很多行业都要求入职须有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比如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就会对普通话水平做出具体的要求。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广普通话,做推广普通话的形象大使,保持我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为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如何加强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
(一)加强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包括专业素养,也包括综合素养。专业素养就是个人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提高专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人才选拔的门槛。现在我国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增长趋势迅猛,就业市场已呈现出饱和状态,很多人在学习了播音主持专业之后,并不能够真正胜任与之相关的行业工作。所以在招生期间就应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确保培养出来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素养能够满足基本的业务要求。其次,在于个人的勤奋努力。播音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应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综合素养的提高,需要靠平时的个人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高水平的,所以作为播音员主持人,更需要是一名杂家,需要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只有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都得到充分提高,才能在快节奏的时代中找到立足之地。
(二)加强语言规范的思想意识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很多“网络流行语”,比如“吃藕(丑)”、“宝宝心里苦”“、我好方”、“你怎么不上天”等等,而这些网络流行语俨然成了很多人的惯用词,网络用语对语言规范有很大的冲击性,对于我们维护语言的纯洁性是有一定阻碍的。针对此种现象,我们更应该在脑中敲响警钟,首先从思想方面对语言的规范性加以重视,在心中树立语言规范的底线,把语言规范真正践行在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三)加强媒体的绩效考核制度
众所周知,电视台对工作中出现的字音失误等现象都是有相应的惩罚制度的。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承担的责任非常大,他们语言的规范不仅关系到节目质量的提升,也会对规范性语言的使用和推广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媒体应加强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绩效考核制度,让他们语言的规范性直接和相关收益挂钩,以此来促进大家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最终让自己所在的栏目乃至整个电视台获得一个质的提升。
张颂先生曾指出,传播语言有两个层面的要求,第一是规范,第二是美感。可以理解成对的和美的,对的不一定是美的,但如果在对的基础上又美了,那么就会更加吸引受众。[4]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应在坚持播音的规范性的基础上,再去探索追求多样性的发展。坚持规范化,走向多样化。
注释: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沈宇.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131.
[4]王航.论广播电视中普通话语音发声的规范性与美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02):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