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话不期而遇
2018-04-17王一诺
王一诺
我拥有的第一本书是《睡前好童话》,可我听过的第一个故事是神话“牛郎织女”。没有夏日凉风习习,蒲扇挥动,带动满天星光飞舞。
它来自一次意外。
不肯睡觉的我缠着爸爸讲故事,于是便意外地进入了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世界。固然,爸爸的讲述相当简略,与标准故事可能略有出入,但那力大无穷能解人意的老牛,那从天而降的仙女,那不尽人情却法力无边的王母,还有那轻轻一划,拨开天幕的金簪,给我无限遐想,我让爸爸讲了一遍又一遍,并不断追问故事的后续,搅得爸爸颇不耐烦却又无可奈何。
然后,我又意外地得到了第一本神话故事书。它是我和妈妈逛地摊时买回来的。清晨,我从床上爬起,在窗下,就着温和的曦光,打量这新奇的、很薄很薄的小册子。翻开以后,它以图画为主,一页一幅,又在图画下沿亦或边缘有几行注着音的字符。多亏了这些图画,我才能在不识多少字的前提下,依旧看的津津有味。虽然,我自己由图画构想出来的故事和实际故事千差万别,惹得大人们笑个不停,但我依旧沉醉其中不可自拔,那个故事,叫《田螺姑娘》。
我终于不再需要缠着爸爸讲故事,终于不再需要根据图画自编故事。光阴流转,我在成长。无数个神话人物随着翻动的书页,进入我的视野。
那时喜欢神话,喜欢它皆大欢喜的结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诚信的人得到河神的金斧头,狡诈的人受到惩罚一无所获;仗义正直的人遇到危险得到上苍的帮忙,心地善良的人伸出援手得到应得的回报。也喜欢它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皆有可能。
可是后来它被我收起来了。想象归想象,神话终究是个虚幻的梦,神话告诉不了我们什么,说不出抛物线的应用,道不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更谈不上被动语态的选择。神话故事情节简单,手法更是简单,没有侧面描写,情景交融,更谈不上对比烘托,虚实相生。我以为长大的世界没有童话。
然而我们很多时候,都容易自以为是,有些事情仅是我以为。那一天,我读到鲁迅先生的《奔月》,相似的主题,不一样的味道,书页上,黑白间,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再次立了起来。泼辣无情,阴险狡诈的嫦娥;随遇而安,任劳任怨的后羿……,神话原来也可以被作家重新创作,以小见大,针砭时弊。
我渐渐明白,神话从未离开我们。从《诗经》的《玄语》到《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从唐李朝威的《柳毅》到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在一次次引用、一回回演绎伴随华夏文明,一路走到今天。
拭去阳光下的浅浅灰尘,熟悉的黑体字跃入眼底。并不多么细腻的白纸上可见隐约的脉络,默默地讲述着来自远古的琼响,一遍又一遍。
在我曾经的认知里,神话有两种:一种皆大欢喜,一种忧伤入骨。再读神话,透过奇妙的情节,我终于识得其背后的闪烁。欢喜如《天仙配》《女蜗补天》,是以欢快明丽的语调诉说着爱情与人在自然中如何生存。悲壮如《潇湘竹》《黃帝大战蚩尤》,是以略带沉重的口吻讲述着坚贞无畏。我甚至觉得悲伤的故事更有一种气节,是一种面临强大的敌手永不言弃的勇气。试想在上古时代,成王败寇已定,失败一方仍能昂首挺胸,带着来自战败者的愤恨与不甘,用鲜血染红枷锁,并将其化为枫叶。这种精神无愧于后世将其尊为战神。从一个个故事里,我看到了无数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感谢这些人,让中华民族一次次从泥泞中站起,一次次勇于向不可抗力挑战。
其实,结尾如何已不重要,天地混沌不堪,盘古一斧劈开,九天有了窟窿,女娲炼石来补;大水奔涌而至,鳏禹全力治水;人民无物可食,神农亲尝百草。输了也要死的轰烈,共工怒触不周之上,万世也要开通大路,愚公欲移太行王屋……神话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
喜欢神话也就是喜欢这些,这可以说算是一种情怀吧,神话里每一页都有阳光,苍天有眼,所以我们才乐做善人;神话里每一页都有机遇,无限可能,所以我们才执着前行。
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大概是先祖们在生活中所见所遇有感而发吧。我们又怎样与神话相遇?其实大多数人或许都与我一样源自意外吧。然而这意外是必然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本。神话告诉我们什么?没有什么,不过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可亵渎的东西。神话带给我们什么?没有什么,不过是人累于俗世时歇歇脚,用了最纯粹的力量引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