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务社工视角下患者俱乐部活动实践与探索

2018-04-16范理宏陈正启陈万里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医务社工医患

——何 平 范理宏 陈正启 徐 倍 余 飞 陈万里

目前,信息不对称、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了患者的愈后效果,同时也是医患矛盾频发的导火索。增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意识,已成为医院的服务宗旨[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务社会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城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相对迅速。2012年上海市《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工作职责和培养模式都给予了明确规定,大大推动了社会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

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医务社工”,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以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伦理为准则,专业理论和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关怀和社会服务[2]。上海市某三甲医院于2012年成立社会工作部,拥有专职社工两名。社工联合院内各科室医护人员共同组建患者俱乐部,根据患者需求设立活动内容,将相同病种的患者召集起来举办病友小组活动,旨在搭建医患沟通和同质病友支持平台,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建立及患者疾病康复。

1 患者俱乐部活动实践

该院于2015年开展规范化患者俱乐部活动,活动初期以肾内科、肿瘤科为试点科室开展“肾友会”“癌症之家”等主题患者俱乐部。2015年建立覆盖13个临床学科,累计24个疾病俱乐部,共计开展42次大型活动,参与医护人员和志愿者400余人次,辐射患者千余人次。2016年围绕14个学科共建立36个疾病俱乐部,开展48次大型活动,活动次数较2015年同期增长了37.1%。

1.1  需求评估

该院医务社工通过向院内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发放需求问卷并分析后了解到,患者出院后生活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需求:(1)信息获取。患者出院后缺乏系统和规范的健康知识普及机会,导致其无法及时获知疾病信息,无法了解切实有效的护理知识。(2)心理辅导。患者在患病后通常带有自卑、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3)社会融入。由于疾病引发病耻感、无力感或生理活动受限等,从而导致患者社会融入困难,产生自我社会排斥等。

患者对于疾病信息的需求需专业医疗知识拥有者给予反馈和满足,但是临床医生由于工作量大、参与率不高,护士由于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均无法充分满足患者需求[3]。患者心理状况和社会融入情况对院后康复有着紧密联系,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心理因素与人们熟知的病毒、细菌、遗传一样也能引起躯体疾病[4]。而心理辅导和社会融入这部分需求多时会被患者所忽略。

1.2 实践形式

该院医务社工介入下的患者俱乐部实施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1)多样化健康教育。医务社工与科室医护人员合作,每个俱乐部设立专人对接管理,保证活动持续性和健康教育内容系统性。并调动志愿者资源,以微型音乐会、手工艺小课堂等形式穿插于患者教育活动中,提高患者兴趣和健康教育效果。另外,针对病情严重且出院后需要特殊照顾的患者,医务社工通过与科室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出院后知识指导,以提高其延续治疗效果。

(2)个案心理辅导。医务社工根据量表测定患者心理状况,对心理状况较差的患者运用具体化、澄清、聚焦、赞美等社工个案技巧,进行个案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对于具有严重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的患者,将之转至心理科,予以必要的药物支持治疗,同时积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与心理医师进行探讨,对改变状况不佳的患者,社工及时向患者家属反馈,共同探讨进一步的介入方案。

(3)社工小组活动。医务社工将同质患者聚集起来建立主题活动俱乐部,针对患者共同需求组建形式多样的社工小组,围绕患者社会心理问题设立与其身体状况相适合的小组活动项目。

以该院社工帮助重症妇女患者压力管理的单节小组活动为例,通过对患者需求分析设置单节小组活动内容。见表1。在小组中,医务社工可通过启发患者内心矛盾和思考,增强其改变行为信心,做出改变行为决定,并实现和维持行为改变[5]。小组活动结束后,医务社工通过对比活动前后问卷了解活动效果。其中有93%的患者认为这次活动改变了自己对于压力的刻板印象,有88%的患者认为活动中所学到的压力管理方式对自己非常有用,并且所有参与活动的患者均认为该活动形式比传统健康说教模式效用更大。

表1“玫瑰之约”俱乐部第三节活动计划

序号内容1天使来信:写出当下最困扰自己的压力2介绍压力、疾病与压力的关系3游戏:多米诺骨牌4小游戏总结分享5游戏:你抓我逃6小游戏总结分享7减压方法大比拼(组员分享各自的减压方法)8减压方法介绍与体验9交换环节1的天使来信,组员间给出回应10总结

2 实践效果

2.1 形成了健康教育模式

医务社工介入下的患者俱乐部模式,由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相关医护人员组织患者定期活动,建立了患者健康教育平台,形成了系统、规范、可延续性的患者教育模式,帮助治疗中的患者对病症理性认知,同时帮助愈后患者更好地接收疾病护理知识,做好疾病保健。在该模式下,该院肿瘤科在每周三下午组织开展肿瘤防治科普系列活动,制定每季度活动主题并指定单次活动负责人,确保了患者俱乐部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2.2 组建了同伴支持小组

社工部在充分了解患者需求基础上,丰富原有患者间沟通模式,加入社工小组专题活动,帮助患者获得成长和改变,患者可通过该平台组建同伴支持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患者们分享心得,交流经验,互相鼓励,支撑起抗病的坚强信念。如肾内科部分患者在参加活动初期并不主动与他人交流,在经历了1年的患者俱乐部活动后便敞开心扉。

2.3 搭建了促进患者社会融入平台

大多数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在患病后,由于在健康、经济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出现变化,可能表现出对生命的恐惧、沮丧等情绪。通过患者俱乐部群体抗癌抗病康复模式,一些“抗癌圣斗士”“康复明星”等老病友分享经验,不仅帮助患者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知识,还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使之增强康复信心,积极面对生活。患者俱乐部活动搭建了社会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内,患者间相互鼓励,避免了自我封闭。患者俱乐部这种小组模式为患者重新与外界沟通搭建了过渡平台,促进患者学会适应患后生活,促进患后社会融入。

3 讨论

随着大众对健康需求地不断提高,患者对病后护理和康复需求随

之增加,由医务社工协调资源实施患者俱乐部康复实践,辅以专业活动的开展,创新了医疗服务模式,彰显了医院人文关怀,形成了良好的医疗服务氛围。

医务社工介入下的患者俱乐部活动模式,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同时也关注其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问题。通过俱乐部平台,也为医患双方搭建起了沟通桥梁,患者受益。医护人员也提高了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将医务视角从临床延伸到预防和康复层面,探索出新医疗模式,缓和当前社会状况下持续性紧张的医患关系。

在深入推进患者俱乐部活动模式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1)小组工作不能兼顾组员间个体差异情况。(2)由于时间、主客观环境等因素,一些深层次问题难以在小组内得到有效解决。(3)很多小组活动设计流于形式,难以保证活动目标和效果。(4)小组活动对于医务社工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较难达到要求。

在开展医务社工服务时,可采用多元工作方法。对存在共性的组员以小组形式促进康复和能力培养,此外关注特殊组员情况,有效利用医院和其他资源,采用个案辅导形式进行一对一的介入,及时转介严重情况的组员至相关专业人员处。在策划活动时,从患者需求出发,避免活动叠加,并不断修正和调整,从多方面做好过程和效果评估。

美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已形成一套成熟、多层次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多元化,且拥有良好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环境[6]。而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参差不齐,除了要推动政府加强设计和筹划外,医务社会工作者本身也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

[1]王芙蓉,张云,苗志敏,等.医患沟通现况调查及改进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49-52.

[2]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26.

[3]周佳.延续护理的研究与实施现状[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6):497-498.

[4]伊桐,于钦明,郭加利,等.浅谈心理与疾病[J].华章,2011(11):3.

[5]Shane Thomas, Colette Browning, 杨辉,等. 突破行为改变的瓶颈——澳大利亚的美好生活俱乐部及其对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15):1396-1399.

[6]石瑛.比较视野下中美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探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22-24.

猜你喜欢

医务社工医患
青春社工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社工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