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良家风对周恩来的影响

2018-04-16过向宏

人民周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周氏周敦颐家规

过向宏

图 / 周恩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家风”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还可称为“家庭文化”。不论贫穷与富有,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风。特别对可塑性很强的年幼一代的性格气质,家风甚至起着“形塑”的作用。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风会引导家人走向歧路。

家风对人生的影响,因人而异。从一代伟人周恩来身上,却显示了家风的渊源痕迹。周恩来曾说过:“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制定了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从周恩来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青少年读书时代,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贴着自己手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理、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正;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每天早晚他都要走到大立镜前照一照。

他的品德之所以会如此高尚,除了他从小立志高远、立身严谨外,追根溯源,与周家的祖训密不可分。周家先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由周氏后人总结出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虽各地字句长短不一,但其基本内容皆为尊先祖祖训,“出淤泥而不染”,其中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以及“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从远祖周敦颐的《爱莲说》到周氏家训,再到周恩来同志的十条家规,显而易见,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周敦颐在其千古名篇《爱莲说》中以莲喻“廉”,把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度概括为为官之德与为人之品,使廉洁文化从此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发扬光大,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为官从政者。《周氏家训》教导子孙,人要行善,不贪不义之财。曾担任清朝邮传部郎中,掌路政司的周嵩尧一生见过“货悖而入,货悖而出”的事太多,钱从不正当处来,自然也花在不正当之处。周家的治家格言是:孔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曾怒,周家儿孙不知求(求名求利)。要求晚辈们勤俭、奋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苦学习、助人为乐。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家主堂屋当中挂着一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这是周敦颐“人极”的延续。后来,周恩来去东北、天津等地生活求学,他的生活基本都由大伯父照顾,因此受这两句话的影响很深。

“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少年周恩来乃至周家后代带来了深刻影响。周恩来继承祖训,不仅将勤俭视为“治躬”(自省)第一要义,治家第一要义,更重要的是将勤俭作为治国的法宝,他的一生可说是执行“勤俭治家,勤俭建国”的楷模。他对亲属特别是晚辈要求甚严,几乎每次会见亲属都要反复强调勤俭节约。为此,他给家人制定了十条家规,就是希望家人及后人一定要把握好勤俭这个法宝,即使将来以强国形象站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丢弃勤俭这个法宝。周恩来的嗣母陈氏的教育以及她身上体现出的中国妇女贤淑文静的美德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周恩来的好学、仁慈、谦让,可以说其源头在嗣母的言传身教。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写的《射阳忆旧》一文中,记载了嗣母当年给他讲的一个“忠仆”的故事,使他铭刻在心,并加了一段令人深思,令人感动,甚至令人震撼的议论:“某仆安在,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因特书之,以风天下之公仆。”他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是全国人民的公仆,并表明自己要追求这种高尚精神的志向。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甘为人民的公仆,一直保持着精忠报国、廉洁奉公的高风亮节,可知当年嗣母的教诲是多么重要。

许多学者对周恩来的人生轨迹没有大起大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事实上从周氏家训中对“忍”的记述和周恩来童年所受到的教育引导就可探究出其中的缘由。嗣母陈氏曾带他到离镇淮楼不远的胯下桥去游览。此桥是淮安人为纪念乡亲韩信而修建的。陈氏就地讲述了“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少时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说的是韩信当时虽有武功,但为了不伤害屠夫,竟然在屠夫的笑谑中从他双腿间爬过去,当众出丑。多少年后,韩信封侯荣归故里,他不但不去为难那个屠夫,反而让他当了掌管当地治安的小官。后人有感于韩信的气度,深为敬佩,在此立碑纪念。嗣母最后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还说此事《史记》中有记述,日后自己可以去读一读。陈氏又在恩来的人品中注入了一个“忍”字。这个“忍”字,使周恩来一生受用不尽。

抗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时,与周恩来接触较多,他这样描述:“我未见过周恩来发怒、发火或心烦意乱,和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发人深思的是,1949年后,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成为周恩来的办公室和住所。厅前有水榭,三面临水,夏季池中莲花盛开,水榭东侧为不染亭,亭榭之间以短廊相接。周恩来进出西花厅,都要穿过不染亭,仿佛天天都在净化自己,品格随之而升华。的确,忍辱负重,忍中求进,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政治家显著的特征之一。周恩来处于中共最高权力巅峰达半个世纪之久,他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集体中少有的职位曾高于毛泽东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为了民族的利益,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忍。这就是周恩来的“忍”,也是《周氏家训》立“忍”字为修身之德、为处家之宜的意义所在。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一个不朽的名字。在他的身上,凝铸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他寓刚于柔,容韧于忍,柔在外,刚藏内,勇于所当勇,退于所当退。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今天,我们研究家风对周恩来的影响,学习借鉴其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就是要启发大家充分认识到家庭和睦、家教得法、家风优良对儿童成长的极端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年仅13岁的周恩来喊出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口号的根本原因及它的历史必然性。它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克服早期教育“神秘化、简单化”的模糊认识,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幼有所育”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猜你喜欢

周氏周敦颐家规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
鸭子的家规
周敦颐赏莲图
家风家规我来说
池州学院研究中心简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天 麻
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