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4-15杨敏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白话诗文文言

杨敏

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学期的语文教材中都安排有一定比例的古诗文。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几个概念的说明

在进入正文之前,首先要阐明几个与本文有关的概念,即:“文言文”“文言诗文”“古诗文”。以往的研究在讨论古诗文教学的相关问题时,并没有认真区分过这些概念。笔者将通过比较相关概念,分析概念的异同之处。以往的研究模糊了这几个概念的界限,这对于我们认清问题的本质是不利的。

什么是文言文?这似乎是一个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笔者认为,要想搞清“文言文”的概念,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文言”。事实上,“文言”与“白话”这对概念相互交织,“两者的内涵和关系相当复杂”[1]。

吕叔湘先生在《文言读本》的“导言”部分发表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文言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人说文言就是古代口语的记录,有人说只是一种人为的笔语,是历代文人的集体努力的产物。这两种说法可以说是都对又都不对,因为‘文言这个名称包括许多不同时代和不同式样的文章。”[2]通过对文言和白话的探讨,吕叔湘先生提出了区分二者的一个简单标准:“能用耳朵听得懂的是语体,非用眼睛看不能懂的是文言。”[3]张中行先生也曾在《文言与白话》第一章“概说”部分谈到过二者的关系:“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称作白话。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4]

笔者认为,从交际角度来看,文言和白话都属于书面语,只不过文言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书面语,而白话则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书面语,它既吸收了近代口语,又继承了大量的文言成分。

明白了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就不难理解文言文了。文言文与白话文(或语体文)相对,语文课上的“文言文”就属于这个概念范畴,它既包括用古汉语写下的纯粹文言作品,也包括用古白话写的作品。

要理解“文言诗文”的概念,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诗”和“文”。文言诗文中的“诗”包括诗、词、曲、赋等;“文”则涵盖古代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包括论、对、策、笔记、小说等。胡虹丽对文言诗文的概念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即“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文章与诗歌式样呈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5],这与我们所说的文言诗文的范围大体一致。

最后说一下“古诗文”这个概念。一般来说,“古诗文”主要指由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诗歌和散文的结合体,即语文课上所说的“古诗文”。这样看来,古诗文的范围比文言诗文的范围略小。然而,我们所说的古诗文实际上就是文言诗文,并且在谈及文言诗文的教学时,学界通常使用的就是“古诗文”这一术语。因而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也使用“古诗文”这个名称。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从学科的内部特征来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6]并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7]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新课标再次申明和强调了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8]可以看出,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9]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古诗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它们是历代作家智慧的结晶。学习这些古诗文,有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古诗文字、词、句的疏通,以及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等的掌握程度,即“字字疏通、句句落实”[10]。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对文本内涵的挖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注重文道统一,避免古诗文教学落入纯粹的文言知识教学的窠臼,切实注重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第一,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关情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首先,教师以介绍岳阳楼历史文化背景作为导入,学生有了相对熟悉的文化景观,在阅读时就不会产生过多的畏难情绪;其次,教师可以将本文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醒目的方式投放在多媒体上,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对本文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解。但初中学生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等因素,对于文中表达的壮志难酬之情仍难以把握,这时,教师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这篇古文。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朗诵,体悟作者在其中倾注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获得整体的感知和理解。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有多种,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程式化,以免古诗文教学陷入呆板、单调的困境。

第二,吃透文本内涵,涵泳传统文化。鲁迅先生曾言:“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11]这段话启示我们:理解文章须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否则,一切都是“近乎说梦”。的确,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文章风格和写作内容。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同时,应对文本蕴含的文化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包括作者生平、社会背景、文章大意、思想主旨等。了解作者的生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抒发的思想情感和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这样的古诗文教学,既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又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比如,在教学杜甫《春望》时,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讲解杜甫的生平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诗人的遭遇及社会环境有宏观的感受,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重视汉语特点,把握教学规律。从古至今,汉语除了词汇的变动比较明显外,在语序和句法方面有很强的承继性。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一般按“主—谓—宾”的顺序排列;古汉语中的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名词用作状语,如古代汉语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现代汉語中的“瓜分”“土崩瓦解”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本为形容词,这里意为“使江南岸绿”;现代汉语中的“严肃”是形容词,但有“严肃国法”这样的用法。可见,汉语的承继性决定了其在古今用法上的相通之处。教师应充分注意汉语的这一特点,把握其中的规律并适时用于古诗文教学中,或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文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厚,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古诗文教学却长期迷失于对工具性的过分追求中。毋庸置疑,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会遮蔽古诗文中的人文底蕴和文化价值,肢解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学生沦为考试机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采用解构主义的方法处理古诗文教学,脱离了古诗文教学应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这是今后的古诗文教学应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4]张中行.张中行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

[2][3]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八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1.

[5]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3,4.

[10]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1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18.

猜你喜欢

白话诗文文言
家乡的土白话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童谣声声唱出美好未来
Kiss and Ride
走遍万水千山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