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2018-04-15王彩云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六十余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一代人中有人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青春”这个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题目指导
这是一次以“青春”为话题的限时作文,高二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议论文写作,此话题贴近他们的生活现状,可以激发起他们对自身生活的认同或反思。
材料中,命题者给出了三代人对青春的理解,意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青春”的内涵:百年前,青春意味着创造、热血和打破旧中国的魄力;六十余年前,父辈们张扬着青春的活力,以燃烧的激情创造新的生活;而如今,青年们对待青春既有自信、狂放,也有迷茫、彷徨。
这则材料为学生列举出青春的多重内涵,便于学生选取较为集中的写作角度来立意成文。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学生思考的起点都要基于青春的某一特征:可就青春的短暂易逝,思考青春的价值和意义;可就青春的迷茫失措,高喊出“我的青春不迷茫”,或者反思当下年轻人虚度青春的荒唐;可就青春时期的活力四射,探讨部分青年的空虚,反思自己在生活、求学中的麻木;亦可从祖辈、父辈的青春追求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寻找几代人对青春的共同认识:还可以另辟蹊径,认识到青春是一种艳阳般的热情,是毫不退缩的进取精神,青春并非青年人特有,年长的人同样可以拥有青春的心态。
基于这些立意角度,这个话题给出广阔的写作平台,学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存现状、思考未来的奋斗轨迹,并将个人的青春追求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写记叙文,学生要在叙述事件、塑造形象中彰显人物的青春气质;写议论文,学生要表明自己对青春的鲜明观点,充分论证青春的意义,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杨扬[人大附中]
橙子颜色的歌
文/李松晓
我的青春很灰暗。我咬着笔杆子趴在书桌上郁闷地想着。
屋外隐约传来父母的声音,嗓门儿越来越高,他们又在数落我不好好学习,天天只知道闷在屋里听歌。这倒没错儿,我的书包现在还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呢,里面的卷子和练习册我还一个字没写。艺术节演出迫在眉睫,我却迟迟创作不出合适的曲目,一点儿灵感也没有,心急如焚实在没心思写作业。我叹了口气,戴上耳机,用激烈的音乐隔绝淅沥的雨声和咆哮声……
为何一个青春花季的少女的生活如此灰暗无趣,什么都激不起我的兴趣?没人能回答。还是别胡思乱想了,我掀开窗帘一角,望向外面细密的雨幕,路灯在雨幕中发出昏黄的光。
哦,那是谁?我睁大双眼细看:一个穿着橙色衣服与我年纪相仿的姑娘,正撑着伞步履轻快地走在昏黄的灯光下。橙色在空中旋转,哦,原来是姑娘在雨中轻盈地舞蹈,她的橙色裙摆飘了起来。她踮脚跳过一个水坑,手中的大伞顺势转了个圈儿。虽看不清她的面容,但她身上散发的青春气息照亮了这个沉闷的夜晚。她似乎正沉浸在一支青春舞曲中,丝毫不在意行人诧异的眼神,也不惧怕雨点落在抖动的马尾辫上,只是尽情地舞蹈。
“挥翅膀的鱼儿,雨中的小橘灯,指尖飞过琴键,夜晚风铃叮咚。”不知为何,此时此刻,这句怪异的歌词伴着旋律飞进我的脑海,怪诞诡异如同笔记本上信手拈来的涂鸦。也许这就叫灵感迸发,一段旋律轻轻松松、不露痕迹地蹿过我的耳边,许多生活片段在脑海中涌现:和好友一起嬉闹的午后,郊外的草莓田,夏天的橙子冰棒,跟父母去游乐园的日子,路旁芬芳的花草。唰唰唰,我飞快地记录下头脑中一闪而逝的旋律和歌词,不敢停留,生怕稍不留神把它们惊飞了。
我再抬头,路灯下穿橙色衣服的女孩已渐渐走远,走过一个拐角后彻底消失了。我低头看着刚写的歌,心潮澎湃,兴奋不已,轻轻哼唱着。或许这就是“青春”二字的真实含义,无论是她的舞步还是我们所有人的歌:“青春是韵律,青春是烈火,是温暖耀眼的记忆和一腔热忱的梦想;青春幼稚无理,欢愉和惆怅不需要特定原因;青春起伏不定,在尝试中朝向蜕变和成长前行。难免碰到颓丧迷惑、雨天的消沉低落,但我看得见,只要用热情的心和明亮的眼睛,点亮一盏橙色的灯,冲破雨雾,前方总会有光。”
我摘下耳机,推开紧闭的房门,坐在客厅里的父母愣了一下。我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桌边,从书包里拿出卷子和练习册,哼着歌儿走回房间。余光瞥见书桌上那张宝贵的演出报名表,明天,就明天,我将为你们唱响独一无二的青春之歌。
考场点评
真实是本文最可贵之处。文章选取了自己创作节日曲目的经历来表现心理变化,繁重的学业、父母的担忧、灵感的缺乏,凡此种种,都是青春花季的少女”遭遇的鲜活的烦恼。窗外所见触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作者也借此完成了事件发展的重要转折,展现出良好的剪裁驾驭能力。文章基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包含了一种生命成长的惊心动魄,平淡中自有直抵心灵的力量。
(王彩云)
他们的青春
文/李诗语
沉默着,沉默着,乐山市文庙的大成殿里,武汉大学的同学们沉默着。
自从那36架日军飞机狂轰滥炸过后,油灯也成了奢侈品,晚自习上不成了,同学们只有聚在大成殿这个临时图书馆里消磨时间。
“无路可走了。”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先是南京,再是武昌,现在连大佛脚下也不得安宁。难道我们只能到雪山上上课吗?”他歪在书架旁,摇头苦笑。
“怎么能说没有路呢?”一件白衬衫晃了进来——因为营养不良,原本合身的衣服在身上晃荡。“后路是没有了,前进的路却一直在,只是你不愿走罢了。你只想在高塔里读你的圣贤书,你怎么不想想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青年在用生命捍卫这一张平静的书桌?”“白衬衫”提高了音量,他的眼神仿佛能刺破黑暗照亮每个人的脸,“要我说,我们都应该参军去!我带头,明天就写退学申请!”
“太冲动,太冲动了。”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同学打断了他?你以为你自己倒在刺刀下,另一个人就一定免于一死?你以为我们全校的同学都走上战场,就能阻止日军进攻的步伐?这不是拯救国家,这是自我毁灭。”
“毁灭也毁灭得精彩!与其在这里看着十个人共用的课本,每天躲在深山里祈祷着太平,不如自己扛起枪去争取。青春不就应该是这样吗?不计后果,勇往直前。国家需要我们,国家需要青年人的热血!”
“是的,国家需要我们。国家不但现在需要我们,以后更加需要。今日留在我们土地上的疮口,明日我们必将修复如初。我们是国家复兴的希望,我们不能毁了自己的前程,断了国家的未来。”
“未来?未来在哪里?你从得了疟疾的同学身上,从得了足巴子病的教授身上,从那漂满尸体的西湖上能看出什么未来?你是富贵人家的小姐,看苦难总像旁观者一样。你根本看不到现实的绝望。”
已有人在拉“白衬衫”的袖子让他不要再说,然而她还是听到了。她努力让泪水不掉下来,声音却不由得哽咽了:“战争下哪有什么穷与富呢?迁校时我们从岷江坐船过来赶上轰炸,船上乱成一团,我一岁半的妹子找不到了,我母亲倒在地上,身下全是血……我不是感受不到苦难,我只是强迫自己不去想。我们被压抑得太久了,失去了希望的能力,所以只有从心底挖掘光明。你还记得朱光潜先生说的吗?‘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能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她终于泪流满面。想起朱先生讲《玛格丽特的悲苦》时热泪盈眶,合上书匆匆走出教室,同学们再次沉默了。许久她抬起头:“我们是幸存者,我们要带着死去的人的希望继续活下去。国家把她未来的命运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难道就不能对她再多一点儿信心吗?‘读书不忘报国,报国不忘读书。这就是我们的抗战,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鸟儿的叫声和日出的光辉一起划破了黑夜。有人穿上军装走上战场,也有人迎着朝阳从院中的古槐下走过,到那间小佛堂里继续研究学问。这晚一夜未眠的同学们,大部分都看到了战争结束,又闻到了老校区的樱花香。他们中有的后来成了著名翻译家,有的成了中科院院士,也有的成了工程师。山河破碎的现实虽然常常与青春的热血碰撞,但生活总要继续。即使在瓦砾弹壳中,青春也终会绽放出花朵。
考场点评
本文将目光投向了抗战中大学生的青春选择,历史的压抑与厚重感刻画入微。文章借助参军与否”的讨论,展现出青春与时代、民族的紧密联系。文章巧妙地选择了一次“争执”作为故事的主要内容,矛盾集中,情节紧凑,叙事流畅自然。文章最后提出“即使在瓦砾弹壳中,青春也终会绽放出花朵”,升华了主题。
(王彩云)
致青春——安稳与疯狂孰轻孰重
文/吴雨函
有人认为,鲜衣怒马,当把热血挥洒,将人生大道横踏,年少理当疯狂。可我认为不可疯狂。
有人说,不疯狂,枉费身强体壮。他们还列举阮籍、李白、李清照的例子,问这些人哪个不狂?诚然,阮籍乌发散乱,但他也在十五岁写下“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以示苦学之志:李白骑驴过市,但他早在十岁前就遍读百家之言,学有所成;李清照醉酒争渡,但她在豆蔻年华时已通读古今、满腹诗书。如果疯狂没有雄厚的实力做基础,那与不懂礼法的粗人无异。他们的狂傲,不过为诗词添一抹浪漫。反观当下,逃课、打架、嗑药反而是不少青少年对“疯狂”的认定,其结果只有一无所成、身心被摧残,甚至迎来牢狱之灾。没有学识、理智的轻狂、疯狂只会让人误入歧途,饱受伤害。
有人说,不疯狂,老了就没机会了。其实年少的沉稳拼搏更有意义,打下的基础能为将来的疯狂增添资本。百里奚少时苦读经史,后才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官拜大夫,政令既出无人不服:上官婉儿少时居深宫内诵读诗文,后为武则天赏识位居相位,大权在握,气魄更狂;曾国藩年少时夜间背书曾为贼人鄙视,几十年后建湘军叱咤风云。可见,年少的拼搏能让我们积累学识,打牢基础,变得成熟强大,有狂傲的资本。过早的疯狂则是幼稚的、可笑的,那只是你自己認为的狂。
有人说,少年不疯狂,国家没希望。然而,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年少时就伙同石厚驾车闯市致死人无数,长大后更是杀害卫桓公谋取君位,可谓疯狂,可结果使国家陷入混乱,差点儿为邻国所灭:楚穆王十六岁时就懂得拉拢手下,打猎饮酒可谓疯狂,可结果是二十岁时酿成逼迫楚成王自杀的人伦惨剧。反过来,鲁迅年少时默默求学,何曾疯狂,但他以《狂人日记》唤醒千万麻木的中国人,让国人从铁屋子中挣脱出来,东方雄狮苏醒长啸。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安稳求进的,中华民族的强大需要的是冷静、博学的头脑,需要的是稳重担当的少年。一个没有学识徒有热血的民族,在科技发达、创新思维日益重要的当今世界没有立足之地。稳重,方能强盛。
诚然,青春是我们身体和精神最活跃的时期,我们理应焕发活力、勇敢尝试,但单纯的疯狂只会误己误国,沉稳才是硬道理。
考场点评
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史积淀。文章先针对当今流行的“年少理当疯狂”的看法,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再以翔实的例子予以反驳。以阮籍、李白、李清照之例反驳“不疯狂,枉费身强体壮”之说,指出没有学识的疯狂只会让人误入歧途、身心受伤害;以百里奚、上官婉儿、曾国藩之例反驳“不疯狂,老了就没机会了”之说,指出年少的拼搏、积累能让我们变得成熟强大,从而厚积薄发;再以州吁、楚穆王、鲁迅之例反驳“少年不疯狂,国家没希望”的观点,阐明稳重,方能强盛”之理。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事例丰富,且能注意多角度的分析,旁征博引又条理清晰。
(崔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