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课程群职业化教学模式改革
2018-04-15蔡志端王培良郭晓瑞杜树新
荀 倩, 蔡志端, 王培良, 郭晓瑞, 杜树新
(湖州师范学院 工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0 引言
职业化教学模式是按照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而组织的,该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强调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
在地方高校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职业化教学模式(以下简称课程职业化)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国外一些大学在课程职业化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英国的“三明治”课程教学模式又称“夹心”课程教学模式,由学习和实习两部分组成,通过在学校给学生授课和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1]。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教学模式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而进行课程与教学设置的,其专业课程主要以产业界为主导,以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2]。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迟缓,致使课程职业化教学模式至今仍没形成气候[3]。尽管从国外引进的“能力本位”或模块选择样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尽管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来增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讨的联系度,借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思路在地方高校转型改革中得以明确。但由于现实原因,大部分企业出于生产效率和安全考虑,只愿意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认识实习等环节的实践,并不能真正做到学生参与到一线生产,行业企业也没有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因此这一体系尚缺乏适宜的生长土壤和应用场境[4]。
2014年,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将打破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结构,逐步建立起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制,实现功能性调整[5,6]。2016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目前,部分省市已拟定转型高校试点名单[7]。
本文就是在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电力系统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为专业转型进行有益的尝试和研究工作。
1 电力系统课程群分析
电力系统课程群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为目的,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的课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供配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等课程,涵盖了电力系统设计与管理、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与制造的全部过程。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电力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运行步骤,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对目前在电力系统课程群的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方面,存在职业理念与人文理念缺失的问题。课程群中的专业基础课的共同特点在于突出理论分析,忽略知识在工程实践的应用,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缺乏实际应用,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需求,偏离了就业导向。课堂教学人文理念缺失,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工程实际中需要的合作意识以及沟通交流、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过于空泛,不具针对性,注重知识传授,却未考虑市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如课程群中“电力系统分析”,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与岗位的应用要求脱节。教学目标设置较自由,一些学校存在照搬综合性大学标准的现象,不切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基础,偏离了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3 教学内容
目前课程群中教学内容学术性强,与真实职业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同时,各门课程所讲授内容又相对独立,没能很好地展现和挖掘其内部的关联性。
2 职业化教学模式构建
电力系统课程群职业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是寻求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契入点,探索专业课程职业化转型的路径,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市场竞争力,凝炼学校办学特色。把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打破以往课程间独立孤行的模式,通过优化和整合,打造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教学的实用导向性、岗位适应性,让学生对整个电力系统有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自主搭建良好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结构。促进建成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电力系统教学团队,推动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1 教学目标与岗位任务相对接
深入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电力系统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而形成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学目标,修改和调整课程群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
2.2 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
对课程群进行整体规划,强调组成的各课程间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全面理顺各课程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楚明了的知识结构。对群内每门课程采用分层次的方法,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教学,对基础理论类的专业基础课要重基础理论,电力系统实现类、应用类的课程要重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岗位能力需求,在企业和实习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以提高电力系统类人才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岗位意识和积累工作经验。
2.3 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始终以工程应用背景为主线,以工程应用为牵引,通过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实习、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以及结合具有高仿真度的“虚拟化”实验室建设来推进教学过程。课程作业应避免陈旧、重复的题海训练,而注重课程作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通过围绕课程内容查阅文献,研读教材与参考文献,理解课程基本原理,了解课程相关学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课程基本原理的发展与应用,在完成课程论文过程中达到自主研究或自主进行开发设计的目的,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有机对接。
2.4 考核方式与企业标准相对接
课程职业化就是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将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教学之中,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实际考核中,要突出实施过程和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将企业对电力系统职业技能的要求与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进行有机的对接。特别是对课程中的每个实验、实训项目都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和具体要求,考核学生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遇到问题的处理思路和方法等。
2.5 师资力量与企业工程师相对接
课程职业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迫使教师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教师熟悉电力系统相关岗位职责,了解行业动态,在理论进修的同时,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师资力量与企业工程师的有机对接。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课程群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按照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组织电力系统课程群教学,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教学中,该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该教学模式需要政府、高等院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和高等院校应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来推进“产学研”的合作,加强相关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鼓励教师向“双师型”人才转型。教师应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切教学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生产工程进行教学;学生应利用宝贵的企业/实验室的实习机会,全面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杨勇,韦进. 英国高校三明治课程的发展及评述[J]. 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13-118.
[2]胡颖森. 澳大利亚TAFE学分制课程特点探析[J]. 长春:职业技术教育,2012,8(33):92-95.
[3]姜大源、王泽荣、吴全全、陈东. 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J]. 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5.
[4]赵妉.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 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34(1):172-179.
[5] 王亚龙.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N]. 中国日报, 2014,2,27.
[6]姚荣. 行政管控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 北京:中国高教研究, 2014,11:29-34.
[7] http://www.edu.c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