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以荆州市为例

2018-04-15文|

经济视野 2018年4期
关键词:荆州市旅游业景区

文| 底 晶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改进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央行牵头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金融支持旅游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荆州市辖内金融机构2012年以来支持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情况为例,分析了金融业支持旅游产业的成效与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金融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支持措施的建议。

荆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1.旅游资源日趋丰富。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文化底蕴深厚,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三国文化的中心。2012年以来,荆州市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7年12月,荆州市对游客开放的景区景点65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景点13个,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4个,湖北省卫生文明示范旅游景区7家。此外,荆州市还有全国特色名镇、湖北省旅游名镇1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7个,湖北省旅游名村8个。

2.旅游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一是交通便捷。形成了汉宜铁路、洪监江南高速的城市道路框架体系,为赴荆旅游提供了便利了交通环境。二是服务业发达。截止2017年12月,荆州市共有旅游住宿单位1711家,餐饮企业7000余家,旅行社51家。三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荆州市重大旅游项目持续推进,以荆州古城为核心、洪湖湿地生态和红色旅游、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等为支撑的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3.旅游经济支撑作用突出。2012年以来,荆州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和旅游收入实现持续增长。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3268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108%,年均增长27.04%;实现旅游总收入200亿元,较2012年增长119.78%,年均增长29.95%。旅游收入占GDP总量由2012年的7.6%,上升到2016年的11.59%,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持续上升。

金融支持旅游业的基本作法

2012年以来,荆州市银行机构响应国家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号召,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了荆州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加大旅游业信贷支持力度,助推荆州市“文化壮腰”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景区及产业建设。荆州市银行机构通过举办多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融资洽谈会等形式,大务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后为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关公文化园、洪湖湿地生态和红色旅游等旅游景区改造项目提供了配套资金。截止2017年末,荆州市银行机构为文化旅游景区及产业发放贷款数较2012年增长了111.05%,年均增幅达13.3%。二是加大景区配套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17年年底,荆州市银行机构为景区配套交通设施发放贷款数较2012年增长了157.5%,年均增幅达31.5%。三是支持发展农业旅游、民俗旅游。把支持旅游业做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大力发展“银行+旅游+产业”金融扶贫新模式。仅2017年,辖内涉农银行机构为扶贫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亿元,支持全市农村开展农业旅游、民俗旅游业。

2.优化旅游业金融服务质量,提升游客便捷支付体验感。一是优化结算服务。2017年末,荆州市银行机构安装ATM机1783台,POS机22812台,设立农村助农取款点4181个,电话POS机具18733个,较好的方便游客存款、取现、网银转帐等支付服务。积极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共批准接入机构269家,包括银联商务、支付宝、财付通等知名支付平台,便利了游客转帐业务顺利开展。二是优化保险服务。根据旅游地区的特征,开办了景区游客意外险、旅游场所公众责任险等险种,简化手续,实行限时理赔。三是优化外汇兑换业务。2017年末,荆州市设立外汇兑换银行网点、代兑点107家,仅2017年就为境内外游客办理外汇兑换业务7万余笔,金额5700万美元。

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信贷投入与旅游业发展规模剪刀差现象日趋明显。2012年至20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旅游产业贷款分别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09%、1.04%、1.02%、0.92%、0.99,贷款占比呈持续下降态势。同期旅游收入占GDP比值分别为7.6%、8.3%、9.12%、10.38%、11.59%,持续上升。全市旅游产业贷款占比与旅游收入占GDP比值剪刀差现象日趋明显,具呈扩大态势。当前信贷支持侧重于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旅游企业经营发展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除政策性银行外,涉足旅游产业的银行机构较少,金融机构缺乏广泛参与度,部分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信贷支持还是空白。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信贷支持严重不足,与荆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极不协调,资金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2.信贷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多样化的信贷需求。目前辖内银行业对旅游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和特色服务不足,对旅游业授信管理仍沿用传统的抵押担保模式,未专门创新和开发直接以旅游业为主的信贷新产品,各行授信管理审批机制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不能体现旅游企业的差异性。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金融产品在旅游业运用不是很广泛。由于金融服务产品少,层次低,配套服务滞后,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3.信贷授信条件不对等,增加了旅游企业融资门槛。部分承包的旅游企业,由于自身积累较少,资金实力弱,旅游收入收益有限,无法向银行担保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如洪湖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接的旅游资产主要是水、河等自然景观,受产权归属以及评估等因素影响,无法做为抵押品向银行申请贷款,导致信贷支持无法落地。此外,受旅游项目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开发所需投入资金量大,建设、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产生慢,创收能力弱等因素影响,部分担保公司为旅游企业提供长线担保意愿不强,直接影响旅游企业融资成效。

4.融资渠道单一,投融资配套政策有待跟进。国家和湖北省政府出台了系列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土地、财税等方面,为荆州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部分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作风发挥不明显,BOT、TOT、BTO、PPP等融资方式还没有被充分使用,民间资本投入以及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等介入不多。

5.旅游企业自身发展弱,影响了金融支持积极性。全市现有限额以上涉旅企业196余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不高,景点建设和开发上各自为政,使小景点散而不精,大景点气势不大,景点开发同质化,尚无一家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缺乏主导荆州旅游发展的市场主体。银行机构在受理旅游企业融资需求时,因点多面广,存在信贷审核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影响了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工作建议

1.优化授信管理,加大旅游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银行机构应增强金融助推区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旅游业授信管理考核办法,适当下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提高信贷资金在旅游业支持率和资金利用率。对规模以上旅游企业,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审批手续,适时提供短期贷款,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对有市场潜力但暂时还未发展壮大的企业,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上,在贷款期限上给予支持。对涉农旅游企业,鼓励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优化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发放利率低、周期长的小额贷款支持农村农家乐等微型旅游企业发展。

2.创新信贷产品, 满足多层次旅游企业信贷需求。一是要继续推进小微旅游企业信用贷款,利用小额信用贷款、创业信用贷款、信用卡分期、POS贷、农村电商联保贷款等,及时为农村小微旅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要积极推动银团贷款,支持规模以上旅游企业和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贷款风险共担、贷款收益共享。三是要探索开展各类抵押和质押贷款,推行门票收入抵押贷款、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股权质押及股东担保贷款等担保方式,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四是要大力推广中征应收帐款融资服务平台,扩大旅游企业参与面,组织旅游企业运用应收帐款积极开展质押融资,增加企业融资渠道。五是灵活运用表外融资工具,通过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融资租赁、债券等融资工具,为旅游企业、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需求。

3.拓宽融资渠道,多市场满足旅游企业资金需求。一是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BOT、TOT、ABS、PPP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二是支持旅游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私募债等工具,尝试开展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新工具,创新企业融资方式。三是建立旅游企业发展产业基金,引进天使投资和VC投资,加速旅游产业基金的落地。大力推行基金投资与银行贷款联动机制,通过投贷联动模式使金融资源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面保持一致。

4.配套财税和投融资政策,优化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财政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客源市场开发、城市形象宣传、旅游项目招商、旅游产品包装和对团队旅游奖励等。二是实行税费优惠。对旅游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三是简化企业抵质押流程。为旅游企业在办理山地所有权、林权所有权抵押担保手续时,简化抵押手续,减少抵押登记费用,降低旅游业的融资成本。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

5.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旅游企业积极进入市内资本、产权、土地、林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源要素重组。整合县市两级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转让给旅游经营企业。组建大型旅游股份公司,协调推动景区景点联合发展,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企业,进而辐射和带动各旅游产区快速发展。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加强旅游文化产品消费投诉机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不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刘帆,杨志宏,包艳龙.金融支持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j].黑龙江金融,2017(1).

[2]张卓林,王吉录,石自福,张婕.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5(12).

[3]赵志国,喻志鹏.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探讨[J].甘肃金融,2016(9).

猜你喜欢

荆州市旅游业景区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捉迷藏比赛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以荆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