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性的空间再造—读张同1先生的水彩画

2018-04-15胡冰

上海视觉 2018年2期
关键词:水彩水彩画材质

胡冰

图1 城郊

图2 晨朦胧

水彩画在中国发展已百余年,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但可以有色彩丰富如油画的效果,还具有油画所没有的水性材质的灵动与偶然性。与同为水性材质的国画相比,除表达语言不同之外又多了一份随性。因其材质特性使用便捷,当画家灵感乍现时便可随时将感受实现于纸上。

西方艺术家中不乏水彩高手,如发明了自己的水彩技法的英国画家透纳;法国雕塑家罗丹、画家塞尚;瑞典画家佐恩;美国画家萨金特、霍珀和怀斯等。水彩在中国近代也曾是像吴作人、李斛等老一辈艺术家们常用的材料,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水彩后来渐被水粉的广泛运用所取代,成为潜流。近些年,随着各种主题性创作需要,油画、壁画、国画等不断壮大,水彩画因其绘画语言、表现形式更为活泼多彩则显得更怡然自得,从而为人们所钟爱。

近日,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张同先生水彩画《自然的气息》个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成功举行。

观张同先生的水彩画,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的每张画皆由心境而自然生发,寓情于景。在他笔下,既有娇弱怜爱之于花草,也有雄混壮阔之于山川;既有具象的景物描绘又完全不拘泥于物性的表达。正如赵无极先生说的:“一幅肖像,一张静物都是同一回事:以考虑作为一种结构为依托,试图掌握这结构,而不为这一结构所左右。”他画中笔墨与水色自由氤氲,自如地在抽象与具象、有我与无我中转化。

《城郊》和《晨朦胧》(图1、2)他用蘸满水分的大笔触酣畅地纵横于整个画面,又以斑斓的点皴线条间或其中,充满了音乐的节奏与抽象美。 在《暮韵》 和《荷塘气息》(图3、4)中,画面大胆地运用和谐的补色,橙紫补色辉煌斑斓,空间层层交错推向日尽头,红绿补色色调柔和统一,红粉色的荷花在莲叶何田田中更显娇艳,这两幅画让人不禁联想起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与《睡莲》。《山谷生息》(图5)山谷与瀑布虚实相生,三只白鹭飞翔山间动静相宜,画意即诗情,简练、浪漫,大开大合,是高度的凝练和概括,是物象中所蕴含的意象。张同先生的作品包含了中国画的诗情,但在空间上却又不完全囿于中国画的“三远法”而独辟蹊径。宋代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水画中有打破焦点透视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从山下仰望山巅、从山前窥山后、从近山而望远山。《山脉溪语》(图6)中看似山川清溪,却浑然如天空中多变的霞光与云朵,浓妆淡抹中,观者感受到了自然之境的真实,忽而又会因梦幻绚烂的一束光的突然出现引导观者进入了另一个意象空间,时而游乎赤水之畔,时而登乎昆仑之巅《薄雾朝阳下》(图7)。

张同先生用水彩颜料、纸与笔等这些简单的材料,将感受、想象力与精神追求付诸于诗性的空间再造。面对自然的生发,在表现语言上,一方面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既有出于一霎的灵感与材质之间的碰撞,也有因着某一点慢慢生发出去的探索,在水色延伸开去的未知中隐隐流露出孤寂感,这唯有心灵在面对自然的同时又浸润于独处与宁静的思考之中才能得其妙;另一方面,艺术家独特的绘画语言也是个人与整个时代精神之间、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相互映衬与拷问。画中的无极空间与色块间的冲突、碰撞,宛如现代人所特有的焦虑和不安,它们同画中时而出现的孤寂感一样给人以超越自然的艺术审美与思考。

图3 暮韵

图4 荷塘气息

图5 山谷生息

图6 山脉溪语

图7 薄雾朝阳下

猜你喜欢

水彩水彩画材质
刚柔并济
我的水彩画
水彩的“干”与“湿”
与水彩对话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