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2018-04-14徐琴平

神州·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生活化

徐琴平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对于学生道德意识和思想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运用价值,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等精心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结合多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相当密切的学科,因此,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品德与社会学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受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师不太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效果不是很显著。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评定者。在现如今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职责趋于多元化,不仅要为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还应注重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并对学生生活中的困惑进行指导。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根据时代发展特征,以新课改教学目标为依据,立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另外,教师还应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还能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二、创设教學情境,在体验中学习

小学生对一些事物的理解还是比较偏向于感性化,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会印象深刻,才能更容易记忆。但是,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经历也不是很丰富,再加上常常处于家长的庇护下,接触生活的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接受生活化教育。为了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教学情境,模拟真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例如,在学习《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做了一个短视频:地铁上为孕妇让座的好心人,在马路上扶起老奶奶的小学生,在火灾中冒着生命危险的消防人员等等,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再如《我学会了》一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同学写好作业后主动将铅笔和书包放在原来的位置;另一组同学不整理书本和书桌。然后让学生模拟课件活动,最后发现,主动整理学习工具的那一组同学课桌上很整齐,而另一组同学课桌上杂乱无章,很多学生都找不到笔或本。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三、利用教学内容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化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家庭、社会相联系,最大化地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不断地体验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从而提高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我们的学校》一课时,可以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开展如下课外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在学校张贴保护环境的张贴画;二是对学校环境污染现象进行调查,找出原因;三是开展“爱护学校环境有效方案“讨论会,共同讨论出改善学校环境的方法,维护学校环境。

四、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如今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期盼比较高。但是,由于大多数家长只关注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很少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对待他人也没有感恩之心,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也就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的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我的责任》这一节课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了解到学校内、学校外都有许许多多不同身份的人都在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在做好自己的那一份本职工作,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辛勤工作、不辞辛苦;其次,再让学生模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并为学生讲述这些工作岗位的职责,使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每一份工作的责任,从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坚持好好学习,努力为班级做贡献,尽好自己的那份职责。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当中,才能真正实现这门学科的价值。因此,在新课改这一大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开展素质教育,认识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另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2]杜肆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3)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