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思品课“活”起来
2018-04-14李玉伶
李玉伶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活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反复分析、探究体验中掌握知识,学会把知识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下面,以《和动植物做朋友》一课为例,谈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探究型教学的尝试。
1.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在《和动植物做朋友》一课中,我先给学生一些操作上和技术上的必要指导,然后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观察、阅读、分析、判断、整合等探究活动,掌握相关知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网络的特殊性使学习者可以灵活地在各个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这样,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围绕学习目标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进行个别化学习。这样,某些基础知识较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同时也能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不会在等待中浪费时间,从而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将从网上获得的信息内化整合,完成个体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后,就可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技术与师生进行交流,交流学习课文的收获,探讨学习过程中尚存的疑问,或者补充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如有的学生质疑:“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物?为什么砍伐森林会破坏环境?”有的学生搜集到了相关知识,解答了同学的困惑。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协作交流,可以使差异得到互补和完善,提高了学习效率,给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故事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上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有了喜爱之情,此时,我趁热打铁,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继续收集整理相关知识,并将其写成富有童趣的故事,制作成小动画展示给大家看。比如,《動物的家园》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大森林里,生活着很多小动物,他们一起唱歌跳舞,过得很快乐。忽然听到了“咚咚”的声音,是人类在砍伐森林,动物的家园越来越小,最终被完全破坏,动物们都流着眼泪离开了自己的家。学生们在这个动画中看到了动物们的凄惨命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兴趣在创新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