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推思维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4-14彭鹤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引申为本义形象思维

彭鹤立

汉字的造字中本身就存在着类推的思维,汉字的运用也引导着类推思维方式的广泛运用。那么,如何将类推思维运用到文言教学中呢?

1.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培养联系的观点和联想的习惯

深入了解一个单字,并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建立联想、类推的思维习惯。例如,文言文中常出现“旦日”,讲到“旦”字时,可以先运用形象思维对这个字寻根溯源。

旦,《说文》:旦,明也。“日”在“一”上。一,地也。字形就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是天明,早晨。天明会带来明亮,也是一天的开始。所以,引申为明,明亮。“旦日”指的就是太陽升起的“明天”。

讲完这个字,有学生就会联想,“旦”有开始、光明等意义,那么“元旦”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联想后的类推思维了。

2.以类相从,纵横相比,挖掘字群的文化信息

比如,一组和“日”相关的汉字。杲,《说文》:明也。“日”在“木”上,提示本义是日出明亮。杳,冥也,本义便是日落幽暗,引申为不见踪影的,遥远的,宽广的。景,《说文》:光也。本义是日光,亮光,引申为明亮等,还有“阴影、影子”之义。课本中有“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这里的“景”表示“日光”。

这种以类相从的渗透讲解,不仅是在渗透类推的思维方式,更是引导学生自觉亲近汉字中所蕴藏的文化。学生在这种思维的启发下,能够更加发散思维,通过对汉字丰富文化信息的解读,发掘汉字的诗意之美。

3.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已知唤起对未知的推理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时,重点讲“鄙”和“陪”字。从讲“阝”(阜)、“阝”(邑)的联系和区别入手。“阜”字本义为土山,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陵”“陡”等;“邑”字与城市有关,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郊”“邦”等。

这样,学生就能更准确地理解“鄙”字“边邑”的意思。“陪”的理解稍微困难些,但也有学生根据“阜”字多跟山陵有关推断出“陪”的“增加”之义,就像往高处攀登一样。这是形象思维,更是将同类之字做了梳理,进行了横纵向比较后的推演。

这样,运用类推思维就可以在文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推断能力。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汉字思维对中学文言阅读力影响探究》(课题编号EHA160476)部分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引申为本义形象思维
兔死狗烹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一起来说流行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