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2018-04-14王红
王红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相比夸美纽斯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更喜欢习总书记更朴实、更接地气的说法。当然,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毫无疑问地表明了一个事实:大到国家民族兴衰、小到个人家庭幸福,教师都是极为重要的职业。
然而,现实却总是出现让人遗憾的尴尬:
尽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够遇到好老师,然而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师范、做老师的父母却并不多,尤其是那些优秀、拔尖的学生,更是不愿意读师范。笔者曾经在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台之时做过一个调查,成绩越好的学生愿意读师范专业的比率越低。尽管这些年来由于教师职业待遇的改善,师范专业吸引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但是总体上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仍然有限。
如果说老百姓的个体现实性选择还能够理解,那么,原本是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的选择就更让人遗憾。众所周知,师范大学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之风让师范大学已经很难说还姓“师”了。原本代表着师范大学立足之本的师范专业学科发展被严重弱化、边缘化,队伍青黄不接、学科后继乏人,原本最能代表师范院校专业独特性的学科教学法团队毫无专业存在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之所以如此,也许源自长期以来存在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师范院校为了证明自己的“学术性”并不差,在学术性上下了不少力气,但是却忘记了师范院校的学术性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应该是为师范而学术!
庆幸的是,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扭转这种教师教育弱化和边缘化的趋势。2017年1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王定华司长强调,“‘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2018年1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启动会议上又铿锵有力地强调: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基础的基础”“制高点的制高点”“根本的根本”,国家将以党中央的名义发布《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历史上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高级别文件,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到了前未有过的高度。为此,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支撑的教师教育必须“振兴发展”“要在教师教育领域贡献中国智慧”。
然而,教师教育的美好未来是否能如期而来,不仅取決于国家层面的定位,还取决于社会的认知与态度;不仅取决于政策上的顶层设计,还取决于实践中的现实行为。
社会的认知与态度决定了民众“用脚投票”的方向与选择。为此,我们必须达成一种共识,教师教育不仅仅是大学和国家的事,而是事关每一个家庭。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是经由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好不好就决定了学校能不能有好的老师,决定了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是否都能够遇到好老师。也许一个糟糕的老师只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却可能毁掉这个家庭全部的幸福!正如奥克诺夫所说:“改变一位老师的心态,可以改变孩子对整个世界的体验。”要保证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就要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遇到好的老师,而要保证有足够的好老师就要把更多优秀的人吸引到教师教育体系中来。因此,教师教育不只是某一个教育发展的领域,而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的全局性的领域,唯有优先发展,方得未来期许。
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的优先发展至少应体现在三个“优先”上:资源优先、学科优先、待遇优先。
资源优先,是指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并使其人均投入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无论是教师教育体系中的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教师教育是人力密集的领域,如果说对人力的投入是无形但却是极有价值的,那么,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又是所有人力投入中最有价值的。
学科优先,是指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以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来支撑教师教育的质量,以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来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教师教育实践和研究。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把教师教育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来建设,把教师教育对标一流学科来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强化学科队伍,深化学术研究。由于历史上主客观的原因,教师教育已经长期被弱化,若要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就必须把教师教育对标一流学科去培育,给教师教育更多的支持、更多的机会,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多的试验。要让教师教育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有更强的专业存在感、自信感和自豪感。
待遇优先,是针对教师教育的出口而言,要让毕业生有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待遇。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若要“入口(生源)”好,必须“出口(待遇)”好。若要教师教育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生源,就必须让教师待遇有吸引力。免收学费未必能够吸引好生源,而未来职业的高待遇则一定能够吸引好生源。
教师强则教育兴,教师强则须教师教育先行。只有切实把教师教育做好,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从教;只有更优秀的人从教,老百姓才能真正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
编辑 _ 王雪莉 配图 _ 葛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