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铸《青玉案》情事索解*
——回归现场与细读文本之五

2018-04-14王兆鹏

江海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横塘贺铸青玉案

肖 鹏 王兆鹏

内容提要 贺铸名作《青玉案》,是书写真实的爱情故事,还是借爱情以抒写人生失意的苦闷,一向无人深究。根据贺铸友人李之仪《题贺方回词》提供的线索,终于解开《青玉案》隐秘情事。此词是书写真实的爱情故事,建中靖国元年(1101)贺铸寓居苏州,城内居醋坊桥,城外在横塘筑有别业。乘船往来于两地时,偶遇吴女,一见钟情。然因自身长相奇丑,加之仕途不顺,自卑感强,每到社交场合就胆怯拘谨。爱妻去世后,更是垢面蓬首,不接世故。因而直到吴女去世,他也不敢向吴女表白,酿成无法挽回的爱情悲剧。《青玉案》和《感皇恩》是歌咏这场爱情悲剧的姊妹篇。在近一年的等待过程中,在吴女死后的若干年里,贺铸还写过多首词作,讲述这段伤心往事。贺铸的词是豪放与婉约并存,但他的豪放不如他的凄苦和缠绵更本色、更真实。他年轻时的豪放多少带有轻狂的成分,像是有意证明自己的桀骜不驯,不如他中年以后归于老熟沉静,归于呕心沥血,不再想证明什么,反而写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贺铸名作《青玉案》,是书写真实的爱情故事,还是借爱情以抒写人生失意的苦闷?词中的“凌波”女神,是实有其人还是想象虚构?从来没有人深究过。有学者猜测可能真有伊人,词是实写爱情而不是泛写闲愁①;也有学者认为,词中虽然写了相思,但并非以爱情为主题,实则是发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②。

我们经过考索认为,这首词写的是真实的爱情故事,是单相思的深情痴恋。且随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的现场,一步步探究《青玉案》的隐秘情事,并藉此了解贺铸的为人与性格。

李之仪有关贺铸与吴女情缘本事的记述

贺铸友人李之仪的《题贺方回词》,词学界很少有人提及。只有钟振振先生注意过此文与《青玉案》词的某种关系。他校注《东山词》时,隐约发现《青玉案》所写情事“当与吴女有关”③。可惜他没有明确指出“吴女”是出自李之仪此文,也没有就此深入探究贺铸与吴女的关系,因而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其实它是解开《青玉案》隐秘情事的金钥匙。原文说:

右贺方回词。吴女宛转有余韵,方回过而悦之,遂将委质焉。其投怀固在所先也。自方回南北,垢面蓬首,不复与世故接。卒岁注望,虽传记抑扬一意不迁者,不是过也。方回每为吾语,必怅然恨不即致之。一日暮夜,叩门坠简,始辄异其来非时,果以是见讣。继出二阕,已尝报之。曰:“已储一升许泪,以俟佳作。”于是呻吟不绝,泪几为之堕睫。尤物不奈久,不独今日所叹。予岂木石哉!其与我同者,试一度之。④

这篇题跋,虽然没有描述完整的爱情故事,但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信息:

其一,贺铸真爱过一位“吴女”。这位“吴女”,也许没有让人惊艳的容貌,但有让贺铸一见倾心的韵致。李之仪说她“宛转有余韵”,意思是气质比较吸引人,并不是相貌吸引人。李之仪没有提到她的姓氏门户,大概贺铸自己也不知晓,只是偶然路遇,一瞥之间便动了感情,所以无从说起。

其二,贺铸想下聘礼而未果。关于情事的过程,李之仪说了三个细节:一是“过而悦之”,二是“将委质焉”,三是“投怀在先”。这些都是贺铸亲口告诉他的。“过而悦之”,可以解释为路上遇到便喜欢上了,也可以理解前去拜访时喜欢上了。总之是在某个场合偶然相遇,一见钟情。“将委质焉”,意思是想要去下聘礼,但只是计划打算,没有付诸行动。“投怀在先”,是说有过亲密接触。这可能是实有的细节,也可能是形容坠入情网,未必真有投怀送抱之事。我们推测应该是后者,也就是两人相遇,彼此顾盼有情而已。

其三,单相思持续一年,直至吴女亡故。所谓“卒岁注望,虽传记抑扬一意不迁者,不是过也。方回每为吾语,必怅然恨不即致之”,是说从春天等到冬天,贺铸终日盼望着思念着那位女子,连传记小说里描述的痴情男女,都比不上他如此专一。贺铸经常跟李之仪谈起这段恋情,每次都为不能马上娶到她而伤心欲绝。也就是说,这段感情始终停留在单相思阶段,直到女子死去,也没有任何进展。路遇相爱的情事,大约发生在春末黄梅季节,经历了夏天、秋天,直到冬天岁晚将尽,才传来对方的死讯。

其四,贺铸为这段情事写过两阕词。获知吴女的死讯后,贺铸深夜里去找李之仪倾诉内心的痛苦,并拿出以前跟他说过的两首词,痛苦地吟诵起来。所谓“呻吟不绝,泪几为之堕睫”,是说贺铸不断伤心地吟咏诵读这两首词,眼泪在眼眶里滚动着,几乎要掉下来。

贺铸给李之仪看的这两首词,究竟是哪两首,李之仪没有明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贺铸当时写的两首爱情词,是咏叹这段没有结果的单相思,而且是写于吴女去世之前,不是悼亡词。

书写吴女情缘的两首爱情词

下面我们探讨,这两首词究竟是指哪两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需追问:这两首纪实性的爱情歌唱,贺铸会不会收录在自己的词集里?

贺铸对自己的诗词作品,有自觉而明确的保存、传播意识。他在《庆湖遗老诗集序》中说,七岁就“日以章句自课”,到元祐三年(1088)三十六岁时,已积累诗作五、六千篇。每隔几年,都要“一阅故稿”,进行删汰,到绍圣三年(1096)四十五岁时,“裒拾其余而缮写之”,编成《庆湖遗老诗集》,并一一加上题注,标明创作时地,以记录人生的轨迹,留下生命的印记。所谓“随篇叙其岁月与所赋之地者,异时开卷,回想陈迹,喟然而叹,莞尔而笑,犹足以起予狂也”。此后若“嗣有所赋,断自己卯岁,列为后集”⑤。前集九卷编成后,他又陆续搜罗到一些零星作品,于是编成拾遗一卷,其中《二月二日赋》题注说:“乙亥江夏作。时推官陈扶将之荆南,法曹万遘彦亨罢官归鄱阳,余亦抱疾。此诗偶亡去,庚辰十月邂逅同席客,复得之。因附卷末。”⑥原作偶然遗失,后来得之于同席客人,于是把它编于诗集卷末。由此可见,贺铸对自己作品的搜集整理是怎样的不遗余力。只要是能搜集得到的,他都编进诗集中。

《庆湖遗老诗集》是他自己手自编定,词集《东山词》也是他自己编成。先是编成《贺方回乐府》,张耒为之序:

予友贺方回,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携一编示予,大抵倚声而为之词,皆可歌也。⑦

其后又编成《东山乐府》,请程俱作序,可惜程序已佚不存。友人叶梦得说:

方回既自裒其平生所为歌词,名《东山乐府》,致道为之序。⑧

贺铸对自己的词作,更是钟爱。他曾写信给李之仪说:“比多长短句,安得与君抑扬于樽俎间,以寻平日美况?”期待与李之仪举杯共赏。见面后两人唱和,将唱和词“次第”编排,“庶几知所警策”⑨。

两首写其刻骨铭心爱情的情词,贺铸肯定非常偏爱和在意,应该会编入词集里。那么,贺铸词集中写这场单相思恋情的究竟是哪两首?

我们翻检了贺铸流传下来的全部词作,在残宋刻本《东山词》里找到了一首《感皇恩》,认定它是《青玉案》的姊妹篇。这两首词,就是当年贺铸拿出来给李之仪看的那两篇爱情绝唱,也就是李之仪题跋所说的那两首词。且看原作: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兰芷满芳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感皇恩》)⑩

我们推定《感皇恩》是《青玉案》的姊妹篇,理据有四:

第一,两首词被贺铸编在一起。今传残宋刻本《东山词》,是贺铸本人编定、张耒作序的传本。在残宋刻本《东山词》的上卷,这首《感皇恩》紧接在《青玉案》词的后面,两首词先后相续。这不应该是简单的巧合,而应该是贺铸在编辑词集时,特意把它们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当时就是为同一事件而作,让姊妹篇永远在一起,不动声色地向世人讲述它们的辛酸故事。

第二,两首词的文字痕迹彼此吻合,如同双胞胎长着同一副面孔。不仅因为它们为同一件爱情事件而写,而且有可能写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心态。仔细比较会发现:它们都写到了柳絮,写到了梅子黄时的风景,写到了黄昏下雨的景象,写到了自己对那位美丽女子住处的强烈好奇,而且都以水边洲渚为故事的发生地。

第三,两首词叶韵相同。用的都是同一韵部的韵字,其中路、去、户、处、絮、雨六个韵字重复使用。全词的韵脚半数相同。以情理推测,词人写完第一首词之后,意犹未尽,觉得还有感情需要表达,接着又写了第二首。当时沿着惯性思路和惯性韵律吟咏下来,不自觉使用了同样的韵脚。

第四,两首词都用了《洛神赋》故事。《青玉案》开篇说“凌波”,以凌波代指眼前的女子。《感皇恩》说“罗袜尘生”。《洛神赋》里描写洛神宓妃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在水面上迈着细碎优雅的步子,袜子罗裙拂起尘埃。这应该是词人初见到那位美丽女子的第一印象,也是他始终难忘的深刻印象。所以同一比喻,同一联想,一写再写。

与吴女情缘发生的时间

知悉了贺铸与吴女的情缘,确认了《青玉案》和《感皇恩》是这场邂逅的情感纪实,接下来,我们再来推考这场情事发生的时间。要考察情事发生的时间,需先考察《青玉案》创作的时间。

《青玉案》词的创作时间,钟振振先生校注的《东山词》认为“疑作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初夏”,吴熊和先生主编的《唐宋词汇评》也主张“其作年为建中靖国元年”。我们认同这一结论。理由是:

建中靖国元年,黄庭坚已见《青玉案》词。叶梦得《贺铸传》说:“建中靖国间,黄庭坚鲁直自黔中还,得其‘江南梅子’之句,以为似谢玄晖。”“江南梅子”之句,即指《青玉案》的“梅子黄时雨”句。黄庭坚于元符三年十二月离开蜀中贬所,沿江东下,建中靖国元年四月抵达荆州后,一直住在荆州,直到崇宁元年(1102)正月才离开。黄庭坚得悉贺铸“江南梅子”之句,其时或在建中靖国元年居荆州期间。

黄庭坚谪居黔州(今四川彭水)时,与贺铸曾通音问,当时贺铸在江夏(今湖北武汉)监宝泉监,有《有僧自峡中来持黄黔州手制茶兼能道其动静与潘豳老赋二首》诗纪事。黄黔州,即指黄庭坚。诗题下原注:“豫章人聚白金十余斤以寄鲁直,付一士子,竟隐之不送。故有黄犬之句。丁丑五月江夏赋。”建中靖国元年,黄庭坚离开蜀中贬所到达荆州后,贺铸可能寄书问候。且看李之仪的一段记载:

予与方回相别五六年,邂逅江上,未及见,首折简问劳,甚勤恳。其末云:“比多长短句,安得与君抑扬于樽俎间,以寻平日美况?”未几,遽以相及,每为之呻吟纟由绎。

贺铸与李之仪相别五六年,邂逅江上,相见之前,先“折简问劳”,并寄上近作长短句与李之仪分享。据此以推,建中靖国元年夏秋间,黄庭坚自黔中到达荆州后,李之仪也可能“折简问劳”并将新作《青玉案》词寄给黄庭坚。崇宁元年六月,贺铸闻知黄庭坚任太平州知州后,专程到太平州(今安徽芜湖)看望黄庭坚,可见两人的友谊。所以,叶梦得说建中靖国间黄庭坚自黔中还得贺铸江南梅子之句,完全有可能。黄庭坚读到《青玉案》后,作诗《寄贺方回》说:“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黄诗感叹秦观在藤州去世后,只有贺铸能写出令人肠断的佳句。叶梦得说黄庭坚“以为”贺铸江南梅子之句“似谢玄晖”,当是指黄诗末联的句法,出自李白“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有学者认为黄庭坚此诗作于崇宁二年(1103),其实没有具体的证据。我们认为,应按叶梦得所说,定此诗作于建中靖国元年。叶梦得是贺铸的友人,相互过从甚密,其言自应可信。黄庭坚既于建中靖国元年得见《青玉案》,则《青玉案》自当作于建中靖国元年当年或稍前。

从贺铸的经历看,建中靖国元年以前不可能作此词,只可能在建中靖国元年作此词。元符元年(1098)六月,他因丁母忧,辞去江夏宝泉监之任,到苏州居住。古人丁忧三年(实二十七个月)。到元符三年(1100)九月,贺铸丁忧期满。从情理上说,丁忧期间,他不大可能恋上吴女。建中靖国元年(1101)春夏间,丁忧期满已过半年,加上其夫人赵氏已去世,心情苦闷而孤独。正需要慰藉之时,遇上心仪的吴女,自然会怦然心动爱上她。

李之仪《题贺方回词》所说贺铸遇上吴女时的行为作派、心理状态,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自方回南北,垢面蓬首,不复与世故接。

这是说贺铸经历了南北奔波、宦海浮沉、家庭变故之后,蓬首垢面,不再参与社交活动,不再与官场打交道。仕途奔波而不顺,老母和贤妻去世,双重打击,使他对社会和个体的生活失去信心,生活了无生气,连脸都不洗,头都不梳,可想见他的心灰意冷、消沉绝望。程俱《贺方回墓志铭》说贺铸“元符、靖国间,除太府、光禄寺主簿,辞不就”,正可作为贺铸“不复与世故接”的注脚。其《吴门秋怀》诗也可为佐证:“吴门客鬓再经秋,城郭篮舆久倦游。平静松江三万顷,不应无处着渔舟。”诗的大意是,自己来苏州居住已历两个春秋,住厌了城市,想城南吴松江和三万顷太湖,应该容得下他的一只小渔船。反过来说,贺铸“垢面蓬首,不复与世故接”,也证明了他遇见吴女时正值母死妻亡、心如死灰之际。

与吴女情缘发生的地点

《青玉案》词中的“横塘”,是真实的地名。不仅仅是真实的地名,更是贺铸在苏州的寓居地。

贺铸建中靖国元年居苏州时,城内城外都有住所,城内居醋坊桥,城外即住横塘。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载:

贺铸字方回,本山阴人,徙姑苏之醋坊桥。……有小筑,在盘门之南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词。

范成大《吴郡志》卷五○也有相同记载:

贺铸字方回,本越人。后徙居吴之醋坊桥。作《吴趋曲》,甚能道吴中古今景物。方回有小筑,在盘门外十里横塘。尝扁舟往来,作《青玉案》词。

横塘,在苏州旧城西南,距城南面的盘门十余里。盘门有水门与城里河道相通,进出苏州最为方便。贺铸从城内醋坊桥居所到横塘小筑,可随时乘船来往。横塘,不仅是当年苏州城外的水路交通枢纽,而且风景优美。南宋范成大《横塘》诗说:“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因环境幽静,所以贺铸在此地筑有别业,以远离社交圈,“不复与世故接”。醋坊桥的住所在城内,便于生活;横塘的别业,远离城市的喧嚣,便于读书校书。

《东吴纪闻》和《吴郡志》说贺铸常“扁舟往来”于醋坊桥与横塘之间。贺铸本人的词作也有类似描写:

窈窕盘门西转路。残阳映带青山暮。最是长杨攀折苦。堪怜许。清霜翦断和烟缕。 春水归期端不负。依依照影临南浦。留取木兰舟少住。无风雨。黄昏月上潮平去。(《渔家傲》)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歕金衔。涴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忆江南》)

《渔家傲》词写自己划着船出盘门,沿着弯弯曲曲的小河前往横塘,太阳已经快要落山,河边的垂柳延伸在苍茫的暮霭中。南浦,尽管是诗词中常用的泛称地名,但贺铸反复使用,不得不让我们相信,他的横塘居所应该是在一片长满芳草的洲渚上,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水边湿地。《忆江南》词写的是三月三上巳,水边沐浴修禊的江南风俗。词人从横塘回到城中的住处,走的是阊门,进城已经是黄昏时分。

上面这两首词都是写乘船来往横塘时,沿河所见到的风景风俗。虽与爱情无关,与《青玉案》词无关,但我们借此掌握了贺铸在苏州的生活习惯,那就是他经常划船出游,往来于城中和横塘之间。有时是清晨,有时是黄昏。有时下雨,有时晴天。有时热闹非凡,红尘万丈;有时冷清荒凉,阒无人声。就在这来来往往的过程中,爱情突然降临了。

与吴女情缘的细节梗概

认定了《青玉案》和《感皇恩》是书写吴女情缘的情词,又考明了贺铸与吴女发生情缘的时间、地点,我们再将《青玉案》和《感皇恩》两首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解码,如同现代刑侦技术的“并案侦察”。将两首词放在一起分析,细节内容彼此视为“互文”,相互填补模糊的空缺。我们可以得到这段爱情故事的相关细节和梗概:

相遇季节。建中靖国元年的春末夏初,天空飘荡着游丝,城内到处是飞扬的柳絮,城外的河边杨柳依依,满山遍野的梅子已经有部分开始黄熟。其时令大约是四月,所谓人间四月天。两首词一首说“梅子黄时”,一首说“半黄梅子”,可见当时梅子并没有完全成熟。《感皇恩》里的“春将去”,不是春天将要离去的意思,而是春天把它带走,把自己伤心的魂魄带去之意。

相遇地点。应该是在苏州城外前往横塘的河边。那里岸上应该有可供行人往来的道路和亭驿,附近是长满兰芷芳草的洲渚。两首词都提到了蘅皋、芳洲、兰芷,可见他们相遇是在郊外的水边。从两首词都说到芳尘和道路来看,吴女似乎是在岸边的路旁走过。《感皇恩》词说“人南渡”,这个人,应该是贺铸本人。他们可能是在岸上相遇之后,词人怅然若失回到船上,划着船继续往南走,去他的横塘别墅。

天气情况。偶然相遇发生在白天的某个时候,邂逅相遇后词人陷入爱情,胡思乱想不能自拔。一直磨蹭到黄昏,都没有回到横塘住处。大概一直逗留在小船上,当天傍晚时分下起了雨。《感皇恩》说“向晚一帘疏雨”,《青玉案》说“梅子黄时雨”。可见他对那天的黄昏雨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相遇细节。两首词里写到的相遇细节,只有简单的五点:迎顾、整鬟颦黛、脉脉难语、目送芳尘去、人南渡。如果把李之仪提到的“过而悦之”“将委质焉”“投怀在先”三点也放在一起,并案分析推理,那么整个事件的轮廓是:春末的一天,词人从苏州城里划船出来,前往南郊的横塘别墅。中途在一处渡口泊舟登岸,漫步观赏风景。不经意间,遇到一位美女从对面走来。两人迎面打量对方,眉目间脉脉含情。也许仅仅是贺铸自己萌生了爱情,那位女子并没有察觉。反正遇到了,惊鸿一瞥。她独自坐在那里,整理着鬓发钗鬟,柳眉弯弯如远山一痕,给词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惹下了天大的单相思。贺铸当时可能也在旁边坐着,悄悄打量着美人儿。可能是女子有长辈家仆陪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两人始终没有打招呼说话,就这么擦肩而过。典型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来她站起身来走了,词人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她的背影往城里走去,直到消失看不见。最后,在傍晚的春雨中,他伤心地划着船慢慢南行,回到横塘住处。

记忆形象。这位突然出现的女子,也许就是苏州城里寻常人家的闺秀。可能生活条件比较优裕,穿着打扮得体,肤色眉黛清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词人没有描写她的美貌,朋友李之仪也没有说她如何漂亮。但是男人一旦动了真情,眼睛里就只有西施,什么样的女子都无比漂亮。贺铸在两首词中都把对方想象作洛神宓妃,觉得她美若天仙。凌波、罗袜尘生,是曹植《洛神赋》里描写女神的字眼。曹植笔下的洛神,美得惊天地泣鬼神,美丽的辞藻几乎用遍。贺铸眼前的这位女子,也是突然出现在水边洲渚,也是罗裙飘飘,步履细碎。于是词人觉得自己遇到了洛神,眼前的吴女一样的秾纤得衷,修短合度;一样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一样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一样丹唇外朗,皓齿内鲜。尽管他什么都没有说,但一声女神,读者在想象中就什么都看见了。

内心挣扎。两首词的结尾,都描写了难以克制的内心焦虑。先是断肠苦吟,接着又断魂飘忽。单相思的念头无边无际,弥漫在春天里。贺铸苦苦琢磨,对方究竟住在哪里。他很想去找她,却不知道姓甚名谁,不知道对方住址,人海茫茫,去哪里寻找她?两首词都表达了这样的强烈好奇和关注:“花底深朱户,何处?”她住的红漆大门里,长满了鲜花芳草吧?“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她一定是大户人家的闺秀吧?开满鲜花的院落,水边弯弯的小桥,她住的地方到底在哪?只有春天才知道。

现代心理学发现,我们越是爱一个人,就会越关心他(她)的一切。整天想知道他跟谁在一起,他在干什么,他生气了没有,他平常喜欢吃什么等等。贺铸在两首词里面,表达了对那位女子住处和日常起居的强烈关心,反过来也证明,他确实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爱情。

当然,后来贺铸终于打听到了她的住处,并跟她建立起了某种毫无希望的联系。打算过托媒,拜托过线人。否则她后来夭折的噩耗,贺铸无从知悉。

虽然两首词串并分析,得出的信息比一首《青玉案》要丰富充实,但对于与吴女的爱情故事而言,还只是粗陈梗概。能不能在贺铸的作品中寻绎到更多的信息,来补充这场爱情故事的相关细节?按常理,贺铸如果真有这样让他肠断欲绝的伤心爱情,一定不会仅仅吟咏这么一次、两次,他一定会翻来覆去地追思、怀想、回味,再三诉诸笔墨。他的诗词集里面,应该有更多的语言痕迹可供比对、坐实,证据越多,爱情故事的真实性就越高。

贺铸的诗,不言男女私情。词集里面,我们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南浦东风落暮潮。祓禊人归,相并兰桡。回身昵语不胜娇。犹碍华灯,扇影频摇。 重泛青翰顿寂寥。魂断高城手漫招。佳期应待鹊成桥。为问行云,谁伴朝朝。(《摊破木兰花》)

绣幕深朱户,熏炉小象床。扶肩醉被冒明珰。绣履可怜分破、两鸳鸯。 梦枕初回雨,啼钿半□妆。一钩新月渡横塘。谁认凌波微步、袜尘香。(《南歌子》)

天与多情不自由。占风流。云闲草远絮悠悠。唤春愁。 试作小妆窥晚镜,淡蛾羞。夕阳独倚水边楼。认归舟。(《太平时》)

这几首爱情小唱,很像《青玉案》,语汇差不多,风格也接近,描写的都是那次横塘邂逅,以及对那位吴女的无穷思念。

第一首《摊破木兰花》最值得注意:词中地点是南浦,也就是横塘、蘅皋。季节是三月上巳。祓禊是古代民间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春暖花开,人们要到水边去采集香草,用来招魂续魄,还要沐浴除垢,祓除身上的不祥。这种古老的风俗在江南地区尤其盛行。这个时间节点,大约比《青玉案》要早。这应该是后来的回忆。追忆春天外出踏青的那位女子归来,正好与自己相遇。“相并兰桡,回身昵语不胜娇。犹碍华灯,扇影频摇”。写两人邂逅的细节,是《青玉案》词没有展开的部分,让人读后遐想联翩:河道不宽,他们两条小船挤在一起。那位女子还说了点什么。这个水上遭遇的细节,是前面两首词里所没有的。也许是先有水上的这段邂逅,然后才有岸上的那段邂逅。青翰是指自己的小船。“魂断”,《青玉案》是说“断肠”,《感皇恩》写的是“断魂”。这个词反复出现,具有特定情感的标志性。最后一问“为问行云,谁伴朝朝?”简直就是“锦瑟华年谁与度”的翻版,想知道对方究竟与谁生活在一起。

第二首《南歌子》特别描写想象中的女子住处,虚构了她的生活场景。熏炉、象床、宿醉、绣履,都是想象。表现出词人对心上人到底住在哪里、到底过着怎么的生活强烈好奇。“绣幕深朱户”是住处幻想,与《青玉案》的“月桥花院,琐窗朱户”,《感皇恩》的“花底深朱户”,是写同一想象中的情景。词在最后也写到邂逅地点横塘,而且再次重复了洛神宓妃的比喻,凌波微步、罗袜尘香。

第三首《太平时》“云闲草远絮悠悠”,完全是《青玉案》外景的复制再现。云闲就是“飞云冉冉”,草远就是“一川烟草”,絮悠悠就是“满城风絮”。楼上眺望归舟,尽管是化用古人的意境,但特别贴合他们。温庭筠《望江南》词为读者熟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女人倚靠在楼上窗前,盼望着心上人的小船出现。痴情得很。“认归舟”,认的是词人从横塘回城的小船。可怜的词人只有这样想象,才能证明那位吴女确实爱他。

这三首词与《青玉案》《感皇恩》的对比分析,让我们确信与吴女的爱情,让贺铸魂牵梦绕。他时不时地怀想、沉吟,并形之于词。李之仪说他“卒岁注望,虽传记抑扬一意不迁者,不是过也”,在词作中也得到了印证。

贺铸为何不敢表白

这场爱情悲剧中,最让贺铸遗憾后悔的,是他始终没有勇气向吴女表白,以至吴女到死都不知道有位深情的词人痴恋着她。前引李之仪所言“方回每为吾语,必怅然恨不即致之”,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作为朝廷命官的贺铸,曾是骁勇游侠的贺铸,为什么爱上一个陌生女子,却始终不敢大胆追求?他可以明媒正娶,也可以纳为侍妾,或者收作使女、养作家姬。为何这么小心翼翼地暗恋,这么愁肠千结地折磨自己?

我们推测,这可能跟他的相貌有关。贺铸相貌奇丑,他的朋友和后辈都说:

贺方回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之贺鬼头。

长七尺,眉目耸拔,面铁色。

哆口,疏眉目,面铁色。

贺铸身材超高。面色青黑如铁,眉目高耸,口歪嘴斜(哆口,即张口不正)。反正是哪丑往哪长。头发稀疏半秃,发髻盘在头顶上,几乎插不住发簪,小得可怜。友人郭祥正曾经嘲笑他头秃发髻小,又没胡须,指着他的发髻说:“此真贺梅子也。”“梅子”谐音“没髭”,笑话他“梅子黄时雨”尽管写得好,人却长得难看。身材奇高,本就引人注目,加上丑陋的相貌,更让人侧目,看得人心里直发毛。

现代心理学发现,相貌丑的人很难有平常心。相貌意识,是他们终身的心理负担。相貌丑,往往会分化出两种极端的人格: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卑微地活着,低调、寡言、认命、温顺、勤劳、随和,以求少招惹别人注意,少引来别人的讥笑挖苦和厌恶。少数人会发愤读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会狂放逞雄,来证明自己不是弱者;会高谈阔论引人侧目,来证明自己对相貌满不在乎;或者堕落放荡,以弥补内心的空虚与委屈。

贺铸的相貌,很像晚唐词人温庭筠,都长得奇丑无比。只是温庭筠选择了放浪堕落,贺铸却选择了呼喝狂野,性格和人生道路有所不同。贺铸自称“少有狂疾”,这个狂疾不是癫狂的癔病,而是癫狂的性格。因为相貌丑陋,儿时饱受同伴的讥笑挖苦,所以成人后形成反抗型、攻击型的狂放人格,待人尖刻,不留情面,好当面讽刺人、挖苦人。贺铸的两位年轻好友叶梦得和程俱,都说他好当面指责人的过失,言谈之间,稍不满意,就极力呵斥诋毁,哪怕是权贵势要,也毫不留情:

喜剧谈,当世事可否,不略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无遗辞。故人以为近侠。

与人语,不少降色词。喜面刺人短。遇贵势,不肯为从谀。

程俱又说,贺铸为人,有些不好理解,截然对立的两面,融合于一身:

方回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然遇空无有时,俯首北窗下,作牛毛小楷,雌黄不去手,反如寒苦一书生。方回仪观甚伟,如羽人剑客,然戏为长短句,皆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方回慷慨多感激,其言理财治剧之方,亹亹有绪,似非无意于世者。然遇轩裳角逐之会,常如怯夫处女。余以谓不可解者,此也。

如果依据他的相貌分析他的性格和心理,其实也不难理解。他少年时,在外如羽人剑客,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这是他利用身高优势,证明自己不是弱者。闲时居家,窗前低首,潜心校勘书籍,如寒苦书生。这是因为他那攻击型的性格,离开了侠客的小圈子,就很难有日常生活中的酒朋诗侣(叶梦得即说“其所与交始终厚者,惟信安程俱致道”。一辈子也就一个友谊始终不渝的朋友),于是潜心校书,以消磨时光。又因为他喜爱藏书,所以自己动手精心校勘。

他身材高大,却能写出雍容妙丽的小词,也不奇怪。无情未必真豪杰。贺铸既是豪侠,也是情感丰富细腻的文士,其词极幽闲思怨之情,也在情理之中。这与长相奇丑的温庭筠能写婉转秀丽的词作一样。张耒为贺铸词作序时也说:“世之言雄暴虓武者,莫如刘季、项羽。此两人者,岂有儿女之情哉!至其过故乡而慷慨、别美人而涕泣,情发于言,流于歌词,含思凄婉,闻者动心。”张耒这是以刘邦、项羽的例子来为具有豪侠身段气质却写出艳丽小词的贺铸张目。

至于说他平时慷慨激昂,性格豪迈,说起理财事务来头头是道,并不像是无意于用世者。然而遇到士女轩裳摩肩接踵的聚会,却又极为拘谨胆怯,像羞涩的闺女一样,不敢抬头见人。这从相貌意识上也能找到根由。理财事务,看重的是管理能力、理财能力,人们并不特别在意管理者、理财者的长相。在这种公共事务中,贺铸因为自身的能力而充满了自信,所以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在文士的社交场合,在其他仪表堂堂的男士的映衬之下,贺铸就会自惭形秽,像懦夫闺女,拘谨怯懦。贺铸性格、行为中的种种异常表现,实与他奇丑的相貌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

贺铸在社交场合的胆怯拘谨,也源于内心的深深自卑。既自卑于自我相貌的丑陋,又自卑于社会身份的低微。贺铸是武官世家出身,十七、八岁开始做下层武官,角色类似于今天的保安、城管、警卫。这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是大多数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他自己也很不屑,认为都是“贱者之事”。由于身份低微,动辄得咎,时不时受长官上司的呵斥责骂,毫无自尊。友人李昭玘描述他的工作、生活、心理状况是:

迫于致养,遽从一官,监门管库,义苟不辱。坐则如窘木索,动则与舆皂等勤。一忤上官,诃诋随至,且虞诛责之不可脱,则无以事亲畜妻子。故垂头塞耳,气息奄奄,崛然自奋之心,日已微矣。……而又母老妻病子弱,身复多疾。一月之间,饱食甘卧者,不过数日。方且日夕促促,以鼓铸为事。金锡之气,薫灼肠胃。叫呼咄咤,驱策吏卒,以赴其员程。此贱者之事,非敢辞也。自惟平生多艰,小有所须,动不谐适,百步十踬,一食三噎。

监门管库时,要么像木头桩一样呆坐,要么像皂隶一样奔走,动辄遭上司呵斥。成天心情落寞抑郁,垂头塞耳,气息奄奄,发愤上进之心日益淡漠。后来又去将作监监管金属铸造,驱策吏卒,大呼小叫,烟熏火燎,伤及肠胃。一个月里,只有几天能够饱食甘卧。家中母亲老、妻子病、孩子弱,自己又多病多灾,真是走着走着就会摔倒,吃饭时也常常哽噎。明知干的都是低贱之事,但为了事亲养家,只能忍气吞声,勉力而为。

下层武弁的身份,不被主流社会接纳。于是,郁郁不得志的贺铸,在元祐六年(1091)四十岁时,辗转托人,让朋友帮助写信陈情,请求改变武弁的身份,进入文官的行列。最终因苏轼、范百禄、李清臣等朝臣的推荐,贺铸由武班序列的西头供奉转为文官序列的承直郎。

改换文资后,贺铸的命运似乎也没有得到多大改观。在汴京留滞几年后,于绍圣二年(1095)到鄂州(今湖北武汉)监宝泉监,做了几年负责铸钱的微官。他在《题宝泉官舍壁》诗中感叹:“偶着强名字,非才但铸金。”“余生偷禄隐,何等是升沉。”换文资前,贺铸曾于元丰五年(1082)任徐州宝丰监钱官。换文资后,还是做低微的钱官,只是从北方的徐州换到南方的鄂州而已。折腾了一番,似乎还是回到了原点。仕途的多年不顺,老母和爱妻的先后去世,让他更加心灰意冷。本来就怯于社交应酬的贺铸,建中靖国元年退居吴下后,干脆远离社交聚会,远离社会官场`。前引李之仪说他“自方回南北,垢面蓬首,不复与世故接”,叶梦得说他“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日”,都是说他退居苏州后闭门闲居,不与社会官场往来的情形。

此时的贺铸,仿佛患了现代社会比较常见的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不愿与人接触,不敢大胆地爱别人,并付诸行动。这种社交恐惧症,程俱曾有观察。他说:观贺铸平时的为人,行侠任气,高亢刚正,好像无所顾忌。可面临仕进的机会,要向长官上司陈情诉说时,却常常如临不测深渊,趑趄不敢向前,最终逃之夭夭。贺铸怕与人打交道,可见一斑。明白了贺铸的为人与性格,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不敢表白爱情、不敢大胆向吴女求爱了。丑陋的相貌,不顺的仕途,家庭的变故,使他晚年的性格变得孤僻封闭;心理的障碍、精神的抑郁,情绪的消沉,他只能独害相思。而相思痛苦的折磨,成就了《青玉案》这首不朽的词作。

爱情文本解读

了解了《青玉案》的隐秘情事,再来细读原词,就有新的理解。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像是沉思,又像是呼唤:我的女神,你为什么不来横塘,我徒然看着你的背影,渐渐远去。词人一落笔,就定型了自己仰视的角度、弱者的身份、失望的心态。这在宋词中很是少见。在男尊女卑的宋代,爱情这事,大多是女求男,少见男求女。即使是男追女,也是居高临下地追求、占有,少见男人低三下四地暗恋女子、追求女子的。这是贺铸让我们惊奇之处。

“锦瑟华年谁与度?”如果译成白话就是:我的女神,你跟谁住在一起?你美好的青春怎样度过?这句词,透露出词人内心的想象:她是否多才多艺,喜欢音乐,过着薰香弹琴的优雅生活?

贺铸写诗词,喜欢融化前人诗句。他曾自豪地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当奔命不暇。”“锦瑟华年”四字,就是浓缩李商隐《锦瑟》的两句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要注意的是,词人使用某个典故时,不会仅仅记得那一句、两句,而是全篇都萦绕在脑海里。像这样刻意使用的典故,贺铸一定是把李商隐《锦瑟》诗的全篇翻来覆去地吟咏过,他需要古代的知音,需要同病相怜。他笔下没有出现的那些邻近的句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一定让他低回不已,惆怅惘然,甚至怆然泪下。梦幻一样的爱情,谁能抓得住?

贺铸特别喜欢李商隐、温庭筠的诗,不是没有道理。李商隐特别有才华,却遭遇坎坷,得不到朝廷重用,一辈子做下层幕僚。感情那么丰富细腻,最后还是郁郁而终。贺铸觉得自己太像他了,所以李商隐凄美的诗句特别能够打动他,连虚无缥缈的爱情都那么像。温庭筠也是,温庭筠相貌长得奇丑,为人却风流不羁,文笔又非常美丽,词写得婉约缠绵。这些特点都很像他贺铸。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这是词人的想象。人一旦爱上了别人,就会止不住地想着对方;一旦狂热地爱上了别人,还会不停地想象对方的表情,猜想对方在干什么,住在哪里,跟谁在一起,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贺铸不止一次地写到自己猜想对方的住处,可见是陷入了狂热的单相思。说只有春天才知道她住在哪里,等于说她与春天在一起。能够与春天住在一起,当然只有女神才配得上。这话听上去幽怨,美丽,可怜,像是一声无奈的叹息。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天上的云冉冉飞过头顶,水边的洲渚已经暮色苍茫,我为心爱的人写下痛心的诗句。彩笔,大才子所用的笔。南朝诗人江淹才华横溢,中年以后做官,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传说他曾经梦见大诗人郭璞前来跟他讨要东西,说:“我有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多年,请还给我。”江淹听了,去怀中一摸,果然有一支彩笔。于是取出来还给郭璞。醒来后,就再也写不出佳句。当时人都嘲笑他江郎才尽。贺铸此处是反用其典,其意是彩笔题新句,难赋断肠苦。其句法,类似后来辛弃疾《摸鱼儿》词的“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又像姜夔《扬州慢》的“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需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只不过贺铸是用一句词来表达转折之意:即使我新用郭璞、江淹式的彩笔来题写词句,也诉说不尽心中柔肠寸断的伤悲。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末这几句,人们只顾欣赏三个妙喻,却忽略了追问什么是“闲情”。闲情,不是悠闲之情,也不是百无聊赖之情。闲是防闲之意。闲情,在古代文人笔下,是一种特殊的爱情。它指刚刚萌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爱慕,一种见不得人的痴心妄想,一种需要想尽办法去压抑、去掩盖的暗恋。这种爱慕暗恋只能克制在内心,无法实现,无法得到,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得的痴情。简言之,就是单相思。

古人歌唱这种绝望的爱情,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路过的美人,你能够看到,却永远得不到,中间隔着宽阔的水面。葡萄牙作家佩索阿把这称作“视觉性情人”。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感情特别丰富,喜欢把女性看作神明。他描写一见钟情的诗《给一位路过的女子》,正好是贺铸这首词的西方版演绎。不妨对照阅读:

喧闹的街巷在我周围叫喊。

颀长苗条,一身丧服,庄重忧愁,

一个女人走过。她那奢华的手,

提起又摆动着衣衫彩色的花边。

轻盈而高贵,一双腿宛若雕刻。

我紧张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着风暴的天空,

啜饮迷人的温情,销魂的快乐。

电光一闪,复归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复活,

难道我从此只能会你于来世?

远远地走了!晚了,也许是永诀!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爱上了你。啊,你应该知悉!

一样的题材,一样的故事。路边多情的一瞥,就坠入了无法解脱的爱河。目送着女神远去,充满了无边的惆怅。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爱情诗《我曾经爱过你》,也是描写这种克制在心里的单相思:

我曾经爱过你,

爱情也许在我心里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让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会有人像我一样爱你。

这些“闲情”的样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贺铸的《青玉案》,理解人类感情的特殊和无奈。贺铸当然没有读过这些西方人的作品,但他读过几百年前陶渊明的作品,并且模仿、学习了它。

陶渊明曾经写过一篇《闲情赋》,讲述单相思的绝望和感情上的挣扎。陶渊明说,自己为了亲近他的心上人,情愿做她的衣领,情愿做她的罗带,情愿做她头发膏泽,情愿做她的眉黛,情愿做她身下的卧席,情愿做她脚下的丝鞋,情愿做她的身影,情愿做她的蜡烛,情愿做她手中的竹扇,情愿做她膝前的桐琴——只要能够跟她在一起,做什么都愿意!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是相当的惊世骇俗:大男人为了伟大的爱情,竟然不惜如此自贬,匍匐在女神的脚下。

把贺铸的词与陶渊明的赋放在一起对比,很容易发现,贺铸巧妙地把陶渊明的“十大愿意”,换成了“三大形容”。做什么都行,变成了愁比什么都多:比春草多,比柳絮多,比梅雨多。他在古人之外另辟蹊径,自铸新辞,赢得了后代成千上万读者的喜爱。

贺铸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黄时雨”三种春天的景象,来比喻闲情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延续之久,以多喻一,构思新奇。更巧妙的是,这些描写不仅仅是比喻,还是真实风景的还原,既渲染了词人内心无边无际的愁绪,又还原出故事发生时的时空环境。空间景物的描写中,又隐含着事件的进程与时间的变化。近人陈匪石说:“‘一川烟草’是二、三月间,‘满城风絮’是三、四月间,‘梅子黄时雨’是四、五月间。”时间的延续,又隐喻着情事的发生与延续。三句之中,有景,有情,有事,有空间的延展,有时间的延续。这样的艺术难度、高度,决不是信手拈来。它多少有点像苏州古老的双面绣:绣出来的花鸟虫鱼、人像宠物,无不活灵活现。绣品没有反面,两面都是精美绝伦的正面。玉人巧手藏匿了所有的线头痕迹,将画面处理得天衣无缝。贺铸也达到了这种境界,无与伦比的形容,同时也再现了故事发生的现场景象。

小 结

《青玉案》是一首真实描写邂逅遭遇的爱情词。这段苦涩的单相思恋情,是贺铸建中靖国元年客居苏州时发生的最重要的人生事件之一。它不仅成就了一首不朽的词作,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词人的性格,影响了词人的生活态度。很长时间里,他都无法振作起来。他最后选择退居苏州,潜心于窗下校书,不与世人往来,与这场失败的恋爱可能没有什么关系,也可能很有关系。

贺铸丑异相貌和武官身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他的相貌。这不是以貌取人,而是借鉴现代心理学知识,分析词人行为方式产生的原因。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相貌又常常影响性格,甚至决定性格。一个相貌丑陋的痴情才子爱上陌生美女的时候,悲剧的结果本来就没有悬念,何况是路旁河边的一见钟情。

这段凄美的爱情邂逅,贺铸曾经不止一次地歌唱过、吟咏过,先后为它写下了无数哀婉动人的曲子词。换句话说,《青玉案》不是唯一的歌唱。《青玉案》和《感皇恩》两首词,是这场爱情的第一轮首唱。在这之后,在长达大半年的漫长等待过程中,在吴女死后的若干年里,贺铸还写过多首其他作品,讲述这段伤心往事。

《青玉案》词写得太美,为贺铸赢得了锦心绣口的美名。尽管他的词是豪放与婉约并存,但我们认为,他的豪放不如他的凄苦和缠绵更本色、更真实。他年轻时的豪放多少带有轻狂的成分,像是有意示人,证明自己的桀骜不驯,不如他中年以后归于老熟沉静,归于呕心沥血,不再想证明什么,反而写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他把武官的资历换成了文官,同时也把狂野的心境换成了凄苦的心境。

①如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说:“题标《横塘路》,当有伊人宛在,非泛写闲愁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钟振振校注的《东山词》也说:“据内容可知此系情词,当与吴女有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②如清人黄苏《蓼园词评》说:“所居横塘,断无宓妃到,然波光清幽,亦常目送芳尘。第孤寂自守,无与为欢,惟有春风相慰藉而已。次阕言幽居肠断,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共此旦晚耳。无非写其景之郁勃岑寂也。”(《词话丛编》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57页)沈祖棻先生说:“作者大概是在横塘附近曾经偶然见到过那么一位女子,既不知其住址,也无缘与之相识,甚至也没有一定想要和她相识,但在她身上,却寄托一些遐想、一些美人迟暮的悲哀。”“它虽写了相思,却并非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沈祖棻:《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④李之仪:《题贺方回词》,《全宋文》卷二四二二,第112册第143页。按,“呻吟不绝,泪几为之堕睫”,原作“呻吟不绝韵,几为之堕睫”,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姑溪居士前集》卷四○改[(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集部1120册,第582页]。

⑩贺铸:《景宋本东山词》卷上,《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21页。

猜你喜欢

横塘贺铸青玉案
横塘——藏在宋词里的小镇
伏日(新韵)
秋塘(通韵)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贺铸:人生总有一段路要自己
近十几年来贺铸词研究综述
横塘往事
锦诗: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