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控
2018-04-14广东省湛江市动物疫苗供应站524038
广东省湛江市动物疫苗供应站 524038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为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类微生物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牛、马、羊等多发,猪的发病率和带菌率比较高。此病典型的症状是发热、贫血、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以及流产等。此病流行范围广,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我国的南方地区及长江流域流行较为严重。
1 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因素
(1)环境因素。钩端螺旋体的生存和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湿度大、温度在25℃左右、近乎中性的土壤或地面水,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夏秋季节都适宜钩端螺旋体的生存。
(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处在恢复期或慢性期的病猪会排出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就是健康猪接触被钩端螺旋体污染的土壤、水、饲料和褥草等。钩端螺旋体常常是经受伤的皮肤和眼、鼻、口腔等的黏膜进入猪体内。病猪和健康猪交配,以及被污染的人工授精用具都能造成子宫内膜感染。鼠等啮齿类动物是多数血清型病原的自然宿主,犬和猪是犬钩端螺旋体和普曼钩端螺旋体的携带者。有关资料报道,小白鼠和大白鼠是病原终身携带者。虽然此病是动物的一种传染病,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传染给人。此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流行高峰期多为夏秋多雨季节,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2 病状特征
猪钩端螺旋体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常由于血清型的不同而异,猪最为常见的是普曼钩端螺旋体感染。其急性型只有少数病例呈现临床症状,当猪群较大时很难引起注意。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有的病猪还会出现腹泻。妊娠后的母猪发病后会出现流产或者死胎。仔猪感染发病后出现黄疸、贫血,甚至出现血色素尿。
慢性型的症状非常不明显,而且很有可能在6个月里消灭体内的钩端螺旋体而恢复健康。
有的猪还可能感染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主要病状是黄疸,病猪初期体温升高,食欲不振,1~2天后出现黄疸,体力逐渐衰竭,很快倒毙。
3 病理剖检
病猪呈现眼结膜炎,微黄染。皮下脂肪出现深浅不同的黄色。切开发生水肿的部分常有黄色渗出物流出。心外膜出血。胸腔和腹腔有黄色渗出物,肺脏有时出现小叶性肺炎。肝脏肿大,呈黄色,胆囊肿大,胆汁黏稠。肾脏常增大,表面凹凸不平,皮质部有白色小斑点或小结节。肾脏和肝脏在组织学上有明显的变化,其特征是病死猪肾脏的肾小体和曲细管有较大的变性,可见局灶性淋巴性间质炎。发展成慢性型时主要的病变为肾皮质部出现灰白色病灶。肝脏小叶中心部坏死,肝细胞也出现类坏死现象。
4 诊断方法
根据一般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诊断此病有一定的困难,故微生物学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检测常用的材料为血、尿、脏器和被污染的水源。诊断方法有镜检、培养、动物试验和血清反应。
(1)镜检。采集病料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压滴标本,用显微镜进行暗视野观察。
(2)培养。发病初期采集病猪的血液,后期采集病猪的尿液比较容易培养。用肝、肾乳剂则在整个发病过程中都可以培养出钩端螺旋体。
(3)动物试验。用豚鼠、小白鼠、仔兔等进行试验。接种的材料为病猪的血液、尿、脏器。接种方法有腹腔、皮内注射等。豚鼠在接种病料后5~7天,体温上升至40~41℃,食欲不振,不爱运动,体重减少,可视黏膜及巩膜呈现黄疸。高热持续几天后,降到常温以下,一般多在此时死亡。采集试验动物的血、肾、肝脾等材料接种于培养基上,可以获得纯培养物。
(4)血清学诊断。多用凝集、溶解反应及补体结合反应进行诊断。
5 治疗措施
用青霉素治疗可以使病情好转,但是不能除去潜伏于肾脏内的病原体。链霉素可以除去肾脏内的病原体,用量为25mg/kg体重,每12小时肌肉注射1次,连续治疗3天,有明显的效果。免疫血清在发病急性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到了后期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6 预防措施
预防此病首先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避免猪圈潮湿,妥善处理流产的胎儿及胎衣。确保水源的卫生安全。尽量减少家畜和其他动物的接触,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外购种猪必须了解当地有无疫病,并在半月前进行血清检查,经过检疫确认无病后方可购入。运入后要隔离观察,经过复检显示为阴性方可以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