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的策略思考
2018-04-14鄂义强刘晓莉
鄂义强,刘晓莉
(1.东北师范大学 学校办公室,吉林 长春 130024; 2.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一、问题的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思考。大学毕业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与技能,思维较为开阔,易于接受新理念,本应在创业市场上创造重要的价值。但反观我国广大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与国家要求、时代要求还相距甚远,而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开展自主创业,成功率也普遍很低。对此,研究梳理出“供给侧”的概念内涵,分析出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意义深远。研究发现,以优质的创业人才“供给侧”拉动创业市场需求,是广大高校改革创业人才培养的致思方向与出路,也是解决创业市场上创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及创业人才供给侧的关键因素——“创业环境”进行现状分析,在梳理成因的基础上,寻求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的相关对策,以期对培养精准性、有效性大学生创业人才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创业人才有效供给的时代要求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内涵
2015年11月10日上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学界可谓是见仁见智。笔者较为认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的看法,即,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2]。相应地,可以形成这样的理解: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业人才是创业市场中的供给侧;大学生创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因在“供给侧”,而要以“供给侧”引领和创造需求,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关键。与此同时,有必要对“大学生创业人才”的概念内涵做一下阐释,本文所论及的“大学生创业人才”是指高校培养的具有一定创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具备开展自主创业素质能力的大学生创业群体。
2.大学生创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当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执行技术追赶和创新驱动将成为未来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3]15。大学生就业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具有现代化的思维和理念,在大学生就业不甚理想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已不失为一种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就业方式。
大学生创业的实质是高校创业人才供给与社会创业需求的对接,大学生创业也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供给侧的产品即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业人才;需求侧对产品(创业大学生)的需求是由产业、行业等市场因素决定的,并随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兴衰等不断变化。一方面,市场的创业人才的需求对高校创业人才产生一定影响;而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具有精准性、有效性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可以引领和创造创业人才市场需求。可见,克服大学生创业盲目性、成功率较低这一瓶颈性问题,主动与创业人才市场需求对接,引领和创造创业人才市场需求是关键。那么,在大的创业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供给是否满足时代的要求呢?
自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招生并轨制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增长,截至2015年,我国高校数量为2 800多所,在校大学生达3 558万人,毕业生人数突破749万人[4]20。但在庞大的就业大军面前,大量用工单位仍然存在着“用工荒”;毕业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并不多。以复旦大学为例,《复旦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2014届7 509名毕业生,其中需就业人数4 331人,仅有27人自主创业,不足1%,而就业者中75.73%选择留沪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不强烈,在校期间往往忽视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忽视相关锻炼的机会[5]2。并且,创业大学生的成功率较低。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评委会主任陈爱国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在校大学生创业率不足2%,由于商业计划缺乏细节、商业逻辑不够严密等原因,其中首次创业失败率超过90%。”[5]4由此可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业人才供给并不符合时代要求,无效供给与低质供给过多,破解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二)破解大学生创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性问题:优化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
2015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提到日程上来,“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6]。
毋庸置疑,创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创业人才有效供给的孵化器。那么,什么是大学生创业的生态环境呢?对于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的概念分析,可以追溯到生态学。“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E.H.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ecology)一词,认为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7],生态学理论认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是指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在对于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的概念表述上,学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认识,但在大体含义理解上还是可以通约的。如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中的“创业的政策因子、文化因子、市场因子、商务因子是创业生态环境链条上的保障,缺一不可”[8]97。结合《意见》中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表述,并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试对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做出这样的理解: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是指对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发生具有孵化影响作用的创业教育环境、政策环境、经济及投融资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核心生态环境要素体系。有必要说明的是,这几项核心生态环境要素在业界也基本上能达成共识。
要改变大学生创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就要把目标定位在具有精准性、有效性的大学生创业人才供给上,而构建创业生态环境则是达成此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及自主创业环境现状分析
(一)创业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创业教育配套机制等方面。
首先,创业教育理念落后,即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业余教育,导致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动机不正确。以湖北省高校为例,“虽然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对创业持积极态度,但是仅有21%的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46%的学生表示如果毕业找不到工作就选择自主创业,却忽视了创业应该是高层次的就业,而不是求职失败之后的备选”[9]23。无疑,这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落后有关,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不佳,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创业教育理念的陈旧。一些高校认为,“创业的前提条件是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选择创业,鼓励就业率低的学院或者专业同学创业,也有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创业教育是针对优秀学生进行的教育”[10]13。这导致一些高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没有纳入创业教育。其次,表现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上,即使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改造方面逐步深化,但课程的数量十分有限,仅限于管理类课程及创业指导方面;同时在教学内容创新上力度仍然不够,行业内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未能充实进来。再次,表现在创业教育师资上,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创业经验,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多数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有管理学背景的“学院派”教师或负责就业指导的辅导员,而这些教师本身就不熟悉企业运营,缺乏创业实践经验。最后,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及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在创业教育上只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大量的创业实践教育和指导,才能强化其创业意识,优化和提升其创业实践能力。对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应凸显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为大学生创造和提供多种实践场所。但事实上,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在以创业基地为依托、以创业项目为驱动、注重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上走在了前列,做出了实效,而围绕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体化、系统性的课程设计、教育模式及配套机制还没有形成。
(二)政策环境现状分析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大学生实现有效创业的土壤。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对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多项就业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在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指引下,为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各级政府以及一些高校相继建立起适合大学生开展自主研发、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区,建立起适合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创业园区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次次强有力的鼓励和促动。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政府政策顶层设计上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于关键环节的把握不够,致使后续系列问题的出现。
首先,政府政策在指导高校培养创业人才上还很不完善,表现在对于创业市场的把握不够,致使创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导致生存在高校‘小环境’中的创业教育难以依托其自身特性根植于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8]98这即是说,大学生创业政策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政府通过政策职能的顶层设计,其政策的周密性和体系性对实现有效的大学生创业人才供给有着重要的关键节点意义。其次,一定程度上,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社会创业环境、公共服务机制、投融资环境等与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性文件的相关要求不匹配,或者匹配滞后、层次水平低等,这导致大学生优质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以及大学生走上社会开展自主创业时无法有效用好政策的优惠条件,创业失败率较高。最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落实还很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创业政策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难以享受到优惠政策或享受得不够充分。
(三)经济及投融资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的经济及投融资环境是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和走上社会的自主创业而言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经济扶持力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如《意见》就对此做出了相关政策导向性要求。但在社会各种力量进行资源整合、经济及投融资环境的优化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大学生而言,创业要有一定的人力和资金作为支撑。大学生创业初期需要启动资金,企业启动以后,还需要拥有良好的现金流,才能实施企业运营计划。但由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信任度较低,银行为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而其他融资途径也十分有限。虽然《意见》指出:“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6],对于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一种政策上的引导和鼓励。但在实践层面上,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所设立的大学生创业资金由于受益条件苛刻、受益面小等原因,使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也难以受益,很多打算创业的大学生选择私人投资或者以寻求天使资金的方式来获取初期启动资金。与此同时,在社会融资方面,公共服务支持不足,融资方式落后。
对此,探索一个具体的、便于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掌握且行之有效的投融资路径,形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生态的经济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成为促进大学生有效创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社会文化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新的就业形态,大学生毕业后也应在社会上发挥创新创造精神,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的洪流中。但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缺少对大学生创业的尊重、鼓励的氛围。主要表现在:家长、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认同度不高。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和支持,一是把大学生在校参与创业知识学习、创业实践锻炼看作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之举;二是把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看作是无法就业后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里,大学生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与热情被无情地打压,在无形中形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障碍,也严重压制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对于刚走上创业道路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小微企业本身就具有脆弱性,创业过程中还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某个链条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企业难以为继而夭折。创业者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度、信任度普遍不高的同时,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接纳度同样不高,致使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不愿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寻求合作上也屡屡碰壁。
在笔者看来,在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中,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和实现大学毕业生有效创业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自我实现这一需求是人较高层次的需求。大学毕业生群体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他们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具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普遍存在自尊心强的心理特点。对此,即使没有体面的工作岗位,宁愿选择自愿性失业。在一种对大学生创业评价较低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不愿创业,以及社会对其创业的接纳和支持度低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构建利于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和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构建策略
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高校、政府、社会须有效对接,搞好联动与合作,其中政府的顶层设计是关键。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抓好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11]本研究试从优化整体创业生态环境着眼,同时整中见细,注重影响系统和全局的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形成推动整体创业生态环境构建的系统性策略。
(一)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策略
高校在获得一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从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还应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办学的自我约束机制,从创业教育的源头开始,梳理出利于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一方面,要改变陈旧的大学生创业观,加强课程与师资建设。高校根据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定位,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大学生创业理念,使全校师生对大学生创业有全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创业教育目标,整合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两种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同时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创业教育课程可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一要体现出创业的基础性、通识性、普适性知识,便于大学生理解和掌握;二要具有时代前沿性,将市场需求直接前置到创业教育的起点,形成紧密结合大学生创业的新兴产业、“互联网+”创业等新经济新业态领域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同时由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师资,形成既具有较高创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这方面可供参考的思路有:形成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开设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资格,制定考核制度,实现优胜劣汰;形成全方位创新创业专业型指导教师队伍,包括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等,对其进行统一培训,提高创业指导能力;吸引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高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等等。
另一方面,向大学生创业实战能力精准发力,创新大学生创业实践形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创业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创业成功率较低的现状,以高校为中心,以政府顶层设计牵头,以金融、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共同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学科专业、政策、市场、人力、金融及创业文化等多方资源,合力形成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为大学生搭建利于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更接地气的实践平台。此其中,政府的顶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12]。通过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优化创业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机制。这方面的致思方向有: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创建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或无成本的场地和相关硬件支持,同时行业企业的介入,还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经验、技术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办创业学院,以企业项目与学生创业项目对接的深度嵌入式、股权制合作形式,扶持大学生创业,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系数等。
(二)政策生态环境构建策略
优化大学生创业政策生态环境,应着力从政府顶层设计的角度,在政策上回应大学生在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创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构建生态的、可持续的、便于操作的政策体系。
首先,政府在顶层设计上应指导高校建立与创业市场紧密对接的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并跟进有效的指导和检查评估。这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深入了解创业市场,做出科学预测,在尊重创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传统,并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其次,针对高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资金、技术、场地,以及公共服务弱、公共支持不足等问题,由政府强化政策统筹,推进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导向,从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向形成普惠性的创业支持体系转变,统筹制定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金融、财税、管理咨询、创业服务、项目推荐等一条龙式的政策体系。以中国香港为例,早在2002年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发表的黄皮书第六章中就明确提出通过财政投入扶植本港居民创业,形成由“财政司提供资金、教育局提供教育方案、香港贸易发展局提供协助,香港高校提供教育平台,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及香港应用科学院等非政府机构提供配合的创业教育系统工程”[13]53。根据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自主创业的现状,以此为借鉴,更接地气地提供创业政策支持。最后,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信息不对称,无法有效用好政府创业政策的现状,可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创业教育机构、社会大学生创业服务机制中,建立对应国家各项创新创业政策的宣讲机构。选派理论过硬、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机构负责人,定期开展政策解读及与政策有关的问难答疑等活动,使大学生及时掌握创业支持政策并能自如运用,提高政策的有效利用率,成为政策的直接受惠者。
(三)经济及投融资生态环境构建策略
对于创业教育中的经济及投融资环境问题,其对策已在上文政策生态环境构建策略中多有论及,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在此不再赘述。考虑到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其所处经济环境的影响日趋重要,大学生创业之初最大的难题即是启动资金匮乏却又无财产担保而借贷难的问题,为突破这一瓶颈,建议形成以下应对策略。
首先,由政府进一步优化融资政策支持体系。比如,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具有规模小、风险抗震力弱的特点,出台小微企业扶持政策,重在资金支持,不仅要在毕业大学生创业初始阶段予以扶持,而且要将扶持延伸到大学生毕业后的1—2年。其次,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金融力量,政府引导有关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为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场地等必要支持。比如,可以引导各类投资公司及基金打造社会效益、培植自身企业形象,增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附条件贷款、技术开发贷款、股本投资与垫付、租赁和代理融通等形式,为具有创业前景的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创业资金支持。最后,由政府主导,由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办方,形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支援机构。这方面可以以创建创业支援中心的形式,整合社会上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家及行业组织机构,以企业家和大学生会员制的形式,入会企业家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或替代贷款。与此同时,以创业援助中心为阵地,还可吸纳其他各种形式的社会资金援助。比如,高校可以整合校友的力量,吸纳校友中的创业成功人士,使其参与到创业援助中心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
(四)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构建策略
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中进行自主创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且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创业征程充满坎坷与艰辛。社会应对大学生创业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对于大学生创业失败者要少一些歧视与打击。这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首先高校要树立创业光荣、创业有为、创业发展的全新就业与创业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浓郁的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其次,加强各种媒体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赞赏和鼓励的创业文化倾向;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应主导培育起一种理解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包容性社会文化,增强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同感。总之,要把大学生创业提升到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上来,把大学生自主创业价值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轨道上来,鼓励大学生融入国家“双创”的时代大潮中,披波斩浪,勇立潮头。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应在构建创业生态环境上精准发力,以优质的创业生态环境孵化出精准性、有效性的大学生创业人才。相信通过构建创业生态环境,可以使创业成为渗透于大学生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相信这支大学生创业生力军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要力量。
[1]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2016-11-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915.htm.
[2] 李佐军.“供给侧改革”为何是势在必行之举[N].上海证券报,2015-12-17(A03).
[3] 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4] 项勇,卢立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供给侧改革分析[J].高教学刊,2016(9).
[5] 刘铁江,刘怡.营造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提升创业教育有效性[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5(12).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7] 周宏春.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重要任务[EB/OL].[2016-10-29].http://treory.people.com.cn/n/2012/0910/c40531-18966943.htm.
[8] 高坊洪.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环境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
[9] 吴和清,徐国平,黄晓辉.试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
[10] 覃成强,等.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3(3).
[11]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EB/OL].[2016-11-01].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i/2016-11-01/doc-ifxxfuff7555296.shtml.
[12] 刘松柏.“顶层设计”的魅力和价值[N].经济日报,2011-06-22(13).
[13] 孙志超.中国香港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