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力量
2018-04-14杨晓慧
杨 晓 慧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肩负着传承主导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责任和使命,最终要为培养符合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需要的接班人服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积累形成的优良传统为基础,紧密结合变化着的世界形势与中国实际,自觉建构起了一整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旨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方位,认同党和国家历史的传统和政策方针,从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外思想文化沟通越发紧密,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伴而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逐渐从过去那种相对封闭、简单的状态转变为开放、多元的状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逐步实现自身理论建构和实践范式的当代转型。推动实现这种转型,既要求我们始终秉承自信、包容的气度和胸怀,在比较、鉴别和博采世界各国德育之优长为我所用,也要坚持中国立场,更加彰显自身长期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蕴含的信仰的力量、理论的力量与教育的力量,以信仰凝聚人心、以理论武装头脑、以教育引领方向。
一、信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力量
何谓信仰?对此问题的回答定会众说纷纭,这里仅举两例。《辞海》将其定义为人们“对某种宗教、主义、主张或某人极端信服和敬慕,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或榜样。”[2]1889《哲学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人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3]1214-1215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从其共同性来讲,信仰都是一种以“信”为核心和关键的心理状态。它既是人个体的最高价值标准,同时也是人追求某种行为的核心动力,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与人的终极追求与价值向往紧密相连、关乎人类精神世界养成的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所谈之“信仰”,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些人认为,不能把科学与信仰两个词联结起来,即使称某种信仰为科学信仰,也不能忽视信仰与科学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事实上,信仰与科学之间却有着远远超越差异的更为深刻和紧密的联系。信仰能为人类与社会发展提供终极关怀,也能为科学提供理论预设和假说;科学为人类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为信仰提供检验标准。应该说,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把科学和信仰划等号,也不能随意地否认所有信仰的科学性。评判一种信仰的科学性如何,既要看其是否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也要看其是否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共产主义信仰之所以科学,既是因为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人类“伟大的认识工具”;也是因为它坚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此外,共产主义信仰也不同于宗教信仰,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观上,所有的宗教信仰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那些神灵观、天堂地狱论都是非现实的,是将人们的想象无限放大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属于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坚持追求科学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并进行科学预测。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与崇高性,无数仁人志士为人类文明进步抛头颅、洒热血,这一切都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造福社会。“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又巨大的影响。”[4]9信仰的这种力量,是一种能够使人发挥巨大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力量,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艰苦奋斗与克服千难万险的重要保证。正如习近平指出:“党员和党的干部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神圣感。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的成功,南征北战,流血牺牲,靠的正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平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靠的还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顽强拼搏,勇往直前,靠的仍然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5]5应当说,真正的信仰都能超脱眼前的、有限的、狭隘的利己欲望,而去追寻长远的、无限的、博大的利他目标。由于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无数的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理想,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磨难,艰苦奋斗,终于将中国建设成如今之美好社会。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共产主义信仰又直接表现为一种渴望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求。信仰作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立刻转变为现实利益。但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却具有实实在在的影响。信仰不仅能够扩展人的视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更能够影响人们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比如说,面对人类面临的苦难,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就该受苦受难;佛教认为现世的苦难是一种因果报应;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则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人民的鸦片”,是“人民幻想的幸福”,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困难源于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相信什么决定了人们之后的行为选择,信仰的潜在力量最终会通过人的行为显现出来。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一种“心中有他人”的信念,换言之,他们相信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还要为他人考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这种崇高价值的引领会让人们即便在被他人误解或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做好本职工作与为他人服务的热情与勇气。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传播信仰的活动,内含着信仰的力量。新时期,我们要从增强文化自觉与提升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传递出的信仰力量,以此凝心聚力,使人民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与自信,进而克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艰难险阻。第一,坚定外来文化冲击下的文化自觉。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特别是在西方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讲清楚我们所提倡的集体主义与西方国家所提倡的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讲清楚我国社会主导的政治价值观、道德理念等与时代发展规律、人民价值诉求的一致性。“任何社会意识的作用力取决于其掌握群众的数量和影响其思想的程度,意识形态工作一定意义上是争取人的工作,其着力点是赢得人心、争取人心,即文化作用的实现形式之一是‘化人’。”[6]1我们要通过主旋律教育,包括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培养一代“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对受教育者文化选择的引导,提高其文化鉴别和选择能力,使其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中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通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和自觉。第二,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提升软实力。中国正处于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期,即市场开放、观念更新、社会转型、文化重塑的特殊历史时期,要实现现代化,要完成提升在国际上中国国家影响力的目标,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理应更好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实践其软实力价值。就个体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成就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一种综合认识与评价。国际社会中的博弈以这种国家形象做出预期和反应,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可以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掌握话语的表达权和传播权,积极塑造正面、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升国家吸引力,从而自觉建构共产主义信仰的本土培育与对外传播的双向互动机制。第三,在社会整合的背景下凝心聚力。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信仰的支撑;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罗盘的导航。要真正达成改革认同,凝聚改革共识,必须有效地发挥价值观对改革共识的引领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多样、多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性功能,积极传递共产主义信仰的精神力量。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整合社会的精神生产要素,实现对精神生产的导向和调节。
二、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力量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关于世界的本质性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认识成果,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涵着重大的理论问题。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7]285要想全面地把握现实、深刻地理解现实、正确地引导现实,必须诉诸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党的历史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从建党之初把马克思主义写到党的纲领和旗帜上,到延安时期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深刻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再到新世纪以来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也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作用,并把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和理论思维紧密联系起来,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人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8],强调“广大青年要坚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9],“要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0]286可以说,习近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领青年问题上的思考和论述,为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力量提供了重要根据与基本依循。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递出的理论力量,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身所散发的那种以理服人的周延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而一种理论也只有具备了这些品格,才能真正成为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11这也就是说,理论在原本意义上并不是物质力量,可是这一理论一旦为人民所掌握就会变成革命的物质力量。这是因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虽然从根本上说是从社会存在中派生出来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它是对客观世界创造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创造性和能动性往往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和作用。因而让人民群众掌握什么样的理论至关重要。科学的理论顺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落后的理论拒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尽管它们可能在形式上显得精巧,但仔细推敲,就其内容和实质而言却是不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个单纯由概念、命题演绎而成的抽象理论假说,而是一个植根实践、面向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含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等内容,其中最为主要也是首要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广大青年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成为其一生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
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力量的发挥与传递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例如,仍然有一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看作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甚至采用自相矛盾的手法,以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还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解与阐释方式面临危机与困难等等。上述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着力强基固本,有针对性进行理论上的学习和甄别。一要注重从整体性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某一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性做出的回答,诸如人道的马克思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要么不正确,要么不全面,正确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把握。正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提到的:“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2]309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就要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切忌以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词句和单一文本曲解马克思的原意和本意,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二要更加注重从时代性的高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解决19世纪中期西欧社会问题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性活的灵魂。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2]30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先后在俄国和中国都实现了本土化与时代化发展,与一国的革命与建设进程具体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指导实践。这是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品质。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始终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否则,就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三要更加注重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甄别和区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其代表人物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现实革命的路线转移到文化领域,在他们看来,文化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他们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确立和文化领导权的掌握来实现政治革命的胜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之路由于不触及社会实践基础,一切的解放和胜利都成为“空中楼阁”。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极容易混淆,它们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把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当作整个哲学的根本观点,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发展。因此,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厘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13]5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力量
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能增进人的德智体美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虽隶属于教育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教育,相比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4]178。思想政治教育代表了特定群体的根本利益,并以教育手段培养为本阶级服务的人为目标,维护和发展该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向社会成员传导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这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成员进行主导意识形态灌输和教化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帮助统治者教导农民和工人的子弟顺从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命运。关于这一问题,恩格斯曾指出,在莱比锡出版的《儿童之友》这本书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已经再版了30多次,“官方、传教士、各色各样的慈善家都在城市和农村传播、分发这本书,并且普遍地把它当做读本摊派给国民学校……它的目的在于教育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懂得他们一生的使命,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应尽的义务,同时,教导他们愉快地满足于他们在人间的命运,满足于黑面包和土豆,满足于劳役、低微的工资、长辈的鞭笞以及诸如此类的好事,而所有这些都是用当时流行的启蒙方式进行的。”[15]528可见,中国共产党应该牢牢掌握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能够发展体力、智力和精神道德的教育,要让人们意识到时代赋予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落实立徳树人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要传递的教育力量,是一种以“灌输”为核心的实践力量。列宁在《怎么办》中明确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6]317。这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在创建及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具备先进的理论,还必须努力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宣传这一理论。概言之,要善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宣传教育。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是不同层次的精神活动,理论研究主要是学术性探讨,因而不能简单地从群众鼓动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宣传教育则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旨在让人民群众掌握先进的理论,进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于传递信仰力量与理论力量,还应该积极开展政治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教育力量。
持久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力量,重在发挥引导作用,即要以信仰之力量和理论之力量引导人们树立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1]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群体,但不是全部与唯一。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等问题,更要引领全社会所有人对这些问题有全面系统的正确认识。其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四个正确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是“四个正确认识”的核心和重点,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四个正确认识”的目标和追求,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是“四个正确认识”的抓手和着力点。只有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才能认识当代中国大局和未来发展大势;只有厘清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上面两个“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引领人们意识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即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践活动中。
总体来看,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核;理论作为一种逻辑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三者相互依存,协调统一,不可分割。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充分彰显信仰的力量、理论的力量与教育的力量,以信仰凝聚人心,以理论说服人心,以教育感化人心。我们只有真教、真学、真懂、真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1]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 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J].求是,2012(6).
[6]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霍小光.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续写新光荣[N].人民日报,2013-06-21(001).
[9] 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N].人民日报,2013-05-05(001).
[10]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