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构建急危重患者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
2018-04-13关欣林慧绒陈小荷
关欣 林慧绒 陈小荷
【摘要】 目的 探讨构建急危重患者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
2014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0例急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 另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
收治的100例急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从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例患者中各选取1例家属分别作为家属组A和家属组B, 各100例。对比两组的抢救室停留时间、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并采用医护合作量表(NPCS)评价两组的医护合作关系。
结果 观察组抢救室停留时间为(31.59±7.01)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0.27±37.45)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组A对护理的连续性、及时性、全面性、安全性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家属组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护共同参与病情治疗和护理、医护信息共享、医护相互关心和协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急危重患者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于提升急诊抢救效率及家属满意度、改善医护合作关系均具重要价值。
【关键词】 急危重患者;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90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nstructing continuous nursing model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 There were 10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ceiving from August 2014 to November 2015 as control group, and 10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ceiving from January 2016 to July 2017 as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nstructing continuous nursing model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1 family member from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selected as family group A and family group B, 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esuscitation room retention time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work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nurse-physician collaboration scale (NPC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coopera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shorter resuscitation room retention time as (31.59±7.01) min than (180.27±37.45) mi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amily group A had higher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continuity, timeliness, comprehensiveness and safety than family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doctor-nurse participating in the treatment and care of illness,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sharing, medical care and mutual cooperation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nstructing continuous nursing model for emergency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s of great value in improving emergency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and medic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mergency treatment; Continuous nursing
急診科较其他科室而言, 不仅工作量大、急危重患者多, 并具多学科交叉特征, 也是医院发生医患纠纷的主要科
室[1]。急诊科护士工作也具一定特殊性, 不仅工作区域相对独立, 且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急诊科对护理工作者处理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也有更高要求。而有效的管理模式便是直接影响着整个护理团队的工作质量以及护士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之一[2]。为更好的开展急诊工作, 本院构建急危重患者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 并取得满意应用效果, 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 1. 1 患者及家属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100例急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 每例患者选取1位
家属或监护人纳入家属组A。另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1月就诊的100例急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 每例患者选取
1位家属或监护人纳入家属组B。观察组中男63例, 女37例, 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51.27±8.04)岁;合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38例, 呼吸系统疾病27例, 消化系统25例, 创伤
10例。家属组A男48例, 女52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37.25±7.87)岁。对照组男59例, 女41例, 年龄22~73岁,
平均年龄(52.09±7.94)岁;合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36例, 呼吸系统疾病28例, 消化系统24例, 创伤12例。家属组B男51例, 女49例, 年龄21~62岁, 平均年龄(38.01±8.02)岁。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1. 2 医护人员资料 将2014年8月~2017年7月于本院急诊科就职的185例医护人员纳入组, 其中男76例, 女109例,
平均年龄(39.87±5.02)岁, 平均工作年限(9.38±3.01)年;文化程度:高中5例, 中专8例, 大学专科47例, 大学本科100例, 硕士研究生22例, 博士研究生3例;正高4例, 副高13例, 中级44例, 初级104例, 员级2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按医院规章制度及急诊科护理要求给予常规急诊护理, 观察组给予连续性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
1. 2. 1 分诊环节 ①急诊挂号处前移至急诊分诊台, 减少患者往返和等候时间;同时扩大分诊台的面积, 增加为2个靠背座位, 在急诊分诊台使用扩音器, 加强对分诊护士文明礼貌和预检分诊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分诊准确率和患者满意度;②安装电子分诊系统, 正确分级分诊, 并进行流向统计, 同时开展品管圈《提高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登记达标率》。
1. 2. 2 急诊大厅 ①急诊洗手间安装呼叫器, 以便患者在洗手间内发生意外能快速通知医护人员;②急诊一、二、三层楼张贴投诉电话及投诉指引, 方便不满意患者投诉;③急诊洗手间门进行更新改造, 急诊走廊进行粉刷装修, 美化就诊环境。
1. 2. 3 抢救室 ①抢救室和留观区全部實行电子腕带管理, 以姓名+门诊号进行身份识别;②急诊抢救室增加1名护士, 用于管理抢救室陪护。开展品管圈降低抢救室流动人员数量, 并在抢救室实行半封闭管理, 1例患者只能留1个家属陪同, 将原抢救室分成急诊处置室和抢救复苏室, 更有利于对Ⅰ、Ⅱ危重患者的抢救;③急诊抢救室患者使用《转运交接单》, 方便与各部门转运交接, 减少护理缺陷, 并设2名高年资组长对护理质量进行质控, 同时配合医生抢救, 对急诊绿色通道6大病种时间节点认真登记统计, 缩短急诊停留时间。
1. 2. 4 留观区 急诊留观区、急诊病房安装围帘。留观区有入室宣教、挂号流程指引。
1. 2. 5 急诊病房 ①科室派专人负责出院患者住院信息电子登记工作, 护士长负责督促及时完成登记, 并检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医生共同参与管理, 共同提高病历质量;②督导管床护士的责任意识, 做好所管床患者的质量控制, 做到全面、全方位、一体化的责任制整体护理;③提高护士随访意识, 正确记录患者的随访信息, 保证信息的完整, 并落实到人, 提高随访成功率;④确定随访病种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卒中;⑤有固定的随访问卷格式, 每种病共
12个问题;⑥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⑦科室成立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每个月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 对存在的护理问题运用PDCA法进行持续改进。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统计两组患者抢救室停留时间;②使用本院自制量表(包含护理的连续性、及时性、全面性及安全性)调查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③医护组应用医护合作量表(NPCS)分别评价两组的医护合作关系感受, 主要包括医护共同参与病情治疗和护理、医护信息共享、医护相互关心和协作等3个维度共计27条项目, 使用Liker 5级评分法, 分值与医护合作行为呈正相关[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抢救室停留时间比较 观察组抢救室停留时间为(31.59±7.01)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0.27±37.45)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家属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家属组A对护理的连续性、及时性、全面性、安全性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家属组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医护合作关系比较 观察组医护共同参与病情治疗和护理、医护信息共享、医护相互关心和协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医疗卫生工作尤其是急诊科室中, 护理工作的质量一直是科室工作的重难点, 而护理工作的具体性、连续性、直接性、技术性以及动态性又是评估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提升急诊科室工作效能中不容忽视的环节[4]。鉴于此, 为更好的对护理工作进行质量管理, 服务急诊患者, 本院构建急危重症患者急诊护理连续性护理模式, 以期通过连续性护理模式达到减少不必要的耗时, 使患者尽快接受救治, 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及完善护理质量的目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抢救室停留时间为(31.59± 7.01)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0.27±37.45)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组A对护理的连续性、及时性、全面性、安全性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家属组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护共同参与病情治疗和护理、医护信息共享、医护相互关心和协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 于急诊患者而言, 时间即是生命, 护理工作者结合自身过硬的专科知识, 主动积极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 于减少转诊时间及急诊救治准备工作的开展具重要作用, 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耗时, 使患者更快得到救治, 从而提升抢救成功率[5];而于患者家属, 其入院时往往心情急切、恐惧, 并充满陌生感及无助感, 而本院通过构建急危重患者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 使患者及家属入院即可得到有效的分诊引导, 通过指导挂号、分级挂号等手段, 完善就诊服务质量, 并将此护理行为延续至整个病期, 从而提升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尤其是针对护理工作者, 通过对患者病情追踪及护理个案的收集, 亦能提升其护理水平[6-8]。
同时, 急诊科室属于高风险科室, 日常工作中, 清晰、完善的信息交流是快速救治的基础, 而本研究显示, 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开展后, 科室医护合作行为亦得到显著改
善[9]。究其原因, 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实施过程中, 通过对急诊缓解流程持续改进, 使科室醫护人员分工更合理、更明确, 也提高了科室医护人员专业素质, 从而改善医护合作关系, 保持更良好的医护交流行为, 有效防止沟通障碍导致的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 构建急危重患者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是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连续性急诊护理模式, 更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医护关系, 使医、护、患三方充分获益。
参考文献
[1] 赵茜, 郑云丽, 蒋利丹. 医院到家庭连续护理模式对持续植物状态出院患者的效果.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34):109-112.
[2] 刘迪.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及康复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0):7-9.
[3] 赵文静, 朱爽, 张晓卫, 等. 急诊一体化护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22):62-64.
[4] 丁玲芳, 陈俊国, 贾亚平. 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8):1402-1404.
[5] 胡铭, 刘孝钧, 刘玉玲, 等. 血浆脑钠肽水平监测联合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8):891-893.
[6] 侯艳玲, 杨竹. 急诊及住院期间连续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s1): 15-16.
[7] 关欣, 林慧绒, 陈小荷, 等. 急危重病人急诊就诊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分析. 全科护理, 2016, 14(9):897-899.
[8] 方然程. 无缝隙护理导向型急诊科急危重患者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16):22-24.
[9] 邹莉娟. 全程护理模式在危重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1):59-60.
[收稿日期: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