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电加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2018-04-13聂成艳卢智良徐均良

电加工与模具 2018年3期
关键词:电加工机床产品

聂成艳 ,卢智良 ,徐均良 ,3,王 应

(1.《电加工与模具》编辑部,江苏苏州 215011;2.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特种加工机床分会,江苏苏州215011;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江苏苏州215011)

全面推进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及服务的升级,是摆在电加工机床行业及企业面前的迫切课题。从宏观层面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社会积极探索以质量效益型目标导向、创新型主体支撑、可持续制度引领、新兴高端产业发展、高级要素配置为内容的发展新动能,同时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指引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进一步推进,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产业的装备制造业要在 “提升质量”、“结构升级”、“创新驱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应该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就微观层面而言,虽然近两年电加工机床行业的市场运行状态呈现小幅回暖之势,但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全行业在经济发展的新周期探索出更好的内生驱动力和更优的发展路径。尤其是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也应站在关乎生存的战略发展高度提升发展质量。

基于上述背景,《电加工与模具》编辑部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特种加工机床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共同策划了“新形势下电加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专题访谈,邀请电加工机床行业部分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就如何提升电加工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质量展开了交流。

此次接受访谈的企业负责人有: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兴、苏州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永德、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副所长郭建梅、廊坊安德建奇数字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臧永昱、苏州市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建军、江苏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饶佩明及杭州华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东。

1 提升发展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

作为制造业的一个细分领域,电加工机床行业发展中面临着整个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缺失、设计与成套集成能力欠缺;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及跨界融合发展不充分,节能环保压力大;服务型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不足、投资效益和盈利能力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企业文化建设有待提高。在电加工机床行业存在的问题中,有关科技创新、市场竞争以及企业管理的问题是受访者谈论最多的。

1.1 创新人才缺乏是创新驱动面临的最大问题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新研发是提升电加工行业发展质量的重中之重,但目前行业在创新驱动方面存在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思路狭窄、创新投入盈利贡献率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创新研发经费缺乏等问题,尤以创新人才缺乏为最大问题。

一方面,电加工行业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有迫切需求。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迫切需要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迫切需要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发展服务型制造,迫切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电加工行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郭建梅认为,企业面临“高技术创新人才招不来,招来了培养周期长,培养了又留不住”的困惑。究其原因,她认为电加工行业要与IT、互联网、汽车、无人机等热门行业竞争软件、电气等高技术专业人才但又极度缺乏待遇、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同时本行业培养的人才较容易被吸收至金切机床行业并成为其技术骨干,反之引进的人才还需要经过特种加工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才能真正成为技术骨干。对此,臧永昱认为目前企业从意识上认为前沿领域的人才很“贵”,加上技术创新的成本高、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企业不能通过创新研发持续获取收益,导致其花重金引入外部人才的动力不足。邵建军和陈永德也认为机械制造业对于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并指出行业内的企业普遍规模小而散、经营成本高,很难高薪引进人才,由此也限制了企业研发团队的建立。

郭建梅认为高技术人才要外部引进后再内部培养,期望通过搭建更高技术平台、取得更多创新成就的方式留住现有的创新人才,再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臧永昱则倾向于从外部引进必要的人才,他认为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超出原有人才工作范围、认知和经验的情况,如果仅仅靠内部培养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可引进外部人才来弥补企业原有人才的欠缺。

1.2 民营企业创新资源有限、创新心态较浮躁

电加工机床行业的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目前这些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方面存在创新资源有限、创新意识不强的情况。

张旭东认为,相对而言,民营企业获取国家创新经费支持的难度较大,尤其是政府对电加工机床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其创新政策的支持存在不精准、不到位的情况。受经费限制,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存在问题,导致很多发明专利还停留在纸面上,未能产品化。

饶佩明也认为,创新型高端人才缺乏和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在民营企业较为突出。跟国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的情况不同,民营企业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技术人才团队较为困难;企业自筹的创新经费有限,而政府部门在科技创新扶持方面的政策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除了创新经费不足,陈永德还提到了企业创新的心态问题。他认为,民营企业的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即使融到资金,企业的研发方向和研发周期也容易受资本的影响。整体上看,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的产品开发心态较为浮躁,更强调短期效益,这与技术创新回报周期长、需要久久为功的情况相矛盾。此外,国内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等跟国外同行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

1.3 产品同质化是市场竞争中的短板

目前电加工机床市场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高成本、长周期的研发投入与低市场回报之间的矛盾给原始创新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压力,如盈利不足制约企业后续发展,其背后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带来的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

郭建梅认为,由于缺乏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市场竞争中产品同质化、中低端产品的价格竞争,造成产品附加值低,并且由于研发资金和人才投入方面的不对等,使得原始创新研发型企业面对的市场压力更大。她认为,低价竞争导致国内机床在替代进口产品的过程中未能获得相应的红利,因此很难开展后续的研发。

张旭东认为,产品同质化是行业目前的短板,并直言不少企业所谓的创新研发,实际上是模仿同行推出的新产品,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研发;而在创新的方向上,目前更多的是追求外观形式、不求内涵,基础技术层面的研究和创新还不够。

吴国兴进一步强调了市场秩序对创新研发的影响。他认为,以产品同质化、一味地低价竞争为突出问题的市场无序竞争,会导致很多创新企业花了大量智力、财力、物力开发出的产品盈利不足或无法盈利,这将极大地消解企业创新的动力,无法促成真正意义的创新驱动,最终参与无序竞争的企业也不可能获取更好、更长久的发展。

1.4 部分电加工机床存在被替代的压力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其他工艺和技术的发展,电加工机床行业的部分机种将面临着市场空间被压缩或者被新技术、新工艺替代的压力。这也要求企业在创新研发时,围绕上述变化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

陈永德认为,目前电加工机床主要解决其他加工技术难以解决的加工问题。一段时间内,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仍将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能忽视激光加工、增材制造等技术及设备的冲击。可以说,未来将会有替代电加工机床的产品出现,如激光类产品可以替代线切割机床加工PCD材料、刀具等。新技术对电加工行业的冲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企业要积极关注,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研发方向。

邵建军认为,不同行业、不同加工材料对电加工机床的性能及功能要求不同,企业应开展差异化的研发,特别是将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作为企业的长期研究方向。考虑到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他认为企业应根据客户需求把握高质量创新研发的方向,既要重视提升机床自身性能技术,也要满足应用端的需求。

饶佩明分析认为,传统的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速度慢、加工精度和综合性能水平低,今后很难满足高端模具制造及精密加工的需求,其发展压力较大;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技术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国内企业在此类产品上与国外产品竞争,面对的市场挑战更加严峻;而创新型“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在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可预测未来电火花线切割领域的研发重点将会侧重于全智能高效“中走丝”机床产品。

1.5 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薄弱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水平的管理。然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仍在存在,这将越发难以适应行业及企业经济增长的要求,同时单一的管理方法和陈旧的管理思维也将限制行业及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郭建梅认为行业企业已开始注重研发的规范化、标准化、可靠性和一致性,但仍有不到位之处,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在于知识管理。她指出,新的质量体系标准(2016版)已经提到知识管理的内容,而目前企业普遍缺少对研发过程、实验细节等知识存档,如果能通过加强知识管理,形成可追溯、查询的机制,也可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改变“老带新”的培养方式,有利于解决企业内部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饶佩明指出,企业在现场管理、产品装配过程管理、综合指标达标情况售后产品档案资料管理等细节方面,普遍存在薄弱环节。

张旭东也认为企业在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方式比较简单,信息化、数据化、流程化的程度不够。

2 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探讨

行业企业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整体而言,提升发展质量是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针对电加工行业面临的前述问题,受访者从多个方面探讨和找寻了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2.1 通过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和多主体的协同创新寻求经费和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研发是电加工机床行业实施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创新人才缺乏和创新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行业企业可通过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地方科研项目,实现电加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提升;通过产学研用及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行业技术创新的合力,有效促进产业升级。

(1)以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为契机,利用政府资金支持,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破电加工领域的关键技术、解决重大技术问题。

自2009年国家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以来,电加工行业紧紧抓住了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高度重视数控机床发展的重大机遇,苏州电加工所、北京电加工所、北京安德建奇、苏州三光等企业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承担和参与了多个科技重大专项,在五轴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高效精密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多轴数控电火花小孔加工加床、电加工专用高精度转台等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在航空航天发动机闭式整体涡轮盘加工、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孔加工、精密细丝切割等装备制造和加工工艺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

郭建梅认为,装备制造领域在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得到了重大专项的支持,可以说专项的需求也是行业最顶尖需求,而这些专项项目在为企业提供创新研发经费支持之外,更能促进企业科研能力、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企业采用市场融资开展创新研发的过程中,应着重在研发前后期关注资本对企业研发情况的深度影响以及趋势,企业可以在市场资本控制能力不到位时,积极寻求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政策、国家引导资金以及其他发展投资基金的支持,这既有助于把握行业前沿需求、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发展路径,也是企业更可行、更可控的引资途径。

(2)加强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有助于解决人才结构性缺失问题,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合力,促进各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苏州三光与高校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陈永德说,与高校合作时,企业要有明确的定位,合作方主要为企业解决基础架构方面的问题,要想真正做成产品,企业需有自己的人才队伍,并具备完善研发成果和实现产品化的能力。

郭建梅认为,电加工机床行业体量较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创新来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实力。

据臧永昱介绍,安德建奇在2015年初就已提出重研发和市场、弱化生产制造、以供应链为纽带建立生产合作伙伴联盟的发展思路。为了突出研发和市场的独立地位,安德建奇明确了各子公司在董事会制定的总体规划下独立发展自主经营的道路。目前,安德建奇还在尝试构建生产伙伴联盟,初期采用OEM的方式培养供应商,让供应商基于其产品设计要求及质量管理体系生产产品,公司会在生产管理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未来,当供应商成长为合格产品生产者时,安德建奇还会考虑开放技术授权,使优质的供应商成为其核心技术伙伴。

邵建军进一步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行业企业之间应该形成合力,通过协同创新从整体上提升行业的科研水平,同时这种合作的方式也能有效避免各个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技术重复投入。

2.2 增强内生动力,夯实基础科学研究,重视建立标准化体系

大家认为,基础研究薄弱将严重制约电加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全行业要增强内生动力、夯实基础科学研究,进行有效的高质量技术创新。

吴国兴指出,国内企业在脉冲电源、精度、控制系统、工艺四个方面的技术提升不足,与国外产品的差距集中于技术性能方面。他举例说,复合型产品的创新研发并非简单引入新技术或增加新部件,应在基础研究之上逐步开展复合应用,由此才能有实质的创新提升。而在单机性能提升方面,他认为行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时,要在工艺方法、机床精度、数控系统、脉冲电源、伺服控制、工作液、外观造型、人机工程等基础研究方面开展创新研发,并着力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产品指标不实际、功能不实用的问题,强调产品综合加工效率的提升。

此外,吴国兴还建议在行业内及关联行业之间建立统一的通信接口标准,使物与物更好地实现连接、通信和交互;同时还应强化质量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达标认定”活动,对标国际上知名公司的产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市场地位。

郭建梅说,多年来研制的许多电加工机床为国内首创,其功能、性能有了较大提升,但可靠性仍低于国外,因此在进行高质量创新研发时要重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而要提高可靠性,首先应落实设计流程的标准化、关键部件选用的标准化及通用化、整体装备架构的系统化。同时,她认为电加工机床在人机互动时对人的要求高,想要实现“傻瓜式”操作,需大量的工艺、装备应用数据及大量的基础工作,甚至还需跨行业的技术支持。为此,她建议企业可采取联合创新、融合创新或者开展新的共享商业模式来一起开展项目攻关,真正去实现工艺、技术的智能化及操作的便捷简单化。

2.3 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开展产品创新并实施转型服务型制造

产品创新要以市场为牵引、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它的发展过程是国内企业以市场为牵引、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开展产品创新实践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该类机床的发展过程中,围绕用户和市场需求,以国内企业为创新主体,不断创新其功能、提升其性能和质量,于是其升级产品——具有多次切割功能的往复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俗称“中走丝”机床)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我国电加工机床产品的主力机种。未来,随着个性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增多以及新技术对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影响的加重,企业将转向服务型制造,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互惠、互赢的合作协作关系,与企业之间围绕综合服务能力展开竞争。

吴国兴表示,企业要进一步深挖潜在的应用需求,继续寻找细分市场,不断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他举例说,激光产品不仅可用于切割和焊接,还可以用于除锈,这是之前很多人没想到的,因此有很多潜在的应用需求需要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研究。

臧永昱认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应贴近市场、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以用户思维做产品、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需求的痛点,这是摆在研发人员面前的课题。他认为创新研发不能单纯地赶热点、追时髦,而是挖掘用户本身背后的真正需求点并以此作为研发基础。

据邵建军介绍,苏州宝玛有约三成的业务涉及个性化定制生产,且近年来客户在产品、工艺等多方面提出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多。因此,他认为企业不仅要提升研发、销售、服务人员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更要转向服务型企业发展。在其看来,企业要从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中突围出来,必须要依靠差异化发展。

饶佩明认为,在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企业应在研发时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把握技术前沿的发展方向,瞄准市场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产品定位要准、针对的用户群要明确、性价比要高,竞争优势才会突出;三是掌控研发时机,找准创新切入点,尽量缩短研发周期,且有完备的实施计划、措施以及充分的应急预案。此外,他认为市场将引导企业与用户之间逐渐建立起高度信任、互惠共赢的协作关系,要求企业搭建互动平台以加强售前咨询与售后服务,及时为用户排忧解难。

张旭东认为今后市场会对技术服务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远程感知、远程监控等服务的增多,市场对企业的综合服务广度和深度要求都将提高;年轻一代的用户对机器的美观、人性化提出更多需求,未来人机优化的意识将进一步加强。

2.4 顺应国家政策导向、探索多领域技术融合

邵建军认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将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是全方位的、完全内在的改革,不管是产品、市场还是管理,多个方面的改革难点很多,会颠覆以前的经营理念,企业经营者的发展思路必须顺应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方向,如果仍是埋头做产能,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就无从谈起。

吴国兴认为,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强化推行,行业企业更要重视绿色环保方面的研究,如着力开发既能提高切割效率、降低表面粗糙度等加工指标,又能符合无污染排放要求、价格为用户接受的电火花线切割专用工作液。

张旭东指出,产品的绿色、环保或将成为行业企业接下来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方面在于国家提倡清洁生产,加大了环保督察;另一方面在于国内与国外机床在绿色、环保方面存在差距,如果今后国内执行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将涉及该问题。

臧永昱认为企业研发人员要关注新技术、新领域,并考虑将其与本行业的优势技术相结合,如很多仍在采用单片机的企业,可以考虑采用新的卡片式开发主板;再如,智能化的基础是数据化,而如何采集数据、能否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则需要新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又如,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联与通信,这对于电加工机床行业而言可能是难点,但对于互联网行业是基础,这就需要多领域技术的融合。

2.5 以先进技术构建先进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基础,要取得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的成功需要管理创新的支撑。通常,管理创新涉及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控模式等的优化调整,以及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可以对标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培训,增强其创新发展的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的能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加强对服务团队的有效管理;可以实现远程服务,增强售后服务时的沟通效率,提高售后服务的响应速度。

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利用ERP之类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企业可以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采购、研发、制造、仓库、销售等运行环节的流转效率,实现高效管理,还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速度。目前,苏州宝玛利用ERP系统搭建信息化平台,开展数据分析、管理与共享,整合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实现标准化生产,通过四年多的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郭建梅认为企业在采用ERP、PDM等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软件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内外部多地办公、协同创新以及工业大数据资源管理、分析、使用的问题,成为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同时企业内部的项目激励、成果转化激励、股权激励等系列政策,能为企业转向创新型、服务型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3 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电加工行业的众多企业为求生存、求发展,已经在研发生产、市场服务和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且有成果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苏州电加工所以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已任,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作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特种加工机床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和全国特种加工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全国性行业组织的挂靠单位,苏州电加工所还承担着促进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近年来,积极呼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立项,并承担和参与了国家数控机床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等科研项目,围绕难加工材料、微细结构和复杂型面等传统加工方法难以解决的加工难题,研究了以航空航天发动机制造所需设备为代表的各种电加工专用设备和以用户特殊需求为代表的细分市场产品,有力地促进了电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苏州电加工所仍以提升产品可靠性为重点,坚持开展行业产品技术的基础技术性研究。

近年来,苏州电加工所也进行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以激发企业活力。对内,在2016年7月,为了进一步做强智能制造板块业务,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苏州电加工所进行了重组;2017年围绕用户需求,强化了市场与研发、生产之间的联系,合并职能部门,成立了更具灵活性的事业部;2018年,公司实施薪酬体制改革,打开了员工的上升通道,大胆提拔年轻骨干,增强员工积极性。对外,苏州电加工所根据自身和行业特点制定了“差异经营”的发展战略,开发具有核心技术的特种加工机床专用设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拓展细分市场,满足用户需求,与客户构建了诚实互信、合作共赢的关系。

(2)苏州三光看重长远发展,明确发展目标,坚持高研发投入。

苏州三光坚持高研发投入,近几年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7年的研发投入约占当年营收的8%。陈永德认为,虽然目前行业的研发投入回报周期长,但只有持续的投入,企业才能保持长期的发展。研发投入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为企业争取了更多的利润空间,还脱离了低价竞争的怪圈。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前几年,苏州三光仍坚持研发投入和质量优先的原则,促使其在市场回暖时收获良好的销售业绩。

高研发投入的背后,是高发展目标的追求。苏州三光具有国际化视野,在品牌建设、企业管理等方面都走在行业前列。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并通过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将企业的各项制度落地执行,还出资金安排骨干管理人员外出培训,学习如何提升生产效率、如何建设团队、如何实施项目开发、如何执行6S管理之类的课程。另外,苏州三光还专门引进了在欧美企业具有十年以上管理经验的人才,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些长期的投入和实践,为苏州三光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北京电加工所在产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下,紧贴市场求发展。

多年来,北京电加工所积极寻求跨行业、跨领域的多方合作,构建起了稳固的产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并在该模式下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设备生产制造与管理的专业队伍,探索出了一条有质量的创新发展之路。

北京电加工所一直以“一特二精”(一特即特殊材料的特种加工技术,二精即精密数控电加工机床和精密工模具制造)为主攻方向,以能源、航空、航天、化工等重点领域的闭式整体叶轮、涡轮盘等难加工材料复杂结构关键零部件的加工装备与技术需求为着眼点,与应用单位、高校联合承担了国家数控机床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45项,掌握了自主核心知识产权,获得国内授权专利100余项。北京电加工所积极与互联网行业协同创新,提升基于云端的装备智能化、可靠性、实时监控等水平,将从对北京电加工所以多轴智能联动电火花成形机床、精密超硬刀具系列磨床、拉丝模成套加工装备等为主的60余种系列产品所占有市场获得的客户应用反馈数据进行全面掌握、分析、改进,为北京电加工所迈进“服务型制造”企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4)安德建奇探索以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传统业务的新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等新技术概念的兴起与发展,安德建奇重新审视其技术发展方向,将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电加工机床专有技术,比如放电技术、传动技术、自动穿丝技术等;二是增值性技术,如大数据技术、网络化技术等。无论针对哪一层面的技术开发,公司都从用户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公司新增了信息管理部门,并引进了专职的数据分析师对公司生产运营中产生的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帮助企业提升效率控制成本。这些数据师未来的工作将延展到产品数据分析,帮助研发人员改进产品设计。

由于安德建奇每年有一半的产品出口到国外,若没有网络化技术的支持就无法实现海外产品的远程维护,因此安德建奇较早地进行了网络化技术开发和应用。目前,公司已可初步做到远程监控,并在开发更多的网络化应用。此外,安德建奇也在进行新型模组化电柜实验,为未来电气技术的开放打下基础。

(5)苏州宝玛把握个性化定制需求,以信息化手段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苏州宝玛目前可生产80多种不同行程的线切割机床产品,在用户定制化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司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作为重点,在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等方面建立起与个性化需求满足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利用ERP系统,建立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了生产、营销、服务等流程标准化,公司运行更加顺畅,需要的人员反而减少。

苏州宝玛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增强了生产和服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公司通过ERP系统管理,大幅缩短了交货期,满足客户提出的多品种、快交货需求。同时,利用ERP系统分析往年数据,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和库存储备,包括辅配件,最大限度地实行零部件的标准化,使之能达到交货期的要求。通过ERP平台,苏州宝玛也能更好地管理售后技术服务人员,增强与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也能及时把握客户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苏州宝玛也在探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行基于云端支持的物联网技术布局,在产品开发之类,还将深入融合服务、营销等环节,以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6)江苏冬庆积极开展关键技术课题公关,夯实发展基础。

近年来,江苏冬庆研发了独立悬挂三轴组合T字滑台式锥度头装置,并取得了数字式智能双向恒张力控制技术的领先优势,还先后推出了多个系列的不同档次、类型的集高精度、高效率、恒张力、变频调速、多次切割等性能于一体的高精密全伺服控制型中走丝产品。江苏冬庆还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推进项目,带动公司专利产出,有效保护自身经济利益。

目前,江苏冬庆规划了“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立足产品”的发展路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数控化高效产业的转变,并加大拓展国内市场、同步开发国外市场,具体在四个方面聚焦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形成了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系列高新技术产品和完整的产业链;二是质量优势,通过ISO9001:2015国际质量体系认证、CE认证和出口许可,形成了具有严格的质量检验、产品内控标准和质量监控规程;三是品牌优势,强化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市场优势,建立强大的销售服务网络体系,并进一步加强国外市场的开发并跟进相应的技术服务。

(7)杭州华方紧跟政策和需求的导向,明确产品定位。

杭州华方彻底摒弃价格竞争,主抓产品技术含量,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产学合作,至今每年都能产生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成果,逐渐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不仿不抄不跟风、创新研发专特色”,杭州华方主动把握经济发展的政策风向,得出了“高效、绿色、环保、智慧、智能”的发展方向和产品定位。围绕产品定位,杭州华方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针对国防应用领域的需求,不断提升线切割的加工能力;二是重点发展往复走丝产品,在中等精度应用需求方面,增强产品的效率和速度;三是在清洁生产的政策导向下,研究更环保的技术。据张旭东透露,公司开发了称为"热泵散热"的技术,能将元器件自身发的热作为动力,实现工具的热交换,可使华方产品的电控柜停机时也能停电、增强可靠性并延长使用寿命。而在环保方面,已经成功探索了线切割操作时工作液的零排放。

4 结束语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之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中心推进电加工机床行业持续发展,是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实施的重大课题。

通过 “新形势下电加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专题访谈,受访的行业骨干企业负责人总结了经验、梳理了不足、理清了思路。大家一致认为,虽然电加工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行业企业有信念、有信心,积极参与到国家提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努力提升电加工行业的发展质量,为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电加工机床产品
《电加工与模具》征订启事
机床展会
《电加工与模具》征订启事
2019,中国机床变中求进
基于通用机床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轮对旋修
机床挤刀装置的控制及应用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2010年我国电加工机床行业快速发展业绩优异
2009年我国电加工机床行业在重创中复苏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