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程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8-04-13孙鲁宁
黄 瑶 袁 滨 束 昊 刘 锌 孙鲁宁
(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江苏 南京 210000)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用于支撑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亦是损伤率极高的部位,ACL断裂后,不仅阻碍患者日常活动、运动,易累及关节内部结构损害[1]。因此,为恢复膝关节功能,对受损ACL展开重建术及康复训练已成为临床共识。关节镜下重建ACL是改善膝关节ACL断裂后关节不稳的有效术式,该手术具微创、术时短、恢复快等优势,但术后早期的不规范功能锻炼易使ACL重建后拉长或松弛,甚至锻炼,从而影响功能恢复[2]。为探究康复训练程序的应用效果,我院以2014年5月—2017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124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X线、MRI检查确诊ACL损伤,符合手术指征,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后外侧复合体及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骨折脱位、需行翻修术等患者。按干预方案不同分2组,观察组62例,男女比例34∶28,年龄25~47岁,平均(35.26±10.21)岁,损伤部位:左膝32例,右膝30例;对照组62例,男女比例37∶25,年龄24~48岁,平均(36.03±10.04)岁,损伤部位:左膝29例,右膝33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干预:术后告知患者手术成功,安心休养,并为其普及康复教育及功能锻炼指导,协助家属做好日常看护工作,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严密监测患肢的温度、肤色、引流液等情况;给予饮食建议,适当心理疏导。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行康复训练程序:⑴阶段1(术后1~2周)。①股四头肌、胭绳肌收缩训练:患肢平置于病床,维持收缩股四头肌、腘绳肌5~10 s,随后放松10 s,反复训练,1组20次,术后1~3 d,5~10组/d,第4 d期增加5组/d,直至30组/d。②主被动伸屈训练:术后第4 d,利用CPM锻炼关节屈伸活动,初期0°~30°,随后每日增加10°,当增加至90°时,每2 min屈伸一次训练,2~3次/d,30 min/次;鼓励患者主动屈伸膝关节。③配合支具:活动关节时正向佩戴,在可确保关节稳定下进行活动;睡觉时反向佩戴,伸直位固定关节。④训练活动度:指导髌骨内推,2~3次/d,15 min/次。⑵阶段2(术后3~12周)。①直腿高抬:直伸膝关节,下肢抬高,维持5~10 s放下,10~20遍/次,4次/d。②股四头肌抗阻训练:枕头垫于患膝,屈膝保持30°,足跟离开床面直至患膝伸直,维持10s,10~20遍/次,4次/d。随后负重训练,1 kg沙袋置于患肢踝关节,配合股四头肌抗阻训练。③屈膝训练:开始15°,随后每日增加15°,直到趋近健膝。④本体感受器锻炼:指导患者应用健身自行车运动,15 min/次,2~3次/d,逐步增加练习时间。⑤行走训练:术后3周,配合支具、拐杖行走,术后6周,单拐行走,再过渡自主行走。⑶阶段3(术后13周~6个月)。指导患者练习半蹲、慢跑、骑自行车等活动,禁止剧烈、急速旋转等运动。
1.3 评价标准[3-5]
参照Merchant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膝关节可于15°~130°范围内活动且无障碍、无疼痛;良:膝关节可于30°~120°范围内活动且活动轻微障碍,偶感疼痛;一般:需借助外力行走,具一定障碍,活动时明显疼痛,膝关节可于40°~90°范围内活动;差:无法行走,疼痛难消除,膝关节活动范围小;优良率=(优+良)/总数×100%。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评价膝关节功能,分值0~100分,分数越高,则功能状态越好。采取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1.94%,比对照组75.81%高(P<0.05),见表1。
表1 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n(%)](n=62)
注:组间对比,aP<0.05。
2.2 膝关节功能
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Lysholm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n=62)
注:组间对比,aP<0.05。
2.3 生活质量
观察组术后生活指标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生活质量比较分)(n=62)
注:组间对比,aP<0.05。
3 讨 论
术后规范性康复训练作为手术治疗的延续手段,能保障关节功能的有效恢复,但是,过分强调制动训练,可导致关节发生组织粘连,延缓功能恢复,严重的可限制膝关节屈伸;而过度的超负荷功能训练,易使得移植肌腱固定松动,降低其稳固性[6]。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针对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患者采取康复训练程序进行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对照组高,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Lysholm评分均比对照组高;这与杨淑容[7]结果相似,提示康复训练程序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原因分析:在康复训练程序中,护理人员积极指导患者等长收缩训练,并配合骨骼放松练习,在此期间,α运动神经元停止工作,γ运动神经元则受到抑制,新发冲动被减弱,故而使得肌肉静息张力减小;等长收缩与放松相互配合练习,能促进肌肉协调、平衡,增强关节活动程度,并重建本体感觉,有效恢复关节功能[8]。此外,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练习髌骨内推,通过被动推移髌骨,形成滑动,可以改善关节液循环,防止粘连,减少关节活动障碍;同时,在推动过程中,关节面与关节液充分接触,产生润滑效果,能减轻患者关节屈伸训练时的疼痛,提高锻炼主动性[9]。本体感觉功能可决定膝关节的稳定性,是帮助修复膝关节的关键。护理人员将神经肌肉训练配合本体感觉功能共同训练,可以加快吸收关节腔内积血,缓解关节疼痛、水肿,避免伤及软骨,再加上各种功能锻炼,有效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关节整体功能及稳定[10]。其次,术后指导患者下蹲练习,能适当牵拉前交叉韧带,提高其柔韧度;保持下蹲动作,能够提高静力负荷,促进肌肉、关节等结构稳定,有效恢复膝关节生理功能[11]。此外,康复训练程序重视患者功能阶段性锻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术后早期,以主被动功能训练为主,注重训练肌肉力量,能缓解肿胀、疼痛,为强化后期训练提供良好条件;术后中期强度恢复关节活动度,通过肌肉持续牵伸、负重等训练,能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术后晚期则重在重建关节的本体感觉、运动能力,通过阶段性的训练,有效提高膝关节功能[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康复训练程序的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考虑为患者经康复训练后,膝关节功能得以恢复,保证了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恢复自信心,乐观面对生活,故而生活质量改善。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应用康复训练程序的效果显著,不仅能改善膝关节功能,还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顾羊林,王予彬,王惠芳,等.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及术后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70-1171.
[2]刘欣伟,刘松波,刘铭,等.急性膝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治疗临床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7,19(7):527-529.
[3]柯剑萍.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604-605.
[4]罗灏,刘君.康复训练在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J].安徽医药,2014,18(6):1077-1079.
[5]赵辉,殷力,韩奇财,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高屈曲活动度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4):916-918.
[6]孙昂扬,杨伟铭.阶段性本体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6):775-776.
[7]王刊石.平衡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5,41(20):2451-2452.
[8]朱洪江,郑祥,关健,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康复方案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0):2442-2444.
[9]陈飞.中医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207-208.
[10]肖红.康复训练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6):3298-3299.
[11]张晓辉,廖八根,陈速,等.神经肌肉训练对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8):772-776.
[12]徐明义,闫栋,黄硕,等.系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