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食管癌单独及合计发病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
2018-04-13董雪梦沈兴蓉谢毛毛王德斌
董雪梦 沈兴蓉 程 静 柴 静 冯 瑞 谢毛毛 江 涛 王德斌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国民生命和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全国肿瘤登记地区针对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统计中,胃癌死亡率22.04/10万,顺位第三;食管癌15.58/10万,顺位第四[1];相较于其他癌种,这两种癌症五年生存率较低(其中胃癌27.4%,食管癌20.9%)[2]。胃癌、食管癌(后文简称“两癌”)的发生要经过长期多阶段的演变,期间存在一系列可能转化为癌的中间病变阶段,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自数年至数十年不等,饮食行为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癌症的预防提供了机会。现阶段癌症的病因未明,国内外有关两癌的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大多是将二者分开研究[3-5],分别构建单个肿瘤多因素模型。本研究将两者的病例合并后构建两癌的共同多因素模型,综合探讨影响两癌发病的饮食行为。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展调查,病例组和对照组遵循性别、年龄、文化程度1∶3相匹配的原则,病例组来自合肥市可以提供肿瘤诊疗的医院,经过病理或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原发性胃癌或食管癌的患者,调查开始前先通过医院信息检索系统查询病人的户籍、年龄、病种等信息,确定符合调查条件后在病房开展面对面调查。对照组为合肥市未被确诊为任何恶性肿瘤或者重大疾病的健康居民,调查在居民家中完成。所有调查对象满足:(1)年龄40~69岁;(2)安徽省合肥市常住人口(当地居住六个月以上);(3)无严重精神疾患,可以进行正常沟通并顺利完成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采用结构化问卷,分别于2015年7月—8月、2016年7月—8月开展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科大学研究生担任调查员,告知被调查者调查目的、意义、保密情况,征得同意后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前由上述同一批研究生调查员进行问卷的整理和复核。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录入过程实行双录入实时校验,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社会人口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表1)
本次调查共收集两癌患者160例,其中胃癌72例,食管癌88例,按照1∶3匹配的原则收集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匹配的对照640例。被调查人群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8.93±7.273)岁,其中男性较多,占比72.5%;60岁以上年龄组人数最多,占比48.1%;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4.4%。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分布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2.2 单因素分析(表2)
本研究共调查饮食行为24个,其中与胃癌相关的因素7个,与食管癌相关的因素15个,与其中任一癌症相关的因素17个,OR值最小为0.400(粗粮食用量),最大为2.523(用餐到睡觉时间<2 h),保护因素包括常吃新鲜水果、常吃粗粮,危险因素包括常吃腌晒食品、常吃油炸食品、常吃淡水鱼虾、常吃主粮、常吃畜肉、常饮酒、常喝茶叶、偏烫饮食、偏干饮食、饮食过咸、饮食过油、用餐速度快、过饱饮食、用餐不规律、用餐到睡觉时间<2 h。
2.3 多因素分析(表3)
为了控制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将社会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表2中的所有自变量引入方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与胃癌相关的因素8个,与食管癌相关的因素7个,与其中任一癌症相关的因素10个,OR值最小为0.473(常吃豆制品),最大为2.245(用餐到睡觉时间<2 h),保护因素包括常吃海产品、常吃新鲜水果、常吃粗粮,危险因素包括常吃腌制食品、常吃淡水鱼虾、常吃主粮、饮食过咸、用餐速度快、用餐不规律、用餐到睡觉时间<2 h。
2.4 两癌Logistic回归统计量比较
将胃癌、食管癌与饮食行为的Logistic回归OR值(表3中第二列与第五列数值)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列OR值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27(P=0.037)。用表3所得Logistic回归结果评价胃癌、食管癌、两癌的风险预测模型,将各变量乘以各自的系数B相加后得出预测结果,根据预测结果分别作出三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得出的三条曲线,其下面积分别为胃癌0.846(95%CI:0.795~0.897),食管癌0.812(95%CI:0.762~0.861),两癌0.801(95%CI:0.764~0.839)。
表1 社会人口学分布情况
表2 胃癌、食管癌及两癌与饮食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表3 胃癌、食管癌及两癌与饮食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常吃腌晒食品、常吃淡水鱼虾、饮食过咸、用餐不规律、用餐到睡觉时间<2 h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常吃豆制品、常吃新鲜水果、常吃粗粮是胃癌的保护因素;常吃腌晒食品、常吃主粮、常吃新鲜蔬菜、偏烫饮食、用餐速度快、用餐不规律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常吃新鲜水果是食管癌的保护因素。其中常吃腌制食品、偏烫饮食、饮食过咸、用餐速度快等因素在既往研究[6-8]中讨论较多,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一致。本研究还发现,常吃主粮是癌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常吃粗粮是保护因素,这在既往研究中报道较少。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食食用量减少可能意味着更多粗粮、蔬果、蛋奶制品的增加,这种饮食上的相互补充使人从日常饮食中获得更为均衡的营养。此外,有动物实验表明,能量摄入过多与恶性肿瘤发病呈负相关[9],限制能量摄入可以抑制肿瘤形成、延长肿瘤潜伏期、降低肿瘤发病率。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病例对照研究中存在明显的回忆偏倚,除记忆失真或是不完整造成的误差外,病例组在回答问题时容易提供一些自认为与疾病有关但实际不真实的情况,基于这个原因一般OR值1.5倍以下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在前瞻性研究中会消失。本研究所发现的有统计学意义的25个OR值中,只有3个OR值在0.67~1.5(保护/危险作用在1.5倍以下)之间,这提示本研究中纳入的因素对两种癌症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表3中可以看出,饮食行为对癌症发病的影响OR值范围为0.473~2.245,与既往相关研究OR值范围相似。其中OR值较小的有常吃豆制品(OR=0.473),较大的有常吃腌制食品(OR=2.113)、吃饭到睡觉时间<2 h(OR=2.245)。大豆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极为相近,属于营养价值高的优质蛋白质,其中的大豆异黄酮、皂苷以及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中的蛋白酶抑制剂等成分都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10]。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食盐,盐本身并不致癌,适量食用不会使癌症发生,但长期使用重盐食品会损伤消化道黏膜,破坏黏膜屏障,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增强致癌作用,有研究表明,腌制食品摄入量与上消化道癌呈正相关[11];除腌制食品食盐过量外,可能与腌制食品中亚硝酸类化合物或是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在腌制过程中被破坏有关。吃饭到睡觉时间<2 h即用餐到睡觉时间太短,此时进入胃部的食物未经完全消化吸收,容易造成食物反流,刺激消化道;而饭后不运动也是缺乏有效体力活动的表现,此前体力活动对癌症的预防作用已被充分证明[12]。
胃癌Logistic模型中的OR值与同一组饮食因素在食管癌Logistic模型中的OR值具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27。这种相关关系显示了饮食行为对两癌影响上的一致性,这一发现提示调整相同的饮食行为会同时影响多种消化道肿瘤。胃和食管与食物的时空关系非常“接近”,食物经过食管到达胃,且食物的理化性状在食管转运的过程中很少发生变化,所以食物对食管黏膜和胃黏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三条ROC曲线下面积值提示饮食因素对于上消化道癌症的预测能力较好,“两癌”的曲线下面积虽然略小于胃癌、食管癌,但三者基本接近,提示可以用饮食因素构建多肿瘤综合预测模型。文献中构建单个肿瘤多因素模型的尝试已经有很多报道[13-15],类似研究所产出的胃癌和食管癌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大多在0.7~0.8之间[16-17]。与这些研究相比,本研究所产出的胃癌和食管癌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现有研究没有构建两个或更多肿瘤的共同多因素模型的报道。
参考文献:
[1]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 2016, 25(1):1-8.
[2]Zeng H M, Zheng R S,Guo Y M, et al.Cancer survival in China, 2003-2005:A population-based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5, 136:1921-1930.
[3]王慧, 黄水平, 李海朋.苏北农民胃癌主要影响因素及防治知识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23):4362-4365+4368.
[4]骆善彩, 潘恩春, 周金意,等.淮安市沿淮河居民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 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6, 24(8):573-576.
[5]周亮, 赵瑶, 朱伟, 等.胃癌前病变转归影响因素回顾性队列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8):1154-1157.
[6]谭淼, 熊文婧, 朱宗玉, 等.中国人群食管癌发病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23):4310-4316.
[7]姚文庆, 喻卫红, 于慧会, 等.辽宁省胃癌高低发地区胃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 2014, 23(8):686-690.
[8]周小乔,李鸣,黄承钰. 中国人群食管癌主要饮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7): 1207-1210+1213.
[9]梁缘.海岛居民萎缩性胃炎与胃癌高发的多因素分析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 2013.
[10]蔡曼儿, 孙翰,薄芯,等.中国传统发酵大豆制品的营养[J].中国酿造, 2010(2):11-16.
[11]薛清萍, 潘雄飞, 李思齐,等.四川省胃癌与生活习惯和行为影响因素关系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7):1257-1260.
[12]王艳,李新,王正珍.体力活动与癌症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38(8):72-79.
[13]宗振久, 张红军,王曦, 等.结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160-161.
[14]沈敏, 顾建芬, 董钰英. 影响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5):782-785.
[15]翟敏,郭立燕,赵霞,等. 济宁市农民食管癌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4(11):837-839.
[16]孔莲芳.胃癌环境因素风险预测模型初探[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7]童贵显.安徽农村居民消化道恶性肿瘤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