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音乐校本化开发和利用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为例

2018-04-13彭乐雨

新课程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吴歌山歌校本

□彭乐雨

一、地方音乐校本化开发利用的背景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方音乐作为校本教材内容,运用于现实教学的比率应达到15%~20%。由此可见,地方音乐已成为音乐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目前使用的是国家统一编制的课程,缺乏个性和差异性。地方音乐一般都有极强的富润多元的精神价值,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珍贵的资源库,所以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催化剂和国家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地方音乐的概念界定

本文研究的地方音乐是指苏州所辖区域为中心,含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吴江、吴中 (原吴县)等周边地区的凝结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歌谣和曲艺。

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尊重学校主体的独创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是教育体制内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体现了课程决策的民主性和开放性。笔者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地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周边紧邻昆山、吴江、常熟、太仓、张家港等地。选择这些地方的民歌,对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学生来说,内心更容易引起共鸣,耳濡目染的乡音乡情所带来的亲切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将地方音乐作为校本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三、地方音乐校本化开发利用过程

1.校本课程教材编写。

(1)确定编写原则。教材的编写必先确定应遵循的原则,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编写同样如此:

首先,从地方特色出发。人一生最难忘记的是童年的歌谣,耳濡目染的地方特色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切入点,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吴方言区,所以校本教材从吴方言地区的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中选取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代表性选段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彰显地方特色。

其次,从学校特色出发。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所以,编写校本教材时,从学校特色出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可以为创造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好铺垫。

最后,与社会联合开发。音乐的开发离不开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脱离。校本教材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开发,如通过调查、整理、收集资料等形式,从互联网上,在图书馆里,深入农村、乡镇的文艺团体进行民间乡土音乐的搜集和整理。前人的经验为我们的编撰提供了很多帮助。

(2)确定教材结构。校本教材《吴韵奇葩》,共设立12个单元,分别是:

一单元 白茆山歌 七单元 昆山民歌二单元 芦墟山歌 八单元 昆山宣卷三单元 河阳山歌 九单元 胜浦三宝四单元 阳澄渔歌 十单元 同里宣卷五单元 白洋湾山歌 十一单元 昆曲六单元 双凤山歌 十二单元 评弹

(3)组织编写教材内容。吴地民歌音乐内容丰富,除了部分已经编写成书可以通过查找文献资料等手段得到,尚有大量未经收录文献的素材。笔者花费大量时间实地走访采风,访问众多民间艺人,如白茆山歌传人陆瑞英、评弹演唱家陆锦花等,其中部分人士是苏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教材内容主以吴语方言地域流系划分,每个地区都有其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及形式,比如常熟的白茆山歌、吴江区的芦墟山歌、张家港的河阳山歌、太仓的双凤山歌等,此外增设了昆曲和评弹两个单元,因为昆曲和评弹同样是以吴地方言为基础的,如昆曲分为“南昆”和“北昆”,“南北昆”唱腔语言都是采用“中州韵” (中州官话,接近普通话),南昆道白 (念白)一般用“苏白” (苏州方言),所以北方人结合字幕可以听懂。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吴韵奇葩》每一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内容简介、历史渊源、代表曲目、种类特色、代表人物及风俗文化等内容的安排设置。

2.校本课程教材的使用。

(1)在日常教学中有机渗透,灵活运用。编写教材时,我们依据音乐学科特点进行混合编排,即有鉴赏、表演、创作等各种形式综合穿插,所以教师在运用时,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特点,把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渗透,灵活运用。例如,教授第一单元白茆山歌时,代表曲目《舂米歌》的歌词如下:

舂米歌

牵砻做米上砻来,大砻小砻正当场。

东山竹头扎架子,两根银绳牵砻忙。

在课堂上,教师先教学生用吴语方言演唱这首歌,并且根据歌词的内容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手中道具可以是小木棍或小竹竿,几个人围一圈,一边跳舞一边演唱,当学生掌握了这首歌曲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或创作一首其他形式的劳动七言诗,要求能反映出劳动的场景及劳动时的情绪,同时小组成员还要分工协作创编舞蹈动作来演绎他们所描述的劳动。表演时,让其他组的同学来猜你们表演的是什么劳动。这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很高,分工协作,有负责诗歌的,有负责演唱的,有负责动作表演的,完成后当堂表演,其中有一个组的表现令笔者印象比较深刻,他们选的是:

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配合原歌曲调,弯着腰模仿插秧时的动作,边唱边跳,表演有模有样,课堂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歌曲,还融入了舞蹈甚至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之间分工合作的意识。

(2)在主题活动中融入地方音乐,彰显校园特色。依据相关文件精神,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找到地方音乐校本课程的教学切入点,有效地学习校本课程,将地方音乐和学生的校内主题活动相结合,体现出校园文化特色,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人才。如西交大苏州附中打造以“融”为元素的校园文化,每年举办融创科技节、融汇阅读节、融心心理节、融韵艺术节、融健体育节,将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课程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每年的融韵艺术节,学生自发组织文艺会演,节目内容形式多样,如吹拉弹唱、曲艺舞蹈等,有些节目选自传统经典,有些是学生的旧曲新唱,这些节目大多数融合了地方音乐的特色,吴侬软语,温婉细腻,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姑苏繁华图。

(3)参与文艺演出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音乐教育要充分发挥地方音乐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在课堂及各类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鼓励有地方音乐艺术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各级各类艺术实践的演出活动中。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被誉为“吴淞文化的活化石”,至今保留着诸多原生吴淞文化的态形式,特色鲜明。2007年6月,胜浦镇申报的“水乡服饰、山歌、宣卷”入选了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6月20日,胜浦三宝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在教授校本教材第九单元《胜浦三宝》时,首先引导学生用敏锐的耳朵去“听”胜浦的美,用审美的眼睛去“看”胜浦的美,用辩证的大脑“想”胜浦的美:感受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文艺说唱形式——“宣卷”。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感是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在欣赏芦墟山歌《山歌勿唱忘记多》时,笔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水乡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视觉、听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真正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地方音乐校本化开发利用成果

1.挖掘了地方音乐资源,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

吴地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吴歌、昆曲、评弹、苏剧等更是吴地文化的象征。昆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弹和吴歌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研究挖掘和收集了许多音乐素材,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还收集了地方音乐相关的历史渊源、演唱风格、曲目分类、曲风特色、经典代表曲目、代表人物、传人的情况等资料,最终完成了《吴韵奇葩》一书。

2.彰显了音乐教学地方特色,传承和发扬了地方传统文化。

通过对这些音乐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我们发现很多人们熟知的音乐作品与吴地方言的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如大家所熟知的《苏州好风光》就是源于评弹曲牌《大九连环》(又名《姑苏风光》),歌曲保留了原大九连环的基本元素,歌词和旋律稍加改动,更显得优美动人,充满江南韵味。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此歌一举成名,好评如潮,2004年被定为苏州市市歌。

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把校本教材《吴韵奇葩》作为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地方音乐的学习,期末开展学生吴歌比赛,让每位学生都会唱一首以上的吴语歌曲;通过对地方音乐的学习、了解、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加强学生对优秀地方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蔡丰明.吴地歌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金煦等.苏州歌谣谚语[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3]苏州金阊区文体育局等.吴歌奇葩——白洋湾山歌[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4]高燮初.吴地文化通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5]顾颉刚等.吴歌·吴歌小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6]沈志凤.试论吴歌的现代文化价值[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吴歌山歌校本
山歌还要妹起头
电影《醉吴歌》圆满杀青
山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子夜吴歌·冬歌
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