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的道心李松柴的陶瓷艺术

2018-04-13刘正

上海工艺美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青瓷青花李老师

刘正

仿元青花 鱼藻纹盘 瓷 直径27cm

Li Songchai passed away ten years ago. When recalling the valuable moments getting along with Teacher Li, the author often expresses the respect to his unremitting mind for art,which is concealed in the seemingly aloof creation career for decades.候。我们有时也会走进李老师的工作室,一间狭小的约二十平米的房间,其中大部分堆满了李老师的陶瓷作品和画稿,密密麻麻,访者难以立足。李老师置身其间,如书虫蛰伏于书卷。有同学说李老师似僧似农,然而僧且求佛、农亦求作物之报,李老师之所作所为,则既无展示、也无售卖,更极少宣传。陶瓷创作是李老师的生活方式,是如一日三餐似的生命所需,也

李松柴老师西去已经十年,回首向李老师求学和相处的日子,常常感叹在他那貌似无欲无求,却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生活中,隐藏着的坚定的道心。

李松柴老师1933年出生于武汉,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同年赴浙江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任教。李松柴老师一生从事陶瓷艺术教学与创作,尤其致力于青花艺术和青瓷艺术的创作和教学研究,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群体中。最具有本土文化意识并努力挖掘与追求的先行者之一。在他创作的高峰期,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门初开、中国向西方当代艺术全面学习的时代。李老师于此时,逆流回向中国传统艺术并努力在自己的陶瓷创作中不断活化创新。期间,由于历史原因,陶瓷艺术处于低谷时期,沧桑孤寂难以言表,但李老师始终持之以恒、无欲无求,其作品却春风踊跃、生机活泼,足以窥见李老师充实的内心。

李松柴老师是极其勤奋的劳作者。作为学生,我们早已熟悉了他每天早进晚出工作室时的微笑,熟悉了偶遇时的招呼问是精神的寄托。

李松柴

李松柴老师的陶瓷创作,涉猎种类繁多,陶瓷的画刻与器皿、雕塑皆备,但以青花和青瓷作品最多,致力时间最长。

李松柴老师的青花创作,是他一生用力最勤之处。李老师青花创作的可贵之处,是他在八十年代,在西方当代艺术、包括当代陶瓷艺术全面影响中国,尤是影响学院的陶瓷艺术教学和创作的时代,在青花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本土意识。李老师在此期间,大量收集中国传统美术的资料,作为陶瓷研究和创作的素材。花了大量精力,将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转化为具有青花特色的画稿和陶瓷作品。李老师对敦煌艺术情有独钟,他将敦煌壁画的造型与题材,融汇在他的青花创作中,使之成为同一曲调、但又全然不同的又一种吟唱。例如李老师画的青花敦煌飞天和敦煌壁画中的“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都是陶瓷青花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李老师的青花创作受益于敦煌,但不限于敦煌。中国的戏曲人物故事、西方的教堂建筑、宗教人物以及草虫游鱼等等,都给予李老师创作上的启发,成为他的创作题材。但不论是什么题材,在李老师的青花笔下,都有鲜明的中国青花的笔墨特色,具有一种东方的味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松柴老师的这些作品,在几乎全体向西方当代陶艺注目与学习的大潮下,显得保守和孤立,但李老师无言地坚守,使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时,具有了更深的敬意。

作为一名青花艺者,李松柴老师具有娴熟的技巧,对青花之美也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老师就以一件传统风格的青花作品荣获了中国陶瓷评比的金奖。这件以永乐宫壁画人物为题材的青花作品,表现出李老师过人的青花勾线和分水的技术。其线条之精妙、分水层次之丰富,至今仍是令人赞叹的佳作。八十年代后期,李老师的青花风格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华美滋润,趋向于简朴和稚拙,甚至接近生涩与枯淡。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当时并不理解李老师青花风格的变化,将之视为陈旧之作,对于李老师类似苦行僧式的工作,也往往以暮气视之。

仿官窑笔架 瓷 5×17×4cm

青花 尸毗王本生故事图 瓷 直径36cm

青花 阿波罗祝贺新娘泰蒂丝 瓷 直径31cm

今天,在自己的人生也经历了数十个年头之后,我更加喜欢李老师的青花作品,特别是其中表现敦煌题材、风格枯淡的作品。其中的原因,是在这些质朴无华的技巧之中,隐隐闪现的李老师的道心。李老师的道心,首先是无欲无求、不计名利之心,在陶瓷艺术不被关注的时代,陶瓷业者大多转向其他行业,只有少数如李老师者持之以恒,虽无展览、无宣传、少关注,但仍乐在其中;李老师的道心,其次是中国文化之心。在西方当代陶瓷艺术全面影响中国,一片模仿西方样式、语言的声浪中,李老师逆流回向中国传统艺术,其内心之强大、眼光之敏锐,不能不说是具有超越的道心;李老师的道心,其三是对青花之美的深刻认识。他的青花艺术风格从早期的华美滋润,转向简朴枯淡,进入一条不易为常人所喜的青花表现之路,是青花艺术的深邃之处。由于时代条件限制,李老师的很多青花作品的胎质、面釉等工艺并不十分理想,但这并不能影响李老师青花作品的美,李老师生前也从不在意。这种粗朴、简陋,可能反而成为一种语言,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正如布衣未必逊色于丝绸,老朽未必不如少年,这些粗陋的胎器与工艺,可能正合李老师质朴无华的青花道心。

如果说,青花创作是李松柴老师东方道心的践行之途,那么青瓷创作则是他陶瓷理想的又一实践之路。

李松柴老师的青瓷创作,与龙泉青瓷的恢复紧密相连。上世纪六十年代,李松柴老师就追随邓白先生赴龙泉进行青瓷的恢复实践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的青瓷作品。八十年代,李老师模仿商周青铜器造型,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青瓷作品。陶瓷模仿青铜器或玉器造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宋龙泉青釉琮形器和青釉觚形器等,但像李老师这样专题研究创作,而且所涉器形之多、出品之富,可能在青瓷史上还是仅见。他的青铜器风格的青瓷作品,虽然造型出自青铜器物,但由于青瓷材质不同、质感不同、工艺不同,在风格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它一改青铜器凝重甚至狰狞的风格,而变为充满生机和亲切感的时代作品。从视觉效果上来说,青铜器繁密的浮雕装饰,不仅没有繁琐感,反而成为青釉色感变化的诱因,青釉在细密的浮雕中漫过,如溪水掩映,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质感的变化效果。他创作这些作品之时,正是我们在龙泉实习的时候。记得他带着助手方晓,冒着酷暑,虽汗流浃背、蚊叮虫咬而仍然欢声笑语,挥汗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

李老师是陶瓷创作家,也是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一生关爱学生。他每每遇见陶瓷专业学生,总是嘱咐陶瓷之路的不易和艰辛,既对学生怀抱期望,又对学生未来之路可能遭遇的坎坷,带有极深的忧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忧虑既关系学生,同时也是对具有辉煌的陶瓷历史的中国当下陶瓷艺术发展的担忧。一、二十年后,李老师的这种忧虑早已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陶瓷艺术的不断进步而弥散。在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之时,李老师对我们这些学生的深切用心和关爱,每每回想,都有春风拂面之感。李老师重病住院期间,适逢寒假春节之前,我和周武相约结伴去医院探望李老师。那次,李老师兴致很高,说要回家过年。临别,李老师执意要送我们到电梯门口,在电梯门行将关闭的时候,我突然看到李老师朝我们微微鞠躬,像是谢幕。我一时惊愕,慌忙还礼,电梯门缓缓关闭。数日之后,接到李老师西去的消息。

十年一梦,光阴似水,李老师的教诲尤在耳边。他留下的精神食粮和艺术佳作将永远激励莘莘学子勇往直前。

莹白瓷 兽钮洗 5×12×12cm

青釉 刻花盖罐 18×14.5×14.5cm

青花 敦煌壁画故事瓶 22×22×22cm

猜你喜欢

青瓷青花李老师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该得奖的李老师
青花
龙泉青瓷
博物馆青瓷藏品欣赏
青瓷出越窑
宠物难伺候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