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美、工巧、器韵、时宜

2018-04-13邱春林

上海工艺美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评介工艺

邱春林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core concepts of Book of Diverse Crafts and in echo with the calls of the times, a new standard for the best handicrafts of crafts, i.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beauty, skillfulness, charm and appropriateness to the occasion”, is creatively set forth.According to this standard, The First “Best Handicrafts of China” is successfully held in Beijing.

春秋末战国初,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手工艺专书:《考工记》。这部著作记述了先秦时期(以齐国为代表)各个工种的设计、制造和管理规范,提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要素为好手艺的标准。此后约两千二百年时间里,再无类似手工艺专书出现,而历代有识之士对于手工艺好坏的品鉴也过于零碎,文人的个性化和随意性太强。

2017年11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响应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振兴传统工艺计划”的国策,在继承《考工记》核心观念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合此四者为中国好手艺”的新标准,并以此为导向,在京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好手艺展”。

何谓“材美”?指尊天时,重地气,巧用材料;何谓“工巧”?指因材施艺、工契意匠;何谓“器韵”?指形完神足、宛若天成;何谓“时宜”?指制随时变、合宜适用。这个好手艺的标准既是当代的,也是中国的,它包容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诠释以人工合天工的精妙智慧,尊重个性创造性发挥,包容质朴、清新、雅致、华美等审美格调的多样性追求,确立既便于身,又益于心,用与美相统一的当代手工艺思想。《连年有余盖罐》(陶瓷)作者:陈烈汉 评介:牟晓林

器物造型挺拔、匀称,采用刻划花的装饰手法表现连年有余的传统题材,外饰粉青釉色,给人以淡雅含蓄、温润如玉的视觉感受。盖钮呈如意形,盖罐的肩部和腹部装饰六道弦纹,罐身装饰莲花纹、荷叶纹、水波纹和鱼纹,寓意连年有余、富贵如意。

采用传统刻花装饰技法中典型的“半刀泥”刻花技法,手法干脆利落、纹饰流畅生动。刻花时,根据花叶及鱼纹的造型需要,灵活运用刻花手法,入刀的宽窄变化和顿挫的节奏变化把握合理,宽刀深沉、窄刀犀利。表现出深厚的造型能力和出色的刻花技法。贴塑、刻、划等装饰手法配合运用得极为巧妙,盖、口、腹、足比例匀称,整体上形成端庄雅致的视觉韵味。

《紫椹图》系列(刺绣)作者:林霞 评介:吴南

连年有余盖罐

紫椹图

白玉薄胎富贵天香炉

见山

明式地藏

夏日

空山多风雨,白云多如絮

四季花板

作品继承了台绣传统的抽、拉、雕技艺,在制作中综合运用了打籽绣、网络绣、经络绣、大针洞、镂空等台绣的独特针法,改进了传统图案平板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借物造型,以立体浮雕手法改变了传统刺绣的“平铺直叙”。作者对针法的创新建立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保持了台绣的传统范式和特点,同时又较好地结合了现代化的形式语言,通过细节手法的变化带来形式上的新意,产生出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以蚕食桑叶、吐丝织物、细卵密布的演变,与叶缕茎延、实果参差的景象相互映衬,体现四时流转、自然造化之妙趣,彰显丝绸之质韵。作者坚持创新的实用性,艺术创意为美化生活、美化形象而服务,将针法和内容的变革转化为材料和符号的创新,全系包含落地屏风、长巾、霓裳、饰品等,使刺绣极好地结合到服装与环境设计之中,不仅仅是作为局部的装饰,而是与整体的服装服饰、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契合时代审美,与社会生活和谐统一。

梨花捧盒

小鸟精灵

莲华

黑金斑犀皮漆六方瓶

《白玉薄胎富贵天香炉》(玉雕) 作者:柳朝国 评介:吴南

作品选用青白玉,采用薄胎工艺,以均匀平整的撞地和匀实立体的花纹,使玉料脱却青灰尽显润白。通过精湛工艺将材料的美感品质进一步增强、提升,器型端庄沉稳、曲线收放自如。秉承量料取材的治玉传统,在充分占料的基础上实现盖、身、耳、足等各部比例美观协调。图案既保有传统形式与审美,同时又进行了传统图案的组合创新。花头穿枝过梗的玲珑与器身的薄透相统一,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反映出工艺水平的发展;花头造型蕴含着花草与象、龙等动物形象之间意象的交互变幻,趣味生动。作品整体神态敦厚、意韵壮美,体现出作者以薄来显露器物的筋骨,寓劲逸于纤秀、寓稳重于轻灵的创作理念,臻于不达极薄则无以彰器之遒美风骨,不达极薄则无以显器之厚重体量的境界。

《见山》(玉雕) 作者:蒋喜 评介:吴南

作品采用青海青玉雕琢而成,以现代设计理念融合传统薄胎工艺,在传统的用料和加工手法之外,因材施艺,在体裁、造型上予以创新。通过块面的切割、转折,结合透光效果,形成明暗、虚实、层次的变化和对比,寓动于静、富于张力,以喻峰峦、川峡的叠嶂、回转。作品形制小中见大,具有较强的空间统摄力。保留了传统工艺对于材料的尊重,突出材料的美感和时代气息。作者的创意设计一方面凸显了玉料本身特有的温润质感、碧绿颜色;另一方面通过造型上的艺术夸张和抽象变化,赋予了传统工艺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和视觉感受,在审美意象上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感受。

《明式地藏》(水晶雕) 作者:仵应文 评介:刘璋

此作品以天然黄水晶为原料,雕刻的地藏王菩萨形象脸型丰满圆润,呈现出明代藏汉佛教艺术融合的时代特点。地藏王菩萨头顶的宝冠和胸前的联珠式璎珞雕刻得极为细致,尽显华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水平。作者利用材质最纯净的部分来刻划菩萨面部,并与原石本身所带的斑驳色层形成鲜明对比,一来体现菩萨的尊贵,二来拉开了空间距离,产生了时空迷离的梦幻感。该作品是传统手工艺精工细作的代表,是体现材美、工巧、器韵的典范之作。

《四季花板》(木雕) 作者:辜柳希 评介:易晴

十厘米厚的木板上,表里五层,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板材的空间实际深度,多层次镂空雕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构图饱满、雕刻细腻、层次丰富、工艺精湛。繁密的花草间隐约传来鸟鸣声,在艺术形式上貌似平面铺排的装饰性图案中追求细节刻画上的灵动和生机,体现出大自然一片生意盎然的气象。从整体上看,作品追求立体造型中的平面装饰感,符合现代审美感觉,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物象布局的点线穿插、层层叠叠、繁而不杂、密而不乱,充分体现的是作者对传统潮州木雕“匀匀、杂杂、通通”艺术风格的领会和继承,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潮州木雕工艺。

和合提梁壶

柳英春赠衣

《夏日》(木雕) 作者:吴尧辉 评介:易晴

作品构思巧妙,刻画了一位夏日中闲适慵懒的青年女性,身披轻纱,舒适地倚靠在椅子上,睡梦正酣,姣好的面容泛出一丝丝甜美的笑容。与主人放松的优雅姿态相对比,脚下躺卧的宠物狗却警醒地注视着周围,将现代都市生活中一个美好的生活瞬间定格下来,继承了民国时期徐宝庆开创的写实路线,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黄杨木木质光洁、文理细腻,色彩庄重的材性十分贴合青年女性的皮肤质感表达,细腻光滑的皮肤与人物服装、宠物狗的刻画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吸收西方雕塑的造型方式,在构图上人物倾斜的姿态与椅子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一曲一伸的双腿强化造型稳定性的同时,蕴含着一种动感。

《空山多风雨,白云多如絮》(竹刻) 作者:徐秉方 评介:雍文昴

这件竹刻作品以山峦、云雾为主要描摹对象,呈现云山雾罩的山水奇观,极大地拓展了留青竹刻的艺术表现力。创作者将绘画中的没骨、写意等技法大胆植入竹刻之中,“以刀代笔”,充分利用竹子上薄薄一层竹青的材质特性,在极微妙的深浅和明暗变化中,造成了万千气象,体现出了山水画容天缩地的磅礴意境。特别是对空山风雨以及云气缭绕等场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更是实现了对古代留青竹刻技艺的超越,将留青竹刻艺术提升到了与书画具有同样表现力的高度,彻底消泯了这门工艺中的匠气痕迹。

《梨花捧盒》(景泰蓝) 作者:常沙娜(设计)、北京珐琅厂(制作) 评介:王伟

景泰蓝工艺因其工艺难度大,造价成本高,历史上多为皇家贵胄用品,后虽遇时代变迁,但仍很难改变它在民众心目中已经形成的工艺繁复、重工重料、富丽堂皇的固定印象。该景泰蓝捧盒器型饱满,锦地掐丝均匀,辅助纹饰装饰恰当。盒盖和盒身上的梨花主体形象掐丝活泼,花头聚散自然,保留了写生折枝花卉的艺术感觉,改变了传统景泰蓝一味追求稳重、对称的图案格局。在兰釉和黄褐釉色的衬托下,梨花白得自然清新。该景泰蓝作品总体格调素雅,将折枝花的恬淡、活泼的生命气息引入景泰蓝图案装饰中,使景泰蓝这项古老的皇家工艺具有亲民的气息。

《小鸟精灵》(银饰) 作者:潘妙 评介:王伟

作品为四件小鸟形饰品,制作工艺是将银饰的打制工艺与珠宝镶嵌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自然态和艺术装饰的结合,产生视觉对比和张力。作品造型夸张,对小鸟造型进行了高度提炼,强调对小鸟动态和神情的刻画,将简约之美用一种幽默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特别生动、清新,充满“萌趣”,具有动漫“卡通”效果。四只小鸟被摆放在一起,颜色各异、形态自如、顾盼生姿,形成了一种对话呼应关系,充满拟人化的情趣,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特别具有时代感。

嫁妆篮

福禄寿喜盘

《黑金斑犀皮漆六方瓶》(犀皮) 作者:甘而可 评介:林岩

甘而可的犀皮漆器作品在稳定的大色调下,微观其纹理则充满了诗意的灵动。用最好的髹饰材料与精湛的工艺技巧,将个人情感与大漆材质内在美充分融合。这件《黑金斑犀皮漆六方瓶》作品器型设计选自清雍正宫廷陈设器六方大瓶,此瓶由上而下化作六方,寓意东南西北天地六方平安。作品以天然大漆完整脱胎成形,内外皆髹饰黑金斑犀皮漆,工艺难度极高,纹理匀整精细而富有变化。瓶体线条简洁有力、造型大气稳重、打磨精细平整。犀皮漆纹理形态或如祥云,或如灵芝如意,天然而灵动,恰如其分诠释了《髹饰录》中对犀皮漆“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纹理总体抽象性描述。色彩以黑金二色为主,如玄玉嵌金,内外表里如一、光鉴如镜,使六方大瓶通体散发出内敛华贵如顶级珠宝的光泽,庄严肃穆,极具秦汉古风遗韵。

《莲华》(紫砂) 作者:吕俊杰 评介:王鹏

作品《莲华》的造型取材于“莲”,象征着爱、美、和谐和圣洁。从造型上看:壶身光洁紧致,似荷叶上一颗水珠,圆润秀美;壶盖为莲蓬状,做工精巧犹如一幅立体工笔画,一枚水灵灵的莲蓬卧之,更显清丽脱俗;壶底向内收敛,把壶身衬托得更加饱满丰盈,温润如紫玉;壶嘴劲挺精巧,与壶把的玲珑曲线遥相呼应、气韵流畅;壶面采用绞泥装饰,渲染出雍容华贵之感。壶盖莲蓬与壶面莲蓬呈现倒影效果,一虚一实,相映成趣。该作品通过摄取生活之美赋予紫砂壶以艺术之美,达到用与美的高度结合。

《和合提梁壶》(紫砂) 作者:范伟群 评介:傅安平

《和合提梁壶》以“浩渺行无极,聚沙踏锦来”为题,是对敦煌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遥想和礼赞。壶身整体形如“合”字,取和谐之美,寓一带一路东西文化融合之意。壶钮为中空荷苞,含苞欲放,惹人怜爱。提梁既似两片荷叶舒展,又似菩萨双手合十,更寓意中西文化沟通交流之桥梁。壶身和壶足形似香炉造型,泥料为紫砂段泥,烧制后呈沙漠本色,浅刻驼铃摇曳,飞龙在天,再现丝路敦煌之盛景。壶体自下而上,逐步由稳重转至轻盈、空灵,体现出厚重历史与积极未来的圆融。

《柳英春赠衣》(泥塑) 作者:吴闻鑫 评介:缑梦媛

《柳英春赠衣》是戏剧《薛仁贵征东》中的一幕,描绘了薛仁贵在柳员外家打杂时,员外之女柳英春向其赠送御寒衣物的场景。人物服饰较为复杂,恰可凸显大吴泥塑多层贴塑的创作技法。它体现的是典型的中国雕塑语言,细腻且讲求神韵,不似西方雕塑对骨骼结构的强调,人物开脸和动态带有岭南文化中特有的诙谐感。不同于大吴泥塑通常的泼辣浓烈,这件作品有意识地淡化了色彩,人物服装上的折枝花颇具文人气息,体现出审美趣味的转向。大吴泥塑的题材以戏剧故事为主,善于抓住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瞬。这件作品没有呈现该场景的顶点,而是凝结在顶点到来前极具观赏性的一霎。这样,最激烈的那一幕就永远存在于观者的想象中,引而不发、韵味十足。

《嫁妆篮、福禄寿喜盘》(竹编) 作者:俞日华 评介:林岩

俞日华的竹编作品均采用竹制骨架,在外部以一根根细密的竹丝,综合运用编花、透空、夹筋等不同的技法,由经与纬的挑压编出变化多端的图案花样。具有吉祥寓意的福禄喜寿等图案纹样居中,四角多一根少一根竹篾都会对应不起来。在原有黑色、本色基础上创新运用红、黄、绿、紫等多种染色竹丝,讲求色彩关系互相穿插,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编织牢固细密,造型精巧且美观大方。在竹编工艺上,俞日华突破了传统立体竹编由于竹丝过硬不能制作精细图案的局限,并独具匠心地对易磨损处进行厚实耐用的编织处理。作品富有皖南民间习俗的情趣,秀雅宜人而美观实用,极大地提升了徽州竹编的艺术品位,充分展现了传统竹编工艺独特的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

猜你喜欢

评介工艺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抽象艺术》评介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评介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无尘干磨工艺详解
《生命线的求索》评介
《〈战争论〉诠释》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