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现代柴烧看道家自然无为之道

2018-04-13祁和亮

上海工艺美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柴烧道家老子

祁和亮

“Shanghai International Ceramic Wood-Firing Festival”aims to take pottery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explore fo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ceramic wood-firing. This event not only reveals art doctrines of modern ceramic wood-firing creators, but also demonstrates natural in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aoist and the future paths of modern ceramic wood-firing.

在中国,柴烧是陶瓷最为原始的一种烧造方式,在几千年的陶瓷生产制作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下,传统柴烧在烧制过程中为保持釉色的一致性,用匣钵罩住坯体,将木灰与火隔离开来防止瓷器表面有落灰或走火的痕迹并以其为瑕。然而,决定性的变化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荡年代的结束与西方文化的输入而来。彼时,伴随着自由的呼声,压抑许久的人心又开始澎湃,艺术的价值基准也被颠覆,个体的表达成为时代的声音。在之后的几年,青年艺术群体不断涌出,并且开始大量模仿西方行为与装置艺术作品,以其新生的锐气与活力冲击着旧的传统与观念,史称“85美术新潮”。在这股新潮的带领下,陶瓷艺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陶瓷艺术创作者们开始重新衡量火与土之间的关系,他们不再局限于陶瓷的造型和实用功能,而是更加注重泥性的自由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工艺不再成为陶瓷艺术的桎梏,自由随性成为时尚的主题。

如果说85新潮是中国陶瓷追求内在精神内涵的开端,那么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便是由物质转向精神的催化剂。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将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繁荣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

关于手工劳动的价值,张道一曾这样论述过:“其目的,就是让生活充满美,让人们在精神上感受到是种艺术的享受,从而得到一种鼓舞,产生积极的力量。一面是修养高尚的情操,一面是美化、充实、丰富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它同‘幸福’的概念是同构的,或是幸福的可视的一部分,这又是其他艺术所无法取代的。”

正是这种对手工劳动价值的肯定,陶瓷这个跨越千年,集合了一辈又一辈手艺人精神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新的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柴烧,它也不再仅仅代表以柴木为燃烧原料来烧制陶瓷的一种烧成方式,而是人们来表达自身情感、体验内心、享受幸福的一种需要。然而即便如此,在中国大陆,柴烧还是比较少见。于是在2013年,本着探索的精神,我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筹建了随窑工作室。很多人可能会说现代陶艺烧成的方式有好多种,为何要选择一个烧成最为艰难、时间消耗最为长久的方式?我想,柴烧之所以让人们迷恋,不是因为它是一种传承时间久远而又变幻莫测的工艺,而是蕴含在其中的最朴素、最沉静的道家人生观与审美观。

潘柏林 中国

罗素说:“我们西方人崇尚进步和效率,获取了权力和财富;中国人轻视进步和效率,直到我们西方给他们国家造成扰乱之前,一直过着宁静淡泊而又充满天伦之乐的生活。除非我们在自己思想中确立某些价值标准,否则,我们将会低估对我们西方人来说还是很生疏的中国文明的价值。”宁静淡泊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生活及处事原则,而这种淡泊明志的的人生态度正与道家思想所主张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很多人认为“道法自然”的“自然”单纯指向自然界。其实,这里的“自然”理解为“本然”更为确切,它不是一个具有实体意义的概念,而是指自然而然、自在自为的状态,即事物本身存在和变化的规律的体现。“道法自然”意在强调一切要合乎自然、让万物按其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行,不要以人的意志为主导刻意扭曲事物的本性,一切顺乎自然的发展变化。在道家看来,只有法自然,万物方可长久。故庄子云: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自然”:自来如此、自当如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指自由的意思。虽然《老子》书中未曾直言自由,但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百姓不知有国君存在,国君很少发号施令。事情自然而成,百姓没有受到骚扰的感觉。百姓没有感受到政权的压迫,自己办好自己的事情是自由,管理者功成事遂而又全身而退也是自由。同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道”与“德”生养包藏万物,却非有意作为,而是自己决定自己,是自然而然变化的过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

不为自己的私欲所束缚;不为他人的行为所捆绑,这种自由的处世态度体现的是人生的大智慧。这种人生大智慧所体现出的美是一种“大巧若拙”、“见素抱朴”的审美观点。为达到这种境界,老子还提出:“少私寡欲”、“绝圣去智”《老子十九章》。少存私心和分外的欲念,抛弃头脑中的权威概念,相信自己的观察,根据实物本来的面目去认识问题。在这种审美观下,人们只有率真地衡量自然和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以一颗婴儿之心与世间万物相处,才能感受到事物本真的美好,才可以从有限中读到无限的延续。道家这种“自然”所引发的审美观在今天为物所役的商品技术社会尤其能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我想这也是现代柴烧之所以让越来越多的人痴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缘由。

柴烧之所以比其他烧成方式更为贴近自然是因为它的原料来自自然,结果也是自然。同时,烧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现代柴烧中,由于火的不可控性,创作者们无法完全把握作品的最终效果,即使有再多的经验、再超群的技艺,柴烧创作者对作品最后面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乎自然,按自然本性办事,以一颗满怀对作品的无限遐想与期待的心来坦然接受自然赐给他们最终的礼物。那么,既然无法控制事件的结果,是不是说现代柴烧就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把坯体丢进窑室胡乱投些木柴就好了呢?答案当然是不!

首先,看似随便的柴烧所需要的木材通常需静置三到六个月以上,因为木材的稳定性供应以及木材的比重、长短粗细、干燥程度都是影响柴烧氛围的关键因素。在柴烧中,随着温度变化的不同阶段,都对应着不同品质的不同木材。在窑的构建中,设计不仅起到蓄温作用更决定了落灰方向与烧火路径的曲线。窑的长度、宽度以及坡度都决定着窑内温度的变化速度,火膛、窑室、烟道、烟囱更是决定了灰烬的去留方向。如果一个窑的长度过短,宽度太窄,坡度太陡的话,窑内的氛围将难以控制;同时,如果柴窑架构的四个部分没有合适安排的话,作品则不会有火痕及落灰的艺术效果。所以柴烧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体力与智力的完美融合。柴烧不像瓦斯窑那般追求硼板端平、坯体之间空出距离不相互粘着。有趣的是,现代柴烧的做法有时刚好与此相反。考虑到作品最好的效果,装窑者必须仔细思考火的燃烧路径来放置坯体的位置,必要的时候坯体还会堆放来控制窑室内的气流氛围。所以,即使一个很小的柴窑也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装窑工作。一个有经验的柴烧者会清楚地掌握窑性,设计出他所要的燃烧路径甚至还要明确整个烧窑的计划。比如:整个柴烧过程的天数、还原点、氧化点、持温点以及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祁和亮 中国

杨建超 中国

张彦 中国

在此,我想起“无为”二字。无为并不是指不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以一颗本真的心知道自己什么不该做、不可做、不欲做。“无为”是相对“有为”的概念而言,让万物回到无名,回到本初的朴素与厚重方可无不为。

Jordan Becker 美国

朱乐耕 中国

KOO, JA YONG 韩国

张鑫瑞 中国

Lee jaegun 韩国

Peter Callas 美国

随窑工作室 中国

Saint Mbembo 刚果

老子也曾这样解释过无为以及益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负;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

土风 中国

林明杰 中国

宋光焰 中国

圣人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听万物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而不自居。管理者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人民,人民就会自我顺化、自然遵守规矩并富裕淳朴。由此看来,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的目的是“为”,以“无为”的手段去做“有为”的事情,最终达到看似“无为”的效果。道家以为:“无为”并不是意味着放逐自流,而是不刻意,不强求。“无为”是积极的、是持久的,是为了实践“为”的一种态度和方法。我们之所以说现代柴烧的过程是一个“无为”的过程,是因为柴烧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强为、不妄为。他们遵循材料的特性与自然的规律,以一颗沉静从容的心去实践看似无为的事情。所以说,一件美好的作品背后并不是“不为”,而是以“无为”之心去实施看似“不为”实却“有为”之事。努力而不强求,“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道家的政治观念,也是我们从现代柴烧中读出来的艺术创作法则。

中国有句古话说:相由心生。即:一个人的面相的善恶是由他的内心所决定的。同样的,在艺术中,一件自然逸情的艺术作品必然反映了艺术家自由的灵魂与虚静的心灵。对此,郭若虚深有体会地总结道:窃观古今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Kaufman 瑞士

反观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行业逐渐商业化,资本、市场、科技、文化等众多因素制约着艺术家的思想与行动。一部分艺术家在物欲的社会逐渐迷失自我,丧失了自然洒脱、宁静致远的秉性,沦为金钱和名誉的奴隶。当艺术不再是创造、是思想与智慧的象征,又拿什么来让人沉醉、使人回味。由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秉承了传统道家文化“自然无为”精神的现代柴烧艺术更加凸显了它特殊的时代意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六十三章》),柴烧创作者们刨除欲望、心无杂念才得到那些使人身心陶醉,流连忘返的艺术作品。他们无关功利,不计得失,千般努力只为巧遇。正是这样的精神使现代柴烧突破历史的局限重新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也正是这样的精神促使我们一辈又一辈人不断地投身其中,难以自拔。

参考文献:

〔1〕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见张道一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19版)

〔2〕罗素《中国人的性格》王正平译,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3年版)

〔3〕《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庄子 渔父》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1983年版)

〔5〕《老子》,张光裕编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年版)

〔6〕《老子·二十八章》: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7〕《老子》范永胜译,黄山书社 (2005年版)

〔8〕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转自《天心与人心--中西艺术体验与诠释》魏明德、沈青松、邵大箴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猜你喜欢

柴烧道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由捷径追寻古拙之美——探索创新性柴烧新思路
柴烧志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漫画道家思想
如果你还爱我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