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研究
2018-04-13方立东
张 扬,华 北,王 璐,陈 琦,方立东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山东 济南 250101)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前提条件。地勘单位施工地域广、涉及专业多、工作区域多处于地形复杂、高海拔、交通不便的艰险地区,存在的事故隐患种类较多,无形中增加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难度。目前,地勘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基本属于事后补救型,隐患排查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对于事故隐患发生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把握,因此急需建立一种基于事故隐患发生规律的动态排查治理模型。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建筑、煤矿等领域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如张长鲁[1]采用六何分析法对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数据进行了维度提取;许铭等[2]基于LOP 模型对事故隐患进行了分类分级研究;贺龙[3]提出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矩阵;王龙康等[4]提出了煤矿安全隐患闭环管理方法。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地勘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事故隐患的分类分级和静态管理方式方法的探讨,对于事故隐患发生规律和排查治理模型研究较少,且与地勘单位的工作特点结合不够紧密。因此,本文将结合地勘单位的特点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地勘单位的施工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以为地勘单位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预防预警机制提供参考。
1 地勘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现状
目前,地勘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1 辨识分类不深入
地勘单位的事故隐患辨识目前仅停留在内容描述层面,大部分事故隐患的描述过于笼统,且对于事故隐患的分类精细化程度不够,没有结合事故隐患的特征进行统一的类型、类别和存在部位的区分,不利于摸清事故隐患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5]。
1. 2 分析研究不系统
地勘单位针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缺乏有效的汇总分析,尚未形成周期性、系统化的分析研究机制[6],且不能通过分析及时找出造成事故隐患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消除,导致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在整改后又重复出现,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 3 治理措施不完善
地勘单位没有结合事故隐患辨识分类和分析研究结果来制定治理措施,缺少应有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且对于发现的事故隐患也仅仅只是采取暂时的消除或补救治理措施,缺乏预防性和前瞻性,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
1. 4 效果评价不及时
地勘单位对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措施后的效果评价工作开展得不到位[7],没有结合实际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并据此形成针对评价结果的措施改进和调整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故隐患整改措施的实效性和适用性。
2 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
2. 1 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的含义
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是根据安全系统分析方法和管理原理并结合地勘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现状提出的一种管理模型,目的是通过模型的构建来提高事故隐患排查的准确性和治理措施的有效性[8]。该模型主要由4个子模块构成,分别为隐患辨识(Identify)、数据分析(Analysis)、对策制定(Countermeasures) 、评价改进(Appraise),简称IACA模型,见图1。
图1 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Fig.1 IACA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model of accident potential
2. 2 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的内容
2.2.1隐患辨识
隐患辨识的准确性对于提高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地勘单位风险防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经验,本研究认为从时间、类型、类别、部位、内容5个维度进行隐患辨识统计较为符合地勘单位施工现场工作实际。其中,时间指发现事故隐患的实际时间节点,一般精确到日;类型是现场性质相同或相近事故隐患的归纳,主要包括行为类、设备类、设施类、环境类4种类型;类别指在某一类型下相互区别的事故隐患,主要包括照明设施、消防设施、避雷设施、配电设施、起重设施、临时用电、外部防护、临设搭建、现场操作、护品使用、警示标志、物料堆放、工器具、环境14项;部位特指在某个类别下事故隐患存在的具体位置或存在事故隐患的部件和载体[9];内容是对某个部位存在事故隐患的简要描述,一般采用“2W”的描述方式,即“什么部位”+“怎么样”。
2.2.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一环,对隐患辨识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有很大影响,直接影响后续整改对策的制定和评价改进效果[10]。虽然隐患辨识包括5个维度,但是由于施工现场不同的时间段、设备、设施存在的事故隐患特点有较大差异性,根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考虑到提高分析结果的差异性和从中提取高频信息的便捷度,因此本研究认为应当从时间、类别、部位3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妥当。首先,应明确事故隐患发生的具体时间,将时间数据信息精确到日,如“某年某月某日”;其次,根据内容按照14项分类具体界定事故隐患类别;最后,在某一类别下明确事故隐患存在的部位,如将设备防护罩、钻机地板、围挡等存在的事故隐患分别表述为“用电设备防护罩不合格”、“钻机地板不合格”、“围挡防护不完善”等。
2.2.3对策制定
事故隐患整改对策的制定应当根据“3E”原则并紧扣事故隐患数据分析结果进行,“3E”原则即指强制管理(Enforcement)、教育培训(Education)和工程技术(Engineering)[11]。其中,强制管理主要是将管理措施形成管理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劳动纪律,并通过监督检查方式来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教育培训是指通过安全宣教、氛围营造等手段开展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律、典型事故经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认知程度和自我保护能力;工程技术是指对于设备、设施等类型的事故隐患可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予以改造或更新、更换[12]。
2.2.4评价改进
事故隐患整改对策制定或实施后应定期对整改对策实施前后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估,以形成定量或定性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实施效果不理想的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使之更适用于某项事故隐患的整改,最终形成事故隐患整改措施数据库,为对策制定和评价改进工作提供参考[13]。首先,应建立事故隐患治理对策实施效果对比台账或记录,以事故隐患为对象记录对策实施前后的治理效果,作为对策效果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其次,对评价效果差的对策予以修正、完善后重新实施,并再次评估其治理效果;最后,将实施效果较好的对策措施入库备案,形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对策措施数据库”。
3 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的应用实例
为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选取国内某家拥有多项甲级资质的地勘单位作为验证对象,采用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对该地勘单位2013—2016年安全检查过程中下达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的649条事故隐患进行分析梳理,得出事故隐患发生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整改对策与措施。
3. 1 事故隐患发生规律分析
对事故隐患发生规律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事故隐患产生的深层原因和发展趋势,对于建立事故隐患预防机制、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1.1事故隐患发生时间分布规律
该地勘单位2013—2016年各月份事故隐患数量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某地勘单位2013—2016年各月份事故隐患数量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accident potential in 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 during 2013—2016
由表1可知,3月份正值节后复工,气候转暖的时段,该时段是事故隐患的高发时间,事故隐患数量高达102条;而1月份、2月份、5月份事故隐患数量较其他月份少,均在30条以下;4月份及6~12月份事故隐患数量则较为平均。
3.1.2事故隐患类别分布规律
该地勘单位2013—2016年事故隐患类别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某地勘单位2013—2016年事故隐患类别统计Table 2 Categories of accident potential in 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 during 2013—2016
由表2可知,外部防护、配电设施、临设搭建、临时用电、避雷设施等类别事故隐患较为集中,发生频率较高,事故隐患数量均在60条以上,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外部防护,达到156条;而宿舍环境、自然环境、起重设施、现场操作等类别事故隐患较少,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事故隐患数量均在10条以下。
3.1.3事故隐患存在部位分布规律
该地勘单位2013—2016年事故隐患存在部位的数量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事故隐患数量较多的部位是配电箱不合格、用电设备防护罩不合格、围挡防护不完善、钻机地板不合格、避雷装置安装部件不合格等,其数量均在40条以上。
表3 某地勘单位2013—2016年事故隐患存在部位的数量统计Table 3 Locations of accident potential in 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 during 2013—2016
3. 2 对策与措施
根据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的原理,在隐患辨识和数据分析后应根据辨识、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并进行评价改进,因此本文将针对事故隐患发生规律的分析结果并结合地勘单位生产经营和施工实际,从“3E”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并进行评价验证。
3.2.1强制管理措施
(1) 有侧重点地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合理安排检查时间,调配现有资源,在事故隐患高发时间段增加安全检查频次,即将3月份作为安全检查的重点月,开展全面、全时段、全方位的安全大检查,并对现场用电设备较多、施工地区雷雨天气多的施工项目加以重点关注,严密防控。
(2) 有选择性地提高安全前置条件。施工项目在选择分包队伍时将设备防护罩、配电箱、围挡设施、避雷装置作为硬性要求和安全准入前置条件,在进场施工前予以严格把关。
(3) 有针对性地加大安全奖惩力度。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外部防护、配电设施、临设搭建、临时用电、避雷设施等类别的事故隐患加大处罚力度,对重复出现上述类别事故隐患的要累加处罚,而对于检查中外部防护完善、临时搭建规则、临时用电规范、避雷设施合格的施工单位给予适当奖励,并对多次获得好评的施工单位给予加倍奖励。
3.2.2教育培训措施
(1) 重点开展施工临时用电知识普及。通过现场安全知识讲堂和班前班后会等短平快的方式宣讲施工临时用电安全知识,详细讲解配电箱使用、用电接地、电缆设置等专业知识以及《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规范》(JGJ 46—2006)等规范要求。
(2) 重点进行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收集由于设备防护不当、临时用电不规范、避雷装置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事故案例视频或记录,集中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并结合现场实际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3) 重点推广安全标准化建设模式。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GB/T 33000—2016)的要求,采用“4+2模式”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即以组织协调、实施运行、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项内容为主体,辅之以软件资料系统和硬件设施系统作为保障,同时通过教育培训使施工人员熟知标准化管理模式相关内容,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要求。
3.2.3工程技术措施
(1) 实施设备与设施的更新改造。统一制作临时用电标准化配电箱、设备安全防护罩、施工现场避雷装置等,对未达到要求的设备与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2) 建立事故隐患治理数据库。通过事故隐患治理数据库对现场发现的事故隐患进行跟踪处理,了解事故隐患的整改程度和完成期限。
(3) 定期对事故隐患整改措施进行分析。建立单位内部的事故隐患整改措施评估机制,每隔一定时间对上一阶段的整改效果进行评估。
4 结 论
(1) 地勘单位施工过程流动性较强,事故隐患具有不确定性和特殊性,需要进行定期分析和动态监管方能取得治理成效。
(2) 外部防护、配电设施、临设搭建、临时用电、避雷设施等是地勘单位存在的主要事故隐患类别,配电箱、用电设备、围挡防护、钻机地板、避雷装置等部位的事故隐患较为集中,应重点加以关注。
(3) IACA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模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地勘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中存在的辨识分类不深入、分析研究不系统、治理措施不完善、效果评价不及时等问题,对于今后地勘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长鲁.煤矿事故隐患大数据处理与知识发现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9):176-181.
[2] 许铭,吴宗之,罗云,等.基于LOP 模型的事故隐患分类分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7):15-20.
[3] 贺龙.责任矩阵在隐患排查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7):175-179.
[4] 王龙康,聂百胜,蔡洪检,等.煤矿安全隐患动态分级闭环管理方法及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6):126-131.
[5] 张宇栋,吕淑然,李玉杰.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24(2):148-152.
[6] 邵明静,王炼.水泥企业推进隐患排查体系建设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增刊):139-144.
[7] 郭文星.针对安全生产隐患的智能搜索引擎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1):171-175.
[8] 刘国愈,雷玲.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与安全思想因素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1):138-142.
[9] 贾香,谢振键,朱乐杰,等.野外环境监测的安全问题与预防措施[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3):67-69.
[10]毕远志,姜晨光,孙若昕,等.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信息定置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5):118-122.
[11]陈文瑛,杜艳洋,张艺,等.基于复杂网络的地铁运营风险传导规律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24(3):170-174.
[12]Yu F.Accounting transparency and the 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spread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5,75(1):53-84.
[13]Kaminsky G L,Reinhart C M.On crises,contagion,and confus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0,51(1):14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