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浅究学生体能的提升

2018-04-12黄红伟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

黄红伟

摘要:近几年,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人们的饮食质量越来越好,相比之下,人们的运动量却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小学生体重超标、体质较弱等问题。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当前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利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下学生的体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发展;体能规律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实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公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不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体能。所以,教师就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遵循学生体能发展的规律

学生的身体发育与体能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有遵循规律,才能事半功倍。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技能与体能发展的规律是不同的,不能用发展技能的时间去挤占发展体能的时间,而应从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入手,根据学生体能分组教学,有计划地安排发展学生的体能,坚持“课课练”,使学生在提高技能水平的过程中同时提高体能水平。在学生拥有很好的体能的前提下,学生会更加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更多、更难的技能。

二、科学安排课上教学内容

考虑到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前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技术动作要求,合理地设定教学内容,以便在确保正常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同时,使学生既掌握全新的技术动作,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身体机能的进步。如在小学体育足球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带球过障碍训练。学生对这一教学活动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参与兴趣,每个人练习时都十分专注和投入。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带球技巧,而且也使学生在带球过障碍折返跑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身体机能的有效锻炼。

三、关注学生个体机能差异,利用游戏完成体能任务

每一个学生的体能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机能差异。为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能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利用游戏来完成学生体能的发展。比如三年级的快速跑,可以设计成“增加伙伴接力”游戏来完成。游戏的规则是:

1.六人为一组,组间进行比赛。

2.教师发出信号,每组的第一位学生快速跑到对面并绕旗跑回来。

3.第一位学生返回后,拉住第二人,一同跑到对面并绕旗跑回来。以此类推,直到全组6人一同绕旗回到原位置为结束。

4.最早达到起跑线的小组获胜。

这个游戏,尤其能体现学生的智慧和合作能力,在这里,学生不仅要考虑先后跑的顺序,还要考虑体能分配的问题,让学生在团结合作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因此,在游戏与体能练习结合时,教师除了要考虑游戏的趣味性,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机能的差异。尤其是第一位比赛的学生,一定要是全组内体能最好的,因为第一位比赛的学生运动量最大。而体能稍弱的,尤其是女生,则应该安排在后面。如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推陈出新,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的思想与日常所接触的事物也大有不同。体育游戏活动也不能一直沿用数年前的传统游戏,只有与时俱进,开发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的体育游戏活动才能真正让其感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可以将以往的“老鹰抓小鸡”“跳田字”等游戏进行改进。如将“老鹰抓小鸡”这一游戏活动改为“撕名牌活动”,模仿跑男中撕名牌环节,将学生分组进行撕名牌对抗,既能有效促进小学生体能发展,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与竞技精神。另外,可以引进民间游戏活动,我国许多民间游戏均是经历历史的沉淀流传下来的集中了广大民众智慧的益智游戏。如“抢花炮、花式跳绳、骑竹马、踢毽子”等游戏活动,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体能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继承发扬民间体育文化[6]。在引入民间游戏活动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异,各地方特色与规则大不相同,体育教师应对本地传统民间游戏进行充分调查后,对游戏进行改编、创新,令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如“花式跳绳”游戏,可以由老师进行示范,而后选取跳的较好的同学作为队长,并依次进行均等分组,限定时间进行帮扶教学,而后最终进行比赛,最终完成最佳组获胜。通过“花式跳绳”游戏活动的进行,不仅增强了其心肺功能,而且增强了同学间的互助精神,有效提升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五、重视趣味性,强化体能发展

小学生不同于初高中学生,其生理与心理均未发育成熟,因此,其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6]。这便要求每位体育老师要時刻注意小学生的注意力问题,在体育课程及体育游戏活动的设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点,重视游戏的趣味性与可持续性,进而保证小学生能够专注、积极的参与体育教学中。此外,小学生对于长跑及耐力训练大都无法有效坚持,这不仅同其自身发育有关,而且同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着莫大关系。对于体能发展急需提高的学生,体育老师应着重对其进行耐力训练,可通过设置跑步竞赛,跑步接龙等游戏,同学生一同进行耐力训练,进而强化其体能发展。

六、对学生身体机能后续发展以足够的重视

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一些基础性技术动作的情况下,对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够在课下以及日后的生活中主动参与此项运动。如此,便使学生树立了终身体育的观念。可以说,这一观念,对学生日后身体机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通过一些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热情。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轻松的游戏形式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在课后自发组织游戏,从而达到帮助其提升身体机能的目的。

七、增加形式丰富的趣味练习

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内增加一些形式丰富、目标明确的趣味练习。由于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这里的兴趣表现为具有积极的情绪,从而爱上某项活动,最终形成了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项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因此,教师有必要把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另外,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自主锻炼的热情。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体育教师,现在艰巨着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他们要结合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兴趣,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育状况,为学生设计科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如此,才能够让学生不再将小学体育课程视为自由活动课,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对其身体机能提升的重要意义所在,进而在日常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更为投入、更为专注。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体育课改精神,积极进行课程形式与课程内容的创新,避免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每次体育课教学内容都充满新鲜感和新奇感,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学生对于小学体育课程始终保持充沛的热情,最终才能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志萍.解析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效能[J].祖国,2016(20).

[2]孟晓平.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体能锻炼积极性的探讨[J].体育教学,2015(12).

[3]钱明.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特点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1).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浅析“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原因与对策浅析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